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子女的孝:清代子女都會為父母準備怎樣的壽誕禮?

中國自古講究人情,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吊中有許多儀禮俗規,清朝受儒家文化影響,更是極其注重人情往來。

節慶期間,無論是街坊四鄰、親朋好友,還是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都要行拜賀禮,甚至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

壽誕禮,一般在四十歲以後開始舉行。生日那天有慶生儀式,親友送壽禮致賀。

清人還流行賀木之賀,即家中孩子給老人提前準備好壽衣、棺木,請親友齊聚家中慶賀一番。

紅白喜事不是每年都會有的,因此,清人做壽之風盛行,並愈刮愈烈、愈搞愈奢。尤其是那些官宦富貴人家,由於對死亡的恐懼、對生活的依戀,隨著歲月的流逝,似乎只有大擺壽宴才能證明自己身體康健、安享富貴。

清朝民間認為,50歲、55歲、66歲、73歲、84歲是生命的關口,闖過去則能繼續榮享生活,故而在這些年齡段做壽也愈發隆重,有些地方甚至要大擺宴席。

有些官員或是富戶,為了彰顯實力,一場宴席甚至會擺上一周的時間。宴席結束後,還要謝客。從頭到尾,一場熱鬧的壽宴擺上百餘桌,光吃食上的花費需要幾千兩白銀。

更不要說,清朝壽宴上必不可少的搭台唱戲、民間流水宴請等。

清朝民間窮人家雖然也會做壽,但奈何經濟實力有限,大多就是在正堂設一桌壽宴,親朋好友借此機會團聚一番。邀請的親友、晚輩的數量,也是根據長輩在地方的知名度、威望和家中經濟情況,親友和晚輩們會在壽宴上送上禮物。更貧窮的人家乾脆連壽宴都擺不起,只是邀請親友晚輩過來,吃一碗壽面而已。清人好臉面,不管家中多窮,只要能請得起一碗壽面,就是一定要做壽的。

最後一道人生儀禮是喪禮。中國人重視送亡,喪禮發達。人死於正命,是白喜事。親戚朋友都來吊唁熱鬧。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們要奉上挽聯、挽幛或禮品、禮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內入殮安葬。

清人的民間吊唁也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逐漸棄簡從奢的趨勢。有些地區,遇家中有人新喪,親友們需要用各類酒肉食物祭祀,三周才能脫去喪服,百日之內各府門口也需要掛著白燈。

到了順治年間,喪事變得更為奢華,原本常用的彩紙竹架山川水景,全部換成了彩泥燒成的大船、人偶、金銀首飾、美食佳肴等。

江浙一帶為了攀比,有些人家還會用麵粉做成人偶、元寶、葷素佳肴等模樣,蒸熟後送到墳地裡。這些食物經過祭祀後,直接被丟棄。

一場喪禮,花費幾千兩白銀在富庶的江南之地,並不少見。

清人喜歡節慶拜賀本來無可厚非,這些禮儀甚至會讓整個社會呈現團結的景象。但是,清朝中後期,慶賀吊唁的奢侈浪費,卻為整個清朝日後的衰亡埋下了種子。

一言:《歷史的風尚·清朝》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