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帶孩子旅行,是長見識還是瞎折騰?這是我聽過很好的答案!

文:親寶寶育兒,佟霏

生活的每時每處,都可以成為孩子的詩與遠方。

1

這兩天,和好朋友雅靜聊天,她向我傾訴了自己的煩惱。

幼稚園一開學,媽媽們湊在一起,談的最多的就是孩子在暑假的安排。

聽到別的媽媽說起帶孩子去了香港、澳門;還有的出了國,去了日本、美國、澳洲;而近一些的也去了江浙滬,讓她心裡很不是滋味。

雅靜工作挺忙,自己和老公雙方父母也不在本地,一般有假期都是回去看望父母。孩子三歲多了,至今還沒帶他出過省。

這讓雅靜心生愧疚和不安,覺得委屈了孩子,也擔心缺少長途旅行經驗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

但請假帶孩子去旅行,再加上舟車勞頓,還有可能發生水土不服的情況,這些讓她想起來也有些為難。

與雅靜大相徑庭的,是之前在網路上引起熱議的一位奶爸。

這位爸爸酷愛旅行,曾經是一位「背包客」。在女兒10個月時,他和老婆便帶著女兒進行了一次為期70天的旅行,甚至在寒冬裡去到最冷的漠河。

夫妻倆人買了一部露營車,並計劃在女兒2歲以後,就帶著她不停地去旅行。

至於讀書,爸爸的預想是,玩到哪裡就在當地的學校讀。

其實,在旅行這件事上,我們常有不少糾結。到底該怎樣帶孩子去旅行,幾歲的孩子適合長途旅行,多數人心中並沒有確定的答案。

2

旅行的好處不言而喻。童年經歷對孩子的浸染遠比父母想像得更大。

行走在路上,讓他們更多地見風景,見人文,不僅是熏陶孩子的眼界,增加他們的見識,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他們的大腦。

在《探索0-5歲寶寶腦部發育地圖》一書中,麗絲·艾略特博士寫道:

「孩子看見、摸到、聽見、感覺、品嚐、思考的每件事物都被轉化為神經元突觸的電波活動。

而不活躍的神經元突觸——不管是沒聽過的語言、音樂,沒試過的體育活動,還是沒見過的山川,甚至從未得到過的愛,都將會枯萎死去。」

在孩子成長的早期,著意於給孩子更豐富的探索和體驗,會讓孩子的人生底色更靈動、更豐滿。

但旅行的意義,在於見不同的風物,獲得不同的思考。至於距離的長短,卻並不那麼重要。

越小的孩子,他們的經歷和體驗越少,生活的每時每處,都可以成為他們的詩和遠方。

倪萍小時候,有很長時間,是在鄉下的姥姥身邊長大。那一段經歷,在她心中是永遠的白月光。

門口的河道、記憶裡的瓜田,還有鬱鬱蔥蔥的大碗花,那些無數遍的所見,總能帶給她不同的感悟。

姥姥家山崖上的一串野草莓,從綠轉黃,再從血紅到黑紅,倪萍說:「那一嘟嚕野草莓紅得讓我心碎,紅得注入了生命。」

倪萍愛上了那醉人的紅,後來,在倪萍的畫中,大多都有著那時所見、所感的影子。

凡是經歷必留下痕跡,讓孩子在旅程中自由探索,他自主的所思、所感,才是滲入靈魂的價值所在。

3

旅行的意義,不止在於見風景,更在於見情感。

一家人共同旅行的時光,親密的相處、專註的陪伴、在旅途中父母人生價值觀的傳遞,是給予孩子更寶貴的禮物。

曾看到一段國外的影片,讓我淚目。

在婚禮上,新郎發言吐槽爸媽是「世界上最差勁的父母」。

父母沒有送他去過昂貴的鋼琴班、補課班。在旅行時,別的小朋友去的是佛羅裡達州主題公園,而他去了曼谷,沒有俱樂部會所裡華麗的生日派對,也沒有魔術表演,只有爸爸媽媽做的一些小把戲。

爸爸有些生氣的上台,揉亂了新郎的頭髮,之後兩個人都笑起來。這是父子間默契的專屬動作。

兒子回憶起父母在童年裡給予他溫暖又甜蜜的陪伴,一張張照片播放出來,兒子看著老爸說:「我有著精彩的童年生活。」

「如果不是你們給了我那時我想要的一切,我就不會擁有我現在擁有的一切。感謝你們為我指引了人生的方向。」

常有人質疑太小的孩子沒有記憶,去旅行根本沒有用。

但旅行的意義並不在於「記住」,所見、所感即是所得。

孩子的旅行,不在於走馬觀花的行走於景點,更不在於拍下一堆美照時時翻看,也未必是對各種名勝古跡的如數家珍。

成長中的孩子,邁出眼前的見聞,行走在路上,看父母在旅途中解決各種不確定的發生,體會他們的人生觀,並享受與父母親密陪伴的時光,更能夠建立自己多元的價值觀和分辨力。

如此,孩子也更能夠置逆境而不狹隘,遇險阻而不迷茫,臨「洪流」而不動搖,堅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4

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來說,旅行的方式和側重點有所不同。並且,安排旅行計劃,也要結合孩子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

0-2歲:注重秩序與重複

小齡的寶寶,他們更需要規律的睡眠、健康的飲食、父母對於他們需求的及時回應。

幼小的嬰兒,對於陌生環境常有更強烈的「失控感」,長期下來,這種失控會傷害安全感的形成。

帶小齡寶寶出遊,需要注意頻次,不要過於頻繁。在旅途中,也要著重尊重孩子的生活規律,如按時吃飯、睡覺,建立起有條理的生活流程。

而且,小齡寶寶在旅行時,常常不按父母的規矩出牌。

出行到千里之外,孩子卻只是癡迷於蹲在路邊看螞蟻。好不容易進了景點,父母想到處多看看,孩子卻在一個鞦韆上停下來不肯走了。讓父母懊惱白白浪費了一天的行程,門票也沒有物盡其用。

其實,小寶寶更喜歡深度遊,不適宜太多、太快的旅程變化。靜靜體會「生活在別處」的親子時光,放下目標感,會讓一家人都更享受旅行。

3-6歲:注重陪伴與啟發思考

前幾天,鄒市明透露了家中的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我們家一年有三次旅行,第一次是爸爸帶著軒軒去,媽媽帶著皓皓去。第二次,則相反,爸爸帶著皓皓,媽媽帶著軒軒。而第三次,是一家四口一起旅行。」

父親或母親全然專註地陪伴,對於孩子來說非常寶貴。

父母的關注和榜樣的力量,能夠幫孩子更好地建立起「自我認知」和「安全感」。

並且,3歲的孩子,邏輯意識開始萌芽,他們的小腦袋裡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

在旅途中,我們可以更著重於在所見所聞中給孩子講解世界運轉的規律,啟發孩子的思考,以及使他們學會在發現中尋找答案。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適當遠行。更多的經歷,也是他們想像力發展的基礎。

6歲以上:注重孩子的興趣引導

我的一位同事的兒子,酷愛雕刻。小小的刻刀往往能夠手隨心動地雕刻出惟妙惟肖、又充滿獨特創意的作品。

而這個「愛好」,正是在旅途中「撿」來的。

一次去山東旅行時,他被一位手工藝人的技藝所吸引,一下子便深深的迷上了。

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來說,旅行可以增加他們對世界更廣泛的認知。短途旅行和長途旅行都可以更多的嘗試。

在旅途中,孩子可以理解,在這世界不同的地方,有一群人正以不同的方式生活。走出眼前的方圓,世界有更美妙、更多元的姿態。

在這些經歷中,孩子更能夠找到他們的興趣、理想,甚至人生的價值方向。

對每個人來說,生活處處有精彩的遇見,遠方有美好,近處亦有風景。

不必糾結是長途還是短途,當我們過多追問旅行的意義,當我們開始希望把旅行的價值最大化時,便可能忽略了,更重要的是全然隨心的感知。

比所見更重要的,是所感。

用包容的心去接納,用好奇的心去發現,用淡泊的心去期待。只要心有所動,每一刻都是在路上。

身邊很多家長都喜歡每年帶上孩子去外面轉轉,一來是帶孩子體驗不同的生活,二是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

我覺得帶孩子旅行是件見仁見智的事情,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多帶孩子出去走走不是壞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