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黃永玉:閑時看天看雲

首發:7月13 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韓浩月

央視《朗讀者》第二季,主持人董卿第一次走出演播室。先去了一趟湘西鳳凰,在那裡取了許多美景,美到隨便截圖都像一張明信片。從鳳凰回來,董卿去拜訪了居住在北京通州萬荷堂的黃永玉。正值盛夏,黃永玉在他院中那池從鳳凰移栽過來的荷花香中,朗讀了自己的文章《我的文學生涯》。

這一期節目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尤其是採訪黃永玉的這一段內容,讓觀眾與網友特別注意到了。有人把董卿與黃永玉面對面的場景,形容為“董小姐與黃老頭”,這樣的說法,妙趣橫生。因為主持《朗讀者》,董卿本就知性的形象,又升華了一些,而每次黃永玉公開露面,總會令人印象深刻,因此,這次董卿與黃永玉的“遇見”,有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之所以有這種效果,因為董卿與黃永玉,是美與美的碰撞。黃永玉的美,是他執著與勤奮,還有那顆不老的童心。

除了美與美之外,這還是一次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交流,董卿代表的是當下主流電視文化潮流,《朗讀者》試圖在浮躁的當下對人們的心靈生活進行干涉,董卿飾演的是一位敲門者的角色,黃永玉身上則凝結著傳統文化的鮮活象徵,這位從民國走過來的文人,到今天仍然沒落伍,甚至時不時掀起一股新的話語時尚。

董卿訪問黃永玉,滿足了人們的種種期待,這種期待包括:董卿會用什麽樣的姿態來採訪黃永玉,黃永玉面對董卿會說出什麽樣的金句,自稱“比我老的老頭”之後又是這麽些年,黃永玉的生命態度有了什麽樣的變化……很大程度上,觀眾會試圖從這段訪問中,去體會諸多與文化、與生命、與生存姿態、與精神思考等有關的微妙氣息。

段子手黃永玉從來沒讓人失望。攝影機的鏡頭穿過萬荷堂大門,畫面中是黃永玉面對著一襲白衣的董卿侃侃而談。他敘述自己外號“黃逃學”的由來,1937年開始浪跡天涯的經歷,在香港一家小飯店用辣椒油、醬油畫畫抵飯錢……最後壓軸的來了,他說他早已寫好遺囑,骨灰不要了,“跟那孤魂野鬼在一起”,朋友想他的時候,“看看天看看雲嘛”。

黃永玉從不忌諱談生死,他今年94歲了,從80歲的時候面對媒體的提問,他就曾數度提到“終極問題”。他曾給表叔沈從文題寫過墓碑,“一個戰士,不是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他給自己擬的碑文是“愛,憐憫,感恩”,或者乾脆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他對魯迅說過的“如果一個人不活在人的心上,他就真的死了”不以為然,“乾嗎要活在人的心上?用得著嗎?把我送到火葬場,朋友們回到我的家喝杯咖啡,算了。”由此可見,黃永玉的生命觀是通透、坦率的,言語之間可能會有些看穿世事的悲涼,但悲涼背後,何嘗不是一種忽略自己、為別人考慮的憐憫。

這次黃永玉談生命觀,或是因為有了董卿在場的緣故,沒了“懟”的口吻,多了些浪漫與柔情。“想我的時候,看看天,看看雲”,他不再以老頑童的口吻來調侃生死了,他也仿佛忘記了自己曾“反對”過魯迅說的那句話,開始有一點點在意,是不是可以被人更長久地記得一段時間,哪怕只是像平常抬頭看看天、看看雲的心情一樣,看完之後不帶任何感觸繼續低下頭生活。

在文化人的心目中,天與雲,都是亙古的存在,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構成,由於太過巨集大,反而不必時刻去關注。將自己的未來設想為天與雲的一部分,一方面是承認自己的渺小,另一方面,恐怕也是願意讓人感覺到一份永恆與溫情吧。想必,閑時他也會偶爾看看天、看看雲。

比起決絕的那個老頭,這個終於流露出一點點眷戀的老頭,更可愛,且更能讓人感受到,他走過的那些路,見過的那些人,經歷過的那些事,讓他的內心變得更加清澈如水,且時不時地擁有波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