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修慈悲喜舍轉生梵天?說好的菩提心呢

公案:《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有個公案:母女兩人同時掉入河中,都生起了希望對方活著的慈悲心,由此所感,死後轉生於大梵天。

“梵”就是遠離淫欲之意,從一禪天直到無色界天,均斷除了粗大的淫欲心態,故稱為“梵”;又因為一禪天剛剛斷除了淫欲,故稱之為“梵天”,一禪天中有“大梵天”。

之所以稱為“大梵天”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通過修持慈、悲、喜、捨的四種梵住心而往生到那裡。

第二是因為大梵天相續中具有的一種獨特的錯誤見解,他認為一禪天以下的眾生全都是自己的孩子,把這些孩子執為“我所”(都是“我”的孩子),用慈悲喜捨的心態去饒益他們。

慈悲喜舍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

願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

簡而言之,就是希望眾生具足樂因及樂果,希望眾生遠離苦因及苦果,希望眾生不離安樂,希望眾生遠離貪嗔。

堪布阿瓊仁波切曾說,四無量與四梵住是有差別的。四梵住是指緣於慈悲喜舍這四種心,可以轉生於梵天。但它並不是無量心,有其局限性的。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普通的慈、悲、喜、舍既沒有以出離心攝持,也沒有以菩提心攝持,又沒有以空性見攝持,更沒有以證悟無我的智慧攝持,只能獲得梵天等人天果報,所以被稱為梵住,無法脫離輪回獲得解脫。

菩提心的基礎即是四無量心,所以最初應該修持四無量心,如《中般若經》雲:“須菩提,大菩薩當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心也。”如果沒有以四無量心來修心,不可能斷除自私自利的習氣,菩提心也就無法生起。

進一步來說,修持四無量心本身就具足無量功德:修悲無量心,暫時無有損害,究竟可以成就法身;修慈無量心,暫時令大眾悅意,究竟可以成就報身;修喜無量心,暫時無有嫉妒,究竟可以成就化身;修舍無量心,暫時自心堪能,究竟可以成就自性身。所以,我們應該精進修持四無量心。

正 理 基 礎 之 上 的 四 無 量 心

才 是 菩 提 心 之 因

我們或許會有一個疑問:先要修持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之後才能生起菩提心;而大梵天也是通過修持慈悲喜捨的心而轉生於梵天的。那到底修持慈悲喜舍感得的果報是生於大梵天還是生起菩提心呢?用慈悲喜舍去饒益他以下的所有眾生的大梵天又是否具足菩提心呢?

《大圓滿心性休息》中說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可分為三種。

緣眾生的四無量心

看到眾生的痛苦之後,想要去拔除痛苦、給予安樂的心態。梵天所修的“慈悲喜舍”雖然可歸納在緣眾生的四無量心中,但它與佛教內道所修持的四無量心還是有差別。

首先,大乘佛教緣三界所有的有情眾生生起“四無量心”,而梵天只是緣一部分眾生——雖然都是緣眾生,範圍卻有廣狹之不同。

其次,大乘菩薩是看到眾生的悲苦而生起的四無量心,而梵天則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伴隨著顛倒的認知。一種是“眾生曾互為父母”的正知正見,另一種是“把眾生誤認為自己子女”的執著。前者是建立在輪回正理的基礎上,後者則是顛倒的執著。

所以,儘管都是慈悲喜舍,它們之間卻有很大差距。而大梵天縱然超勝,卻也不具足菩提心。

緣法的四無量心

這種四無量心是依靠聽聞佛法才生起的。當我們通過聽聞佛法了知到:眾生都曾做過自己的母親,曾用無量的恩德饒益我們,現在該是回報她們恩德的時候了,所以要“拔苦”和“予樂”——“拔”的是輪回中所有的苦,“予”的是佛果的大安樂。

大梵天在拔除眾生痛苦時,只能拔除一部分痛苦;而菩提心拔除的則是整個輪回的痛苦,使眾生獲得究竟安樂的佛果。

無緣的四無量心

在證悟空性後,與空性俱生的四無量心。由於證悟了空性,看到了眾生由於實執而在輪回中感受痛苦,故而生起的強大的悲憫心,緣眾生悲苦生起的四無量心與證悟空性是同時的——這種遠離顛倒執著、遠離實執的四無量心被稱為“無緣的四無量心”。

在修持四無量心時是層層遞進的,有的人可能是首先緣眾生生起,而有的人則是依靠緣於聽聞和修持佛法而生起。但無論怎樣,通過不斷修習和串習都會逐漸生起無緣的四無量心。

建立在正理基礎之上的四無量心的修持,肯定會成為我們生起菩提心的因,而不會成為轉生為梵天的因。同樣修持“慈悲喜舍”,其本質卻有巨大差別,故梵天所修持的慈悲喜舍叫做“四梵住”,而大乘菩薩所修習的稱為“四無量”。

整理自:菩提洲網站 | 普賢講堂

《入菩薩行論·淺釋》 第八課 慧燈法師講釋

《開顯解脫道·講記》第二十四課 慧持法師講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