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方臨床模擬練習-每日一案(第853期)

孫××,男,39歲。患左半身經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無汗,界限非常分明.無其它咀顯不適,脈緩而略浮,舌苔薄白。

處方:██。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吳茱萸東加苓歸芎(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李某,男,26歲。頭痛兩年,因中學讀書引起。索有胃病,現已漸趨平靜,僅偶爾燒心、吞酸,但時有心下停飲,心下振水聲。平時整天頭昏、暈沉,頭腦不清楚,並時頭痛,眉間沉緊,下午常有熱脹上沖頭面之感。

有時頭痛為刺疼,如電由項部上躥人腦,或偏左,或在巔頂,或在後腦,發作時,須以手按之一二分鐘始能緩解,如此一日發作兩三次,長期忍受頭痛之苦,影響學習和工作,最使人恐怖者,似腦生異物,曾到各醫院診治,多謂」神經衰弱」,整天吃藥而不見效,反而副作用明顯,時有噁心、或腹痛,睡眠不好。亦曾找中醫診治,以養血熄風安神等法,服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等加減,效不明顯。舌苔白根膩,脈沉細弦。

與吳茱萸東加苓歸芎:

吳茱萸三錢,黨參三錢,生薑三錢,大棗四枚,當歸二錢,川芎二錢.茯苓四錢。

結果:上藥服三劑後,劇疼隻發作一次。

按:《傷寒論》第387條曰:「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是說裡虛寒飲沖逆用吳茱萸湯治療。本例為裡虛寒飲,逆飲上犯的頭痛,故以溫中下氣、降逆止嘔為法;又因痛為刺疼,病久血虛血瘀,故加當歸、川芎養血活血;再因心下停飲為著,故加茯苓以驅飲,合方治之,使胃安飲去血和,故頭痛已。

痰飲引起的頭痛很多見,應用吳茱萸湯方加減治療的機會很多。因痰飲變化多端,用藥也要隨之而變,當飲停久化熱出現上熱下寒時,可據證合用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小柴胡湯、柴胡桂枝乾薑湯、或加生石膏;當飲逆上沖明顯時,可合用苓桂術甘湯。總之,適證加減多有良效。(胡希恕醫案)

原文複習

《傷寒論》第243條: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傷寒論》第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傷寒論》第378條: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各家論述

《金鏡內台方議》:乾嘔,吐涎沫,頭痛,厥陰之寒氣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氣內甚也,煩躁欲死者,陽氣內爭也;食谷欲吐者,胃寒不受食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吳茱萸能下三陰之逆氣為君;生薑能散氣為臣;人蔘、大棗之甘緩,能和調諸氣者也,故用之為佐使,以安其中也。

《醫方考》:方中吳茱萸辛熱而味厚,《經》曰:味為陰,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走下焦而溫少陰、厥陰;佐以生薑,散其寒也;佐以人蔘、大棗,補中虛也。

《醫方集解》:此足厥陰少陰陽明葯也。治陽明食谷欲嘔者,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溫胃散寒下氣;人蔘、大棗之甘以緩脾益氣和中;若少陰證吐利厥逆,甚至於煩躁欲死、胃中陰氣上逆,將成危候,故用吳茱萸散寒下逆,人蔘、薑、棗助陽補土,使陰寒不得上乾,溫經而兼溫中也,吳茱萸為厥陰本葯,故又治肝氣上逆,嘔涎頭痛。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