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皇帝:拖下去,午門問斬;午門:這個鍋我不背

在有宮廷背景的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類經典場景:某些臣子因為犯顏直諫或者犯了什麽滔天大罪惹怒了皇帝,就會立刻被擁上來的侍衛們押下去,要到午門問斬。大臣們或是嚇得屁滾尿流,或是威武不屈,挺直著身體被拖出去。

那麽,這類場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嗎?難道砍腦袋非得到午門去嗎?

如今,人們去故宮很輕易就能看到午門。作為故宮正門,它是從漢代的門闕發展而來,形製上又有些與唐代大明宮和宋朝宮殿的宮門有相似之處。午門建於明朝,在清朝又經過了兩次大修,所以,至今看起來仍舊非常威武,也有著歷史的滄桑感。

在平面上,它是一個凹字形,午門一共有五座城門,中間的為皇帝專用。當然,皇帝大婚時,皇后也可以乘坐花轎從這道門中穿過。除此之外,科考的前三甲通過了殿試後,也能從這道門經過。西邊的供王公貴族們出行,東邊的自然是文武百官的天下。還有兩道掖門,專門在典禮儀式等重大活動時才開啟。

整座建築左右對稱,高低有致,看起來就像是展翅欲飛的朱雀,所以,這裡又被稱為五鳳樓。每到重大節日,這裡都會成為皇家儀仗隊的陳設處,以顯示皇帝的威嚴。午門還設有鍾鼓,什麽時候敲擊,該敲鍾還是該擊鼓,這些都是有一套明確的制度的,一切都是井井有條,不能亂來。清代的十月初一要在午門頒發第二年的歷書,舉行頒發儀式,叫“頒朔之禮”。

每年臘月初一,次年的歷書都要在這裡舉行頒布典禮;每一次在戰爭中取得重要勝利,凱旋的軍隊也都要在這裡向皇帝奉獻戰俘。午門舉行過的典禮不勝其數,但是,從來舉行過“砍頭”的儀式。雖然說,這裡沒人被砍過頭,但倒是有不少人是在這裡死去的,因為,這裡舉行過打板子的廷杖之刑。

明代,如果有大臣因為什麽事情惹到了皇帝,那麽,他就會被人拖到這裡,扒掉褲子打屁股。這時候的打屁股可不像家長管教小孩子時那麽隨便,而是動真格的。行刑的時候,被打的人肩膀以下都要被捆住,動彈不得。雙腳也要被繩索綁住,由壯漢們站在四邊拉扯拖拽,只有腿和屁股露在外面,供人打板子。

行刑的人有好幾撥,還有人在旁邊監督。下手的人手都非常重,一點都不敢放水,所以,在午門因為打屁股而死的人真不在少數。例如:公元1519年,在被施以廷杖的一百四十多人中,有十一個當場斃命。五年後,在一百多被打屁股的人中,有十七人被當場打死。另外,沒有死的人中不少也是落下了殘疾。

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地方確實死了很多人,這才有“午門問斬”這一個想象場景的出現吧。

到了清朝,廷杖是沒了,可是,午門仍舊承擔著行刑場的責任,這次的刑罰是受申飭,也就是被訓斥、責罵。明代的時候還要受皮肉之苦,清代只需要被罵罵就可以了,雖然,丟面子,傷尊嚴,但是,比起打板子,還是更加人道了的。

斬首和午門並沒有什麽聯繫,那麽,民間為什麽會把這個屎盆子扣在午門身上呢?

可能是因為午門作為大門的威嚴感,也可能是因為其作為禁宮建築的強大氣場,還有可能是因為明代的廷杖制度。在古代,皇權一直是至高無上的,而皇帝所住的地方則是國家內部最為神聖的地方,那麽,這樣的地方必定是不能為普通人熟知的,甚至,普通人一生都沒有機會被允許在這個地方逗留。所以,一些有關於宮廷的故事便會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

以至於,這些流傳下來的故事中,往往多了很多傳奇演義的成分。

午門斬首的情節是在明代以後才漸漸在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大概在明中葉以後,大量的傳奇故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書生們什麽都敢寫,更離奇的情節也不是沒有,五門問斬這樣情節也就不足為奇了。延續到今天,很多人的腦海中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勢,皇帝下令處死某人,就一定是在午門。實際上,砍頭是一件極為講究的刑罰,必須要選在陽氣極重的地方才能進行。

午門不是普通的地方,人煙稀少,哪有菜市口人多?所以,砍頭這種事一般都選在菜市口,在眾人的圍觀下進行,例如“六君子血灑菜市口”等證據。那時候上也有講究,最好選在午時,這也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能最大程度地消解陰氣。舊小說就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是讓其“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那麽,為什麽非要選在“午時三刻”呢?其實,在別的時刻也有斬首,但唯獨“三刻”最狠。

宋代以後,使用的是時刻製,並採用“時辰+初正+刻數”格式,比如“酉正三刻”。其實,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

可見,午門問斬純屬瞎掰,但是,午時問斬卻是八九不離十的。

參考資料:

『《午門斬首是真的嗎?》、《古代行刑為何要選在“午時三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