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家暴到底有多恐怖?看看黃渤的這個電影就知道了

作者╳林宛央來源公號╳宛央女子

配圖╳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____

這兩天,關於家暴的話題,頻頻上熱搜,先是時尚博主宇芽發了視頻和微博,控訴自己被家暴的事情,接著就是昨晚蔣勁夫再次被爆家暴女友。

於是那些在家庭關係裡,很多女性承受過,但一直不敢坦承的痛,這次都被拿出來討論。

有朋友問我說,關於家暴你怎麽看?我的答案是:零容忍。

因為家暴的恐怖之處,在於摧毀。這種摧毀,在黃渤的電影《記憶大師》裡,被展現得淋漓盡致,我願意通過這部電影,給大家帶來一點思考。

前年,看完《記憶大師》,從影院走出來的那一刻,我在朋友圈裡更新了一條狀態:那些黃渤和徐靜蕾教會我的事情,正是我想告訴你們的……

有朋友給我留言說:那麽你想告訴大家的,到底是什麽?

無他,只有一個字:愛。

愛是溫暖的救贖,無愛是犯罪的根源。

很多人說,《記憶大師》這種類型的片子,應該算作犯罪片。但坦白講,我把這個影片當成了一部教育片:愛的教育。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去看這個電影的時候是以家庭為部門的,但我相信,走出影院的那一刻,他和她會彼此擁抱的更用力。

《記憶大師》的設定其實蠻大膽,每個人可以通過高科技刪除讓自己難過的記憶,忘掉所有情感牽連,重新開始生活。電影裡的黃渤因為想要和妻子徐靜蕾離婚,於是在故事一開始,便通過這種手段,抽離了自己對於徐靜蕾的情感記憶。

不願放棄這段感情的徐靜蕾,提出讓黃渤重置記憶才答應離婚的要求。

黃渤由此去記憶醫院裡重新裝上那段往事,然而,陰差陽錯,卻裝回了一個犯罪者的記憶……

記憶裡,是一張又一張被家暴女性的面孔,是一段又一段,撕心裂肺不忍猝讀的人生,是一個又一個暴戾卻也無奈的殺人事件……

黃渤因此被扯進一樁家暴犯罪案件,通過這段錯置的記憶,協助警方找到真凶。

看似複雜,但撕開【燒腦片】【犯罪片】外表,這部電影真正控訴的是:家暴足以摧毀一個家庭所有的美好和期待。

電影裡的犯罪者,自小生活在一個充滿暴力的家庭,母親常年被父親毆打,卻在父親的眼淚和懺悔中,一次又一次回頭,終於,暴力累積,母親習慣了,年幼的孩子,卻無力承受,用自己的方式解開了這種痛苦的循環:殺死自己的母親。

成年後,他始終無法擺脫陰鷙的記憶,將自己家庭的相處模式,複製到他所接觸的同樣不幸的家庭,和小時候一樣,他對那些被家暴的女性說:離開你的丈夫。一次次被拒絕後,他殺死了那些女性,沒有犯罪的負疚感,也沒有殺人的恐慌,那一刻,他暗自替那些死去的女人開心,有一種解脫的快感。

故事的反轉出現在犯罪者裝載了黃渤的記憶,他唯一一次被終止的犯罪是因為在黃渤的記憶裡,感受到了愛這件事情。徐靜蕾與黃渤記憶中的那些一見鍾情,那些婚後多年的情深意重,喚醒了犯罪者內心深處的柔軟,他忽而想起人生美好,何必摧毀。

犯罪在人性溫暖處,戛然而止。

我在那一瞬間,想起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的一句話:“當愛支配一切時,暴力就不存在了;當暴力主宰一切時,愛就消失了。”

毫無疑問,《記憶大師》正是一部反對男性暴力,提倡家庭關愛的影片。

觀影的過程中,我老公一直說:這種電影太壓抑了,幾乎不能想象這麽多女性竟然生活在如此可怖的環境中,更不能想象一個小孩子的心理會因為父母的暴力關係,而扭曲到變態。

我對他說:不是電影太壓抑,而是生活的殘忍遠超你想象。

在當地社會慈善機構做志願者的時候,我曾接觸過一些被家暴的女性。

一個可以算是朋友。三年前,我剛認識她的時候,她還是一個滿臉笑容的姑娘,後來事情漸漸不對,和我們一起吃飯的時候,幾乎執拗地要挑選角落裡的位置,常常自言自語,笑容越來越少,眼神越來越閃躲。有一次,一起逛街,商場人多,一個男孩子不小心撞到了她,她嚇的大叫起來,貼著牆壁,半天回不過神來。

我過去拉她,不經意間,看到她手腕上一道一道的傷痕。後來,我才知道,她老公常常打她,只要他喝了酒,她多說兩句,便會挨打。

一開始,打的比較輕,後來,越打越狠。得知此事的人,都勸她離開,但她卻一次又一次選擇了原諒。

和電影《記憶大師》裡一樣,我也問過她為什麽?

她說:他不打我的時候其實對我很好的。你知道嗎?每一次他打我,我真的想過離開,可是第二天,他就會給我跪下,說很多好聽的話,我就又心軟了,他那個樣子,好像真的知錯了。而且,我們還有孩子,離婚了孩子怎麽辦?所以,我只能抱著一點希望忍下去,或許哪一天,他真的就變好了也說不定啊。

幾乎很多被家暴的女性,都存在這種心理。她們低估了施暴者的惡意,高估了離婚的代價,一方面活在被施暴的恐懼裡,另一方面,又對新生活的不確定性充滿了不安全感。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她們都覺得自己委曲求全無所謂,對於自己的遭遇已經認命,認為一味地忍耐是能保護自己孩子的最好辦法。

我們援助過其中一名受暴者,她曾主動提出要離開家庭重新生活,因此我們為她安排了一份可以長期避開她老公的工作。可是,當她老公帶著孩子突然出現並跪在她面前的時候,她留著眼淚跟他回去了,心甘情願再次掉入那暗無天地的漩渦。

她對我們說:為了孩子,她怎樣都無所謂。

可是,這樣真的就能保護自己的孩子了嗎?她的女兒,那個還在讀小學的女孩子,給我們打電話說:為什麽媽媽要回來?我好害怕回家啊。

電影《記憶大師》裡,那些為了孩子而不敢離開施暴者的女性,她們的孩子又如何呢?其中一個女孩說:你管我媽去哪了,她就是死在外面也比回到你身邊好。另外一個呢,則給自己的媽媽吃了安眠藥,流著淚說:我真的不想再看到你被他打了。

比父母離婚,更讓孩子害怕的是:眼睜睜看著父母生活在痛苦中,彼此折磨。比媽媽不在身邊,更讓孩子恐懼的是:每天活在媽媽會被打死的恐懼中。

於是,為了降低那種恐懼,孩子會採用最極端也最簡單的方式。

我有一個朋友在看完這個電影后,憤憤難平地說了一句:家庭關係的不和諧,是所有犯罪的根源。

或許,不夠準確,但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對孩子來說,的確太重要了。至少我們可以說家庭關係的不和諧,是絕大多數人生悲劇的總開關。

可到底什麽是健康的家庭環境?

我覺得,很多中國式父母對孩子的成長總有一種誤解,他們認為破碎的婚姻,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其實不是。

父母各自破碎的人生,沒有任何愛和快樂的關係,才是對孩子最狠厲的荼毒。家庭關係心理學的靈魂人物海靈格一直強調:所謂親子關係,本質上,是夫妻關係。

父母相愛,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父親的暴力,會讓孩子生活在恐懼中,母親的冷漠與懦弱,會讓孩子格外敏感與極端,父母的貌合神離,會慢慢殺死一個孩子對世界最初也最本真的愛意。

亦舒曾經寫過關於女性遭受暴力的小說《愛情慢慢殺死你》,她在這本書裡說:

“異性如果愛惜我們,應當使我們感覺愉快幸福,但是有許多時候,一些人口口聲聲說愛我們,我們卻覺得痛苦傷心,這個時候,就得警惕了。這,其實就是一種暴力。”

這句話,放在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上同樣適用。

真正的愛,不是痛苦,而是快樂,不是暴力,而是溫柔,不是破碎,而是完整,但所謂完整不是勉強地在一起,而是全心全意。

當我們沒有活在愛裡,我們就終將活在失意裡。

記憶是最危險的證據,記憶裡的春暖花開,是歲月靜好的底色;記憶裡的風起雲湧,是山雨欲來的前奏。

溫情、信任、安全、才是人性的救贖,別讓暴力和自以為是的怯懦的愛,虐殺掉所有美好期待。

我喜歡王爾德那句話: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們愉快。

太陽底下無新事,人們總說,有兩樣東西最難直視,一個是烈日,一個是人心。但太陽溫暖過的人心,卻會變得通透澄澈。

願大家都活在愛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