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海潤影視“失去”的十年

近期,A股影視上市公司陸續發布年報。數據顯示,20家主流影視上市公司在2018年淨利潤總和在-58.21至-60.48億之間,整體虧損。新三板上的影視公司也不容樂觀,2018年至今共有27家影視公司宣布摘牌。

虧損大勢下,3月29日,海潤影業發布風險提示性公告:截至2018年12月31日,海潤影業的累計虧損額已經達到1.18億元,歸屬於母公司的淨資產為-2449萬。從4月1日起,海潤影業在新三板的股票簡稱變更為“ST海潤”。即海潤影業有退市危險,股民投資需謹慎。

作為國內知名老牌影視公司,海潤有20多年優質影視劇創作經驗,還擁有孫儷、劉詩詩、趙麗穎等多位明星持股,但9年出征資本市場屢屢受挫,聯動其影視作品質量不斷下滑。而這場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旅程也成為殘酷資本市場的一大注解。

從50%利潤到100%利潤,海潤影視進入資本市場一波三折

華誼與海潤同以廣告起家,相比於華誼從電影到電視劇的布局,海潤從一開始便是深耕電視劇行業。

1993年入局影視市場,海潤推出的《拿什麽拯救你,我的愛人》、《永不瞑目》播出即風靡全國,刑偵劇《重案六組》一、二部在全國播2700多次,戰爭劇《亮劍》打破央視最高收視紀錄,5年時間在電視台重播3000多次。2009年,海潤年產600集電視劇成為製作領域龍頭企業,出品的電視劇佔黃金檔播出的12%。

海潤總裁劉燕銘自信表示,投資電視劇近20年,只有兩部電視劇賠錢,每部戲的盈利率保證在50%以上。

因為不缺錢,海潤在資本運作上慢了關鍵一步。從2007年起,隨著國內影視公司集團化加快,影視公司紛紛尋求資本運作。2009年9月26日,國務院發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鼓勵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培育一批文化領域戰略投資者,實現低成本擴張,進一步做大做強。

第二天,華誼兄弟就順利登錄創業板上市。其財報顯示,華誼在2009年同比2008年總資產增長率為208%,淨資產增長率則高達498%。因華誼上市聯動起來的IPO熱潮蔓延在京城各大公司,幾乎北京所有的大公司都在謀求上市。

資本運作也開始提上海潤的議事日程,劉燕銘稱:“海潤的劇都很賺錢,如果利用銀行貸款或者私募基金,那就獲得百分之百的利潤。”

2010年3月,海潤影視完成首輪私募,籌集數億元,並計劃在2011年第四季度在香港上市,籌集資金1.5億到2億美元。此時的資本市場也呈現大好態勢。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末,國內針對文化產業的專項基金累計發行超過100隻,承諾募資總額超過1300億元。

海潤影視的財務數據也頗為亮眼。2010年營收2.46億元,淨利潤5604萬元。2011年整體收入3.92億元,淨利潤達到8779萬元,稱最快在2013年完成上市。

然而,市場風向悄然轉向,香港股市陷入低迷,海潤影視不得不推遲上市計劃。2012年再次啟動香港IPO時,基石投資人出價僅是2011年每股業績的13倍。而華誼、華策、光線、華錄百納IPO發行市盈率分別為69.71倍、85倍、61.05倍和82.46倍。

海潤隨即放棄在香港上市的計劃,尋求向私募融資。此次私募吸引來20家機構8億人民幣投資,估值約為海潤2012年預測淨利潤的15倍,依然低於平均水準。

眼看長城影視借殼上市,在A股創下連續11個漲停板,海潤影視立即宣布A股借殼上市計劃,劍指股價連續20個漲停。然而在2012年11月到2013年底,海潤影視排隊期間,A股無理由暫停IPO,海潤A股上市再次夢碎。

當時國內眾多影視公司完成IPO,2004年才成立的樂視網也在創業板順利上市,資本奇跡成為眾多影視公司的夢想。海潤影視三次折戟資本市場,起大早趕晚集的經歷逐漸讓其被資本綁架。

雖然海潤影視並不缺錢,2011年到2013年的毛利率水準都維持在45%以上,在2012年一度接近50%,2011年至2013年,海潤影視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58億元、3.58億元、6.24億元,同期分別實現淨利潤0.26億元、0.21億元、1.31億元。

與此同時,海潤影視合作多年的股東孫儷,主演的《甄嬛傳》獨在樂視網播出,其後資本投資也與樂視網捆綁日深。

而扎根電視劇多年的海潤影視既錯過了投資,也錯過了新時代的電視劇製作風潮。

估值25.22億夢碎,海潤影視失去電視劇戰場

海潤影業是海潤影視的一條退路。不管是影視業務還是資本孵化。

2010年,海潤影視籌備赴港上市之時,劉燕銘做了兩手準備。他辭去海潤影視公司法人代表以及總裁職務,成立海潤影業。

6年前,眼看國內電影市場繁華日盛,華誼用1500萬成本製作的電影《手機》收獲5600萬票房,並成為當年全國電影票房冠軍,據馮小剛的說法,電影在未上映前就已經全部收回投資。

一直扎根電視劇市場的劉燕銘決心入局電影市場。2004年4月,海潤以2000萬成本製作電影版《長恨歌》,邀請香港導演關錦鵬執導,鄭秀文、梁家輝主演,先走藝術片路線得電影節獎項立身。

然而電影上映時,媒體稱《長恨歌》投資4000萬元,上映1個月全國票房隻回收500萬元。海潤方則回擊,《長恨歌》投資2800萬,全國票房超過1200萬元,音像版權也賣出250萬元。依然虧損嚴重,海潤影視股東一致要求先把電視劇的市場做好。

然而,主動或被動耽誤的時間,成了海潤影業無法逾越的障礙。隨著國內影視圈演員薪酬普遍增長,電視台的話語權增大,海潤的自製電視劇從戰爭、警察、司法劇逐漸被生活劇和青春劇佔領,並呈現水土不服姿態。電影的市場化成為海潤的出路,但海潤的入局比華誼晚了已經10年。

2010年,海潤影業一鼓作氣簽約香港導演杜琪峰,並計劃一年拍攝三部電影試水。首部電影《巴黎寶貝》邀請人氣明星鄧超,國外明星輔助,耗巨資在國外取景,但上映後的票房只有2200萬,豆瓣評分5.6分,第二部電影《與妻書》邀請許晴、佟大為主演,但票房只有25.33萬,豆瓣評分5.2,皆是票房口碑雙輸。

其中,海潤影業最為重視的《毒戰》,由拍攝到上映時間跨度長達3年,2013年4月上映收獲1.5億票房,除卻成本後,收益還不及海潤影視出品的一部電視劇賺得多。

票房聯動的收益遠沒有資本的回饋豐厚,海潤的目的依然在資本市場。

2014年6月,海潤影視借殼申科進軍A股,劉燕銘成為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再次一手抓回兩家公司。

與申科的重組預案中,海潤影視承諾2014年至2016年需分別實現淨利潤1.80億元、2.40億元、2.91億元,年度淨利潤增長率約為37.40%、33.33%、21.25%。此次重組後,海潤影視的估值達到25.22億元,增值率336.08%。背後站立20多家投資機構,包括華誼、湖南廣電等背景。再加上孫儷等掛名股東引發市場追捧,海潤影視股價接連11個漲停板。當年年底,海潤影視與ST申科的重組材料獲得證監會審核通過。

然而, 2015年年初,“一劇兩星”、廣電反腐等新政策湧現,在電視劇市場扎根22年的海潤影視突然失聲,市場難見有聲量的海潤出品的電視劇。

資本市場也迅速跟海潤翻臉。這年5月申科公告稱海潤影視未能出具2014年年度審計報告、評估報告及相關報告,重組可能存在較大風險,申請停牌。有知情人士稱,海潤影視內部出現問題。內外因結合下,海潤影視借殼上市的夢想再次破滅。數據顯示,2015年海潤影視的盈利不足2000萬,到2016年前三個季度利潤跌至60萬。

電影投資年虧4807.42萬,海潤影視恐回天乏力?

電視劇市場擱淺,電影成了海潤的救贖之路。

同樣是在2015年,國產電影產業全面崛起。年度總票房從2014 年的296億拓展到2015年的440億,再加上政策鼓勵,資本市場形成新三板IPO熱,儘管新三板股票流動性差、融資成本高,大批影視公司依然扎堆登陸新三板。2016年4月,海潤影業順利登陸新三板。

不似華誼在資本市場的殺伐果斷,海潤影業登錄新三板更像是一條退路,劉燕銘稱,“把它掛在新三板上,看看以後有沒有更好的機會。”上市後,海潤影業一如既往大手筆,啟動30億+電影計劃,要開發18部新電影,但從投資的電影來看,種類涵蓋文藝片、懸疑片、愛情喜劇還有奇幻電影,在票房上從無黑馬之姿。

而根據2017年5月發布的首份上市年報顯示,海潤影業在2016年負債總額達到2.75億元,整個2016年上半年,海潤影業沒有電影業務收入,淨利潤虧損6244.4萬元,虧損幅度較2015年同期擴大713%。且2013年—2015年的淨利潤分別為-139.48萬元、-161.04萬元和-291.4萬元。

儘管趕上大勢,但海潤影業顯然實力失勢。根據CBO中國票房數據顯示,海潤影業成立以來,投資製作的電影作品數量共41部,但順利上映並取得票房成績的只有21部,票房過億元的僅6部。2017年上映的《大鬧天竺》收獲7.56億的票房,投資方海潤影業隻收到53萬元淨利潤,暫時轉虧為盈。

反觀海潤影視,也出現最後的輝煌。2017年9月,海潤影視賣身文投控股,而文投控股屬於國有企業,背後還有北京市文資辦背景,雙方聯姻後,海潤影視的估值瞬間上升至27億,雖然有知情人士不看好,認為文投控股這種綜合類影視文化上市公司,收海潤勢必要進行三年的業績對賭,海潤影視還能拿什麽賭?

果不其然,短短兩個月後,文投控股發布公告稱與海潤影視終止收購談判。有知情人士稱,證監會收緊對影視公司的重組審核,文投控股沒必要冒險。海潤影視又雙叒叕上市夢碎。

不管是在電視劇領域,還是在電影領域,海潤都呈現出無法樂觀的姿態。海潤影業在短暫微利後繼續虧損,2018年第三季度營收只有11.70萬元,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淨利潤是-523.32萬元。今年3月28日,海潤影業發布了2018年的年報,年報中顯示公司2018的營收額為1.33億元,同比下降了13.09%,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淨利潤為-4807.42萬元,甚至被警告退市。

縱觀海潤的資本路,從一開始的被動到全線被動,攀附資本大潮不斷沉浮,付出電視劇、電影市場全面折戟代價。在2018年國內影視公司全面虧損的大背景下,海潤的個體狼狽,也成為影視公司轉型路上的一個時代符號。

海潤還能卷土重來麽?似乎不容樂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