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十三五”農業農村發展成績亮眼

【來自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的報導】

糧食產量將連續6年超過1.3兆斤,水稻、小麥自給率保持在100%以上,玉米自給率超過9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主要農作物良種實現全覆蓋……一系列數據,展現著我國“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的亮麗成績單。

“‘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十三五’規劃確定的農業農村發展各項目標任務勝利完成,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爭取了戰略主動。”在10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指出。

14億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

“十三五”時期,為適應人民群眾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農業發展由數量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各地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水準明顯提升。

劉煥鑫指出,糧食供給水準的提升體現在總量充足、結構優化、品質提升三方面。

五年來,我國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完成8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劃定10.88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糧食產量將連續6年超過1.3兆斤,產能再上一個新台階。水稻、小麥自給率保持在100%以上,玉米自給率超過95%,肉蛋奶、果菜茶品種豐富供應充裕,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五年來,各地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明顯增加。強筋、弱筋優質專用小麥佔比達35.8%,優質稻穀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大豆種植面積連續5年增加,生豬養殖規模化率達53%,牛羊肉產量較快增長,滿足了消費結構升級需要。

劉煥鑫介紹,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我國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食用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基本建立,合格證制度全面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

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明確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各地圍繞這一要求,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

“目前,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明確的7個方面、59項重點任務進展順利,82項重大工程、重大行動、重大計劃有序推進。各地開展了鄉村振興示範引領工作,探索形成了人居環境整治、產業園區帶動、美麗鄉村建設、鄉風文明建設等一批典型范例,鄉村振興開局良好。”農業農村部總經濟師魏百剛指出。

目前,各地普遍建立了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領導機制,基本形成了規劃先行、梯次推進的工作局面,鄉村振興的政策框架基本構建,一批標誌性的重大工程啟動實施。

“圍繞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施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等一批基礎性、長遠性的工程項目,進一步夯實了農業農村發展的物質基礎。”魏百剛說。

在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政策的推動下,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有了顯著改善,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5%,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率超過90%,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基本完成。農村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水準不斷提升,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鄉村面貌煥發新天氣。

農村改革“四梁八柱”基本構建

改革,是鄉村煥發生機活力的重要法寶。“十三五”以來,我國農村改革持續深化,初步構建起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吳宏耀介紹,“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順利完成,“三權”分置體系初步確立,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讓農民群眾吃上了長效“定心丸”。我國將啟動實施新一輪的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同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集體土地徵收制度改革也在全面推進。

隨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我國農村集體清產核資工作順利完成,全國共清查核實農村集體資產6.5兆元,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6億多人。

“下一步,我們將把完善‘三農’制度和政策體系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為主線,圍繞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推出重大改革舉措,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充分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撐。”吳宏耀說。(記者 李慧 董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