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印度GDP增速全球第一,為何就業增長率幾乎為零?

印度大選剛剛落幕,隨著執政黨印度人民黨大選獲勝,現任總理莫迪將開始他的第二個5年任期。在競選宣言中,莫迪許諾將建設“新印度”,並在2030年以前將印度發展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從莫迪執政至今,印度GDP增速連續5年居首,且印度的全球經濟地位已經從第9名上升至第6名。印度財政部部長阿倫·賈伊特利(Arun Jaitley)曾直言,2019年,印度將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野心勃勃的印度,未來經濟走向更加令人關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莫迪在第一個任期堅持的改革方向是正確的,包括改善營商環境以及吸引外資等,但在製造業方面卻沒有太大的進展。

此外,雖然印度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卻並沒有提振就業。印度經濟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2018年印度就業市場增長幾乎為零。

GDP快速增長的印度,背後還有哪些隱憂?在莫迪的帶領下,印度經濟將走向何方?

失業率創新高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儘管享受著人口紅利,但卻沒能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

今年1月,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稱,印度鐵路系統招聘6.3萬個低級別職位,如搬運工、清潔工以及看門員等,卻遭遇1900萬應聘者瘋搶,且應聘者普遍擁有大學學歷。

這種情況在印度已經存在很長一段時間。印度經濟監測中心發現,印度勞動力在2017年至2018年間出現了萎縮。而據非官方數字顯示,印度目前的失業率可能超過6%,創50年來新高。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小雪告訴國是直通車記者,印度當前保持7%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不足以解決就業問題。印度人口高峰還沒有到來,今後就業問題會越來越突出,解決就業問題還是要靠發展製造業。

5年前,莫迪依靠改善基礎設施、加快經濟增長以及降低失業率的政綱當選。莫迪上台以來,也曾掀起了基建大潮,還試圖將“印度製造”打造成創造就業機會的先鋒,並將製造業產值提高至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5%,承諾到2022年創造1億個就業崗位。

西班牙《國家報》發表文章指出,儘管第一年的確有所好轉,但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此後印度工業部門佔GDP比例持續下降至目前的15%,低於其他亞洲國家。

劉小雪指出,雖然莫迪提出要大規模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但是政府沒有多少資金,再加上該國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因此能力極為有限。另外,在加快征地、土地所有權改革等方面,也沒有取得太大的突破。這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印度基建的速度和規模。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印度失業率較高,但還有一些崗位沒有合適的勞動力。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室主任徐秀軍告訴國是直通車記者,印度一些低端就業人口佔比較大的比例,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對人口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但年輕人教育水準的提升卻很緩慢。

劉小雪也指出,印度一方面剩餘勞動力很多,另一方面就業存在不匹配的問題。“從農村走出去的勞動力只能從事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如果從事現代服務業,印度人才根本就不夠。”

徐秀軍表示,印度要想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要加大對高素質勞動人口的培養,這是能夠為長期增長提供動力的非常重要因素。

也有觀點認為,如果沒有基礎設施、教育培訓等其他要素的改善,印度的年輕人口很難轉化為人口紅利,甚至在將來可能形成“人口炸彈”。

經濟面臨大考

除了就業問題,印度農業問題也比較突出。

儘管印度耕地面積世界第二,但農業卻比較落後。據悉,印度傳統農業對自然條件依賴性大,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差。近兩年季風災害頻發,使印度多個農業邦深受其擾。

劉小雪告訴國是直通車記者,農業問題是印度長期存在的老問題,不管是谷賤傷農還是由於雨量造成的農業減產,都會導致農民收入下降,並會導致通貨膨脹,進而影響整個經濟。

劉小雪指出,中國的“三農”問題就是通過發展製造業來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農民進城後不僅可以提高收入,流入農村的資本也會增加,進而替代勞動力,使得農業的生產技術提高,增加農業產量,“這是真正解決農業問題的途徑”。

然而,印度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製造業落後一直是莫迪的一塊心病。無論是對GDP的貢獻,還是創造就業崗位,製造業均表現不佳。

據《新印度快報》報導,在印度大選來臨之際,莫迪領導的執政黨人民黨承諾將投入100兆盧比(約1.44兆美元)用於修建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以促進經濟發展,並重申到2022年使農民收入翻番的承諾,提高製造業在GDP中所佔比重。

徐秀軍告訴國是直通車記者,印度想要推行改革措施,背後要有財政的支持,還要有相應的勞動和就業人口等各個方面配合,這裡不僅有政黨的因素,還有制度的設計,因此決策轉化成實際行動所受到的製約非常明顯,這也是一些大型項目在印度推進比較緩慢的原因。

劉小雪表示,即使是作為一個掌握議會絕對優勢地位的政府,還是要對各種勢力進行妥協,印度改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印度的經濟支柱,印度消費出現放緩的跡象。尼爾森(Nielsen)的數據顯示,今年前3個月,快消市場的增速從2018年第四季度的近16%放緩至13.6%,其中農村地區必需品的銷量增速放緩最為明顯。

Kotak Institutional Equities Ltd駐孟買的經濟學家Suvodeep Rakshit表示:“消費品增速放緩的幅度比我們此前預期的更大。疲軟的雨季、持續的高利率、疲弱的農村需求以及政府支出空間的縮減將繼續拖累GDP增長前景。”

此外,印度汽車製造協會(SIAM)最新數據顯示,印度4月乘用車銷售同比下滑17.1%,至247541輛,汽車銷量下降近20%,而整體機動車銷量下滑16%,創2011年10月以來新低。

徐秀軍指出,消費是印度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消費下降表明內需在下降。汽車行業跟其他行業不同,涉及整個產業鏈,汽車消費下降對整個上下遊產業都會帶來連鎖反應,因此是一個不利的因素。

不過,徐秀軍表示,短期來說,印度還是具有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因為國內的市場比較大,人口結構比較年輕,符合經濟快速增長的基本條件。但是從長期來看,印度經濟要保持如此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就要在人力資本的積累、相關制度的改革,還有技術的創新等方面有一些新的進展。

劉小雪表示,印度近兩年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和私人消費帶動,但政府投資受限於財政約束增長。如何提升內需、提高普通民眾收入、增加就業率將成為印度執政黨如今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對於莫迪的巨大挑戰。

來自:國是直通車

作者:孫秋霞

編輯:郭凌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