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益生菌要做下一個「神葯」?

不知道從何時起,益生菌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商超的冷藏櫃、朋友圈的微商、藥店的櫃檯、各種相對昂貴的飲品包裝上,「益生菌」用醒目的視覺效果佔比提示著你:喝吧,喝下去你就健康了。

不少科學家也在瘋狂地為益生菌背書,「益生菌可以幫助人體解決消化不良、便秘、拉肚子等問題」、「益生菌與代謝與代謝疾病以及癌症都有一定的關聯性」、「益生菌可以緩解多動症與抑鬱症」……

不管你信或是不信,這都是一個益生菌的時代。

01 益生菌的來源

關於益生菌的研究早在1857年就由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拉開帷幕。

當年,巴斯德通過研究牛奶的變酸過程時發現,鮮牛奶和優酪乳中在變酸後都含有同樣的一些極小的生物——乳酸菌,而優酪乳中的乳酸菌的數量遠比鮮牛奶中的多。這一研究表示,牛奶變酸與這些乳酸菌的活動密切相關。

路易·巴斯德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微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丨圖片來源於網路

隨後,關於益生菌的研究更是鋪天蓋地,各種關於它的功效研究也是撲面而來。1908年,俄國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伊力亞·梅契尼科夫更是提出了「優酪乳長壽」理論:長壽人群有著經常飲用含有益生菌的傳統。這一理論直接將益生菌推向神壇。

益生菌到底是何方神聖,可以如此神奇?這主要由於益生菌與腸道微生態有著密切的關聯。

根據醫學和營養學的理論,人體的腸道微生態就好比森林一樣,其間住著各種各樣的「物種」,包括細菌、病毒、古生菌等,它們具有不同的功能。

腸道微生態是由腸道菌群、腸黏膜上皮組織和腸道黏膜免疫系統三個部分組成,它們共同組成了腸道的黏膜屏障。益生菌則是其中的某種微生物,它是一群不同的細菌組合而成,這雖然聽上去這是一個無用的物種,但事實上,細菌有多種多樣,人從生至死,直到變成累累白骨,體內細菌每時每刻都在發揮著作用。

相關研究也顯示,人體腸道內寄生著10兆個細菌。在正常情況下,這些細菌不但不會致病,而且能影響體重和消化能力、抵禦感染和自體免疫疾病的患病風險,甚至可能控制人體對癌症治療藥物的反應。

但這些效用的發揮也是有條件的,細菌只會在微生態保持生態平衡的情況下才能有效運用,若是生態失衡,則是另外一番景象。

例如,如果腸道微生物生態失衡,致病菌數量超過正常菌群時,將分泌萬惡的毒素使腸上皮通透性增高,分泌免疫抑製蛋白導致腸道黏膜免疫失調。引發功能性胃腸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等,從而,讓人體處於水深火熱的疾病狀態中。

所以,人體的構造很奇妙,千萬別小瞧微生物組,其結構複雜多樣,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微觀世界。如果人體內腸道菌群的種類和數量出現一定變化,不同的菌群部位發生改變,都有可能會導致相關性疾病或者對人體造成不同程度的相關影響。

短桿菌(Methanobrevibacter)能夠幫助我們從食物中獲取更多熱量丨圖片來源於網路

正如「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經所言,「一切疾病起源於腸道」,腸道菌群失調必將導致一系列慢性病的發生。

02 萬能的益生菌

如何才能避免腸道微生態環境出現紊亂?這時候,益生菌就登場了。

益生菌(Probiotics)這一次最早來源於希臘語,譯為「對生命有益」,指可改善宿主(如動物或人類)腸內微生態的平衡,並對宿主有正面效益的活性微生物。

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世界糧農組織(FAO)對益生菌做了界定。益生菌被稱為,通過攝取適當的量、對食用者的身體健康能發揮有效作用的活菌。

顧名思義,益生菌與許多疾病關係密切。

實際上,關於益生菌的作用挖掘,社會各界一直也在如火如荼的挖掘中。201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益生菌可能對醫院新生兒重症室的早產兒特別有用,因為添加益生菌的營養方案,似乎能顯著降低早產兒罹患小兒壞死性腸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的幾率。

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會誘發胃腸道疾病量丨圖片來源於網路

中糧油脂生產部質量管理專員孫娜也告訴39深呼吸,益生菌的作用多種多樣,可通過多種途徑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免疫力;可以調節腸道功能,維持腸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可以為人體提供營養,促進生長。

「益生菌可與腸道中其他細菌相互作用,維持腸道菌群平衡,調節和促進腸蠕動,防止致病菌的定植,維持腸道正常的生理功能,阻止潛在致病菌及其毒素在腸黏膜上皮細胞的黏附和侵入」劉娜說,益生菌還可以對人體許多疾病起到調節、預防的作用。

例如,可降低血清膽固醇及預防心血管疾病,可抑製腐敗和有毒物質的生成及分解毒物,降低癌症發病率,預防慢性疾病,減少肥胖及其代謝綜合征。

其實,關於益生菌的宣傳還不止於此,當下,就連精神科領域也不乏益生菌的聲音。

據39深呼吸了解,市場上流傳著一種叫「精神益生菌」的產品,這類產品以益生菌為引子,聲稱「益生菌」可以作為緩解多動症和抑鬱症的「靈藥」。

「我兒子剛剛3歲就被查出患有多動症,他是別人口中的『熊孩子』,好像精力特別旺盛似的,一刻都不能消停,小動作特別多,讓他安靜下來做一件事是非常困難的。玩玩具也是,每次我剛收拾好的玩具,他一來就是翻箱倒櫃弄得到處都是,然後又跑開玩其他了,」38歲的王岩不得不面對兒子多動症的事實。

為了幫助孩子治好病,她走過多個城市,多家醫院,最終效果皆不明顯。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王岩打算試試「精神益生菌」。

在某一行業展會上,39深呼吸見到王岩時,她正在跟銷售人員進行交流,只見她一邊聽一邊記錄,生怕錯過一些細節。偶爾,還會抬起頭看看展位上這家公司的宣傳標語:「益生菌將成為緩解自閉症、抑鬱症的新趨勢。」這短短幾個字,彷彿給了王岩莫大的動力和信心。

「我們家的產品有效性在全球性的期刊都有過報導,連續服用產品四周,有助於改善自閉症兒童的典型癥狀,如社交溝通及互動的缺損、重複行為、過動、違規、對立反抗等行為,是自閉症兒童與家長們的一道曙光。」一旁的銷售人員也很賣力的在進行推銷,只見他一邊拿著產品宣傳單頁,一邊不停地幫助王岩樹立信心,侃侃而談,「我們家的產品在許多國內外知名媒體上也有介紹,可以為精神類疾病的兒童提供有力幫助……」

每一句話無不透露著一個信息:益生菌已經變得無所不能。

03 被商家誇大的益生菌

當益生菌已經變得炙手可熱,諸多企業也紛紛加入其中試圖分一杯羹,這也催生了益生菌產業的發展。

據歐睿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益生菌產品市場規模約360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規模約455億元,預計2022年將增長至896億元。

目前,全球益生菌食品的種類超過500種,市面上不僅可以看到各大小商店都在售賣的包括益生菌飲料、發酵乳製品、發酵豆製品等含有益生菌的食品。許多線下藥房也在大力推廣益生菌顆粒、益生菌膠囊、益生菌口服液等藥品或保健品,且適用人群覆蓋成人與嬰幼兒,疾病領域覆蓋消化道、女性健康、新生兒免疫力,甚至腫瘤。

益生菌需求圖譜丨圖片來源:百度指數

不僅如此,近兩年,益生菌也成為醫學領域正在研究的熱門領域。以腫瘤領域為例,原本醫學研究主要放在「傷」和「病」,在治療方案的制定上總是針對腫瘤本身,考慮「醫」和「葯」的選擇。

但後來,醫學研究開始逐漸擴展到從腫瘤到宿主,考慮腫瘤生長的微環境,以及環境對於腫瘤的作用,這其中就包括了以腸道菌群為代表的一系列微生物。

「的確,醫學界對於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的發生有一些研究,以及腸道菌群的紊亂,有可能會對人體增加哪些相關疾病的罹患風險,但是,眼下比較明確的研究大多顯示,在一些狀態下,腸道菌群的紊亂可能會影響到一些抗腫瘤藥物的療效。」

就在行業一片藍海之際,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腫瘤科主任張俊教授給大熱的益生菌潑了一盆冷水,他告訴39深呼吸,無論是正在進行的研究,還是已經正在使用的益生菌產品都沒有確切的證據顯示其功效。

「目前,包括優酪乳在內的益生菌產品只是在賣概念,」張俊教授稱,現在有關腸道菌群的基礎研究中,真正轉化到臨床實踐的高級別且具有臨床指導意義的成果並不多。醫學界熱點前沿的研究並不一定真正是指轉化到臨床的實踐,還希望有一個更加嚴謹的臨床的驗證過程。

搜索益生菌,會出現大量導購內容丨圖片來源百度搜索

在醫學領域,許多研究屬於相關關係並非因果關係,腸道菌群也是如此。人們只是發現在某些特異性疾病中,某些特異性菌種發生了變化,但這究竟是疾病導致菌種變化還是菌種導致疾病變化目前尚且缺乏統一定論。所以,許多事情仍然說不準。

從精神科領域,原解放軍第89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圖南心動力創始人圖南對於益生菌的神奇功效也表示多少有些不可思議。他告訴39深呼吸,從業十幾年來,他從未看到有關益生菌治療多動症和抑鬱症的相關數據。而從臨床角度而言,自閉症和抑鬱症患者一經確診,普遍使用藥物治療以及心理疏導。

「自閉症和抑鬱症發現越早,越容易治療。年紀較小的患者需要更多的陪伴,並通過康復訓練改善癥狀,年齡較大的患者需要通過藥物進行乾預。」圖南說,患者不可輕意聽信網路虛假行銷耽誤治療時間。

04 量身定製益生菌長路漫漫

益生菌也並非今時今日才受到質疑。

此前,加拿大基輔大學微生物學家爾倫–維科(Emma Allen-Vercoe)則直言:除非真有問題,否則不建議使用益生菌。有關益生菌的種種好處,大都是「過度吹捧的」!

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研發專員苗雨田從事營養研究多年,她清醒的認識到,沒有任何東西是一吃見效,即使是葯也沒有這種神奇的作用。人體在補充益生菌時,也需要認識到其安全性的問題。

「雖然,大多的益生菌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被認為是『相對安全』的,然而『細菌會產生感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免疫功能不正常、免疫缺陷或免疫力低下的人在使用益生菌時會造成感染,引起炎症。」苗雨田直言,目前,已有關於可能由乳酸菌攝入引起心內膜炎或菌血症的報導。

研究也顯示,過強的黏附能力是增加菌株在宿主中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所以,對消化道黏膜不完整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在使用益生菌產品應當謹慎。

那麼,為什麼消費者依舊會受到益生菌的「蠱惑」?

很大一部分原因,來源於廠家狂轟濫炸的廣告。廣告中,充滿各種暗示的言語,讓大家認為,每個人都需要補充益生菌。

超市中擺放的各類型含益生菌優酪乳丨圖片來源網路

「絕大部分人都不需要補充益生菌,我們腸道裡面就存在大量的益生菌。同時,市場上的益生菌產品,是否真的含有益生菌?益生菌數量是否達標?益生菌進入腸道後存活率有多少?即使能夠存活,商業產品裡面所含的益生菌,是否是你缺乏的……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的研究。」某三甲醫院消化內科醫生告訴39深呼吸,消費者之所以進入無序的益生菌時代,歸結於此,益生菌本身沒錯,是消費者太過無腦。

市場上關於益生菌的作用被嚴重誇大,在醫學上,並沒有很好的證據說明益生菌產品的治療作用。所以,想要補充益生菌,最好還是諮詢專業醫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至於未來的研究,由於腸道微生態的複雜程度遠超想像,牽涉到從人體宿主與微生物群落、群落內部各微生物之間以及飲食與腸道環境等不同方面的互動作用。

想要操縱腸道中複雜的微生物群落,人類還需對其中的生態系統有更好的了解。想要量身定製益生菌,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指導專家:

1.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腫瘤科主任張俊教授

2. 中糧油脂生產部質量管理專員孫娜

3. 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研發專員苗雨田

4. 原解放軍第89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圖南心動力創始人圖南

參考資料:

[1]《我們需要每天補充益生菌嗎?》,普外科曾醫生

[2]《英國科學雜誌文章稱,全球市場規模數千億的益生菌「基本沒用」》,界面

[3]《益生菌再好,吃多了也不好》,科技日報

[4]《益生菌保健作用潛力大 菌種安全性不容忽視》,央視新聞

[5]《益生菌對人體沒那麼有益,甚至有害?!》,DeepTech深科技

[6]《智發朝:二代益生菌時代已至脆弱擬桿菌有助腸道疾病防治》39健康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