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為運動計算「強度」,抓住心率、代謝、耗氧、主觀用力程度

如何為運動計算「強度」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提出了「生命在於運動」的格言。他喜歡散步、跑步、擊劍、騎馬、游泳、爬山……直到80歲高齡時,還和朋友一起登山看日出。

實踐證明,運動能促進心臟和呼吸功能,增加肌肉強度和骨質密度,提高反應靈敏度,減少抑鬱感,並且增強體質。因此有不少人認為,加大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會對健康長壽更有利,其實這是不科學的。

如何才能做到科學地運動,在運動過程中如何把握好「度」,這是讓很多運動愛好者困惑的一件事情。

上海體育學院副教授郭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運動強度是指肌肉活動水準,可用功率(部門時間的能耗或作功量)、等長收縮張力或收縮速度來反映。」

運動強度是決定身體動員何種能源物質供能,以及身體對運動產生何種適應的重要因素。

那麼,生理指標是如何來反映運動強度的呢?

1. 心率

心率即為每分鐘心臟跳動的次數。心率可以反映運動的強度,是因為在一定範圍內(100~180次/分),心率與運動強度呈直線關係。也就是說,同一個人,運動時心率越高,則運動強度越大。

在實際運用時,界定一個人在運動過程中的運動程度,可採用最大心率百分比的方法對運動強度進行分級——最大心率可按照220-年齡(歲)來計算。比如,20歲的健康成年人,最大心率=220-20=200(次/分)。

一般而言,運動時心率在40%~54%最大心率範圍內為小強度;在55%~69%最大心率範圍為中等強度;而運動時心率大於70%的最大心率為大強度。

如要減肥,對年輕人而言,一般運動強度控制在60%~75%的最大心率,則對脂肪的消耗比較有效。可見,心率的多少是反映運動強度比較簡便的識別方法。

2. 代謝當量(METs)

所謂代謝當量,就是把安靜時的能耗設定為1,運動時的能耗為安靜能耗的倍數就是代謝當量。

比如,以4.8 公里/小時的速度行走,其代謝當量約為3.3 METs,則表示這種運動的能耗是安靜水準的3.3倍。

一般來說,小於3 METs為小運動強度;3~6 METs為中等運動強度;如果大於6 METs則為大運動強度。

健康成人如果每周進行3到5次、每次20~60分鐘的中等強度持續或間歇有氧運動,會有利於保持和改善心血管機能、體成分和肌肉力量。

有研究報導,與從不運動相比,每周進行75分鐘大強度運動或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相當於7.5代謝當量·小時/周,這樣能使冠心病患者的死亡風險降低20%;若運動量為上述的1~2倍和2~3倍,其死亡風險將分別降低31%和37%。

3. 耗氧量

耗氧量是運動時人體消耗的氧氣量,往往運動強度越大耗氧量越高。人體在遞增強度運動時,每分鐘被人體利用並被人體消耗的最大氧量,稱為最大攝氧量。

一般研究中,設定運動強度採用當時的耗氧量佔最大攝氧量的百分比表示。

一般小強度運動量為小於45%最大攝氧量,中等強度為55%~65%最大攝氧量,大強度為75%~85%最大攝氧量,亞極量強度為90%~95%,當大於95%最大攝氧量則為極量強度。

另外,耗氧量與代謝當量可以換算,即1 METs對應耗氧量為3.5 毫升/公斤體重/分。

4. 主觀用力程度(RPE)

主觀用力程度是依據個人在運動時的主觀感覺來反映的運動強度。小強度對應的主觀用力程度會讓人感到完成運動「容易」;中等強度會讓人感覺「有些難」;而大強度下,會感覺「難」。

其中,小強度下呼吸模式保持不變,出汗很少;中等強度下運動10分鐘即出汗,呼吸將加深、加快,但可自由交談而不費力;大強度下運動5分鐘即出汗,呼吸明顯加快,只能用短句交談。

當然RPE量表的得分為6~20,其實將得分乘10即為運動心率。另外,從未運動的人採用RPE監測運動強度得分都偏高。對於少運動者,一般推薦RPE在11~13,而有鍛煉習慣者,可在13~15。在這一範圍內一般屬於有氧運動。

另外,相同物理強度下,不同人的生理強度可能不同。比如,同樣以8公里/小時的速度跑步,運動能力強的人,心率會低於運動能力弱的人,這反映出他們的生理強度不同——運動能力強的人生理反應小,相反,運動能力差的人生理反應則更大一些。

在了解了如何判斷運動量以後,我們就可以知道不同運動強度對人體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在運動之前,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運動目的,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讓自己養成堅持鍛煉的好習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