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乾隆皇帝有多能賺私房錢?六十年賺了八千萬兩銀子

雖然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中國古代自漢朝以來,就保留著一個很好的傳統,即國家財政和皇室財政分割開來。國家的歸國家,皇室的歸皇室。兩者井水不犯河水。

清朝時期,負責國家財政的機構叫戶部,負責皇室財政的機構叫內務府。一般來說,皇帝沒錢用了,只能從內務府支取。如果想打戶部的主意,多半會吃閉門羹。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鹹豐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時,發現行宮多年無人居住打理,早已變得破爛不堪。於是,便派人到戶部銀庫提取20萬兩銀子,打算將行宮修繕一下。結果,負責管理戶部銀庫的總管內務府大臣寶鋆以“國用方亟”為由,直接拒絕了鹹豐皇帝的命令。

鹹豐皇帝氣得吹鬍子瞪眼,也只能忍著。

有聰明的皇帝為了用錢方便,往往換著花樣給自己賺私房錢。比如,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於1735年繼承皇位。乾隆皇帝的父親雍正皇帝是一個理財小能手,他將康熙皇帝留下的爛攤子收拾得妥妥當當,還極大地提高了國家財政收入。1735年,戶部銀庫存銀達到了6000多萬兩。手裡有錢,心裡不慌,乾隆皇帝應該說是蠻好過日子的。可是作為一名“花錢小能手”,乾隆皇帝三下兩下就把內務府折騰得入不敷出了。乾隆皇帝不好意思向戶部銀庫伸手,只能自己搞創收了。

乾隆皇帝搞創收的方法,無非是3種:內務府官莊、關稅盈余、議罪銀。

所謂官莊,就是皇帝的地產。在清朝,內務府通過圈佔漢人土地、查抄犯罪官吏田產等,擁有了一大片良田沃土。這些土地為內務府源源不斷地創造收入。為了讓這一筆收入來得更猛一些,乾隆皇帝頻繁查抄犯罪官吏的田產。

新疆伊犁有一個錫伯部落,清廷派往管理錫伯部落的領隊大臣叫承安。承安沒事兒喜歡喝點小酒,以至於老是耽誤了處理事務。這種生活上的小枝小節,放在以前連問責都不會有,乾隆皇帝卻大動肝火,將他革職抄家,查抄了40.6萬畝田產,讓內務府的土地從50餘萬畝猛增到100萬畝,幾乎翻了一番。僅此一項,內務府每年的地租收入增加到15萬兩銀子。

第二是關稅盈余。清朝對外開放的政策,幾經變動,到乾隆時期,又變成了“海禁”,隻留下廣州一口通商。清廷在廣州設立海關,是為粵海關。粵海關關稅正課的盈余部分(包括關稅之外的所有收入),直接遞交給內務府,進入了皇帝的荷包。因此,粵海關實際上就是皇帝的私房錢。

乾隆皇帝派遣內務府包衣前往管理粵海關,最大限度地收取“關余”。內務府包衣為了完成乾隆皇帝的任務,往往在關稅正課之外,擅增各種苛捐雜稅。這樣一來,乾隆皇帝的荷包倒是鼓了,老百姓的利益卻受到了極大地損害。

第三是議罪銀。議罪銀是和珅發明的一項制度。1776年4月,和珅被任命為總管內務府大臣。和珅發現內務府入不敷出後,向乾隆皇帝提議,設立“議罪銀”。犯罪的官員,向內務府繳納一筆銀子,即可免除或減輕罪行。這一筆銀子,就叫議罪銀。

乾隆皇帝同意了,且將這一條寫進《欽定吏部處分則例》卷四十八條:“官員承問引律不當,將應擬‘斬’、‘絞’人犯錯擬‘凌遲’,及應擬‘監候處決’人犯錯擬‘立決’者,承審官降一級調用,審轉官降一級留任,臬司罰俸一年,督撫罰俸六個月。”

可想而知,官員們都很積極地繳納議罪銀。誰能擔保自己一輩子不犯錯?他們先存一筆錢在內務府,有朝一日觸犯法律即可根據所繳議罪銀的多少,有區別地從輕發落。繳得越多,處罰得越輕。

議罪銀設立後,銀子流水一般進了內務府,乾隆皇帝賺得盆滿缽滿。

就靠上面這3種辦法,乾隆皇帝的內務府相當闊綽,不差錢。據賴慧敏在《乾隆皇帝的荷包》一書中預計,乾隆皇帝在位60年,內務府擁有3座銀庫:廣儲司銀庫、圓明園銀庫、養心殿造辦處銀庫,估計總收入在8000萬兩銀子以上。

8000萬兩銀子是什麽概念呢?大約相當於國家兩年的田賦稅收。所以,乾隆皇帝才有底氣動不動就跑到江南去巡視工作。

【參考資料:《清史稿》《乾隆皇帝的荷包》《清實錄》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