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梁建章:前四十年改革看開放 後四十年改革看人口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梁建章 黃文政

  下一個四十年的核心問題是人口。在所有改革中,人口政策的改革最重要。因為人口是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維持人口的均衡發展則是確保中華民族複興的基礎。

  一、創新和人口規模優勢是改革開放成功的關鍵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GDP以年均接近兩位數的速度增長,2009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中國人均GDP達到8640美元,居於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中國GDP佔世界的比重從1978年的1.8%提高到2017年的15.2%。

  2018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我們要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打造新引擎。”這個重要講話表明創新在改革開放中所處的重要地位,以及人才和人口的重要性。

  創新力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達(參閱我們的新書《人口創新力》):

  一國的創新力=人口數量 X人口品質 X (內部交流量+外部交流量)。

  簡言之,一國的創新力取決於四大要素,即人口數量、人口品質、內部交流量和外部交流量。

  在人口數量上,中國是世界第一,龐大的人口規模為創新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庫和市場,這是中國的核心優勢。

  在人口品質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級各類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教育總體發展水準已邁入世界中上行列。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小學教育的普及率在60%左右,現在接近99.9%;中等教育的普及率從6%上升5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81年的1.6%提高到2016年的42.7%,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

  在內部交流上,絕大多數中國人都使用漢語,有利於形成文化一致、政治統一的大市場,並且戶籍政策不斷放寬,也有利於促進不同地區之間的人口流動。

  在外部交流上,對外開放大大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商品交流,資金交流,科技交流和人員交流,中國現在已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在上述四個要素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人口規模優勢。改革開放釋放了中國人口規模優勢的巨大潛能,開創了中國高速發展的時代。

  首先,人口多,市場大,有利於形成規模效應。造第一輛汽車與造第一百萬輛汽車相比,肯定是後者的成本要低得多。所以市場規模越大,成本會越低,創新就越容易。市場越大,研發的成本分攤到每一輛車的成本就越低。在典型的服務行業中,在一個大城市中提供諸如銀行、郵政、電信等服務的部門成本,也遠比在一個小村莊提供類似服務的部門成本要低得多。

  其次,人口眾多也是龐大人才規模的基礎。當今,大學教育是從事科技事業的前提。雖然總人口僅中國幾分之一,但美國的大學及以上學歷的人口卻長期高於中國,這是美國科技力量領先中國的重要原因。但這一情況在2007年逆轉。從科研人數來看,中國在2000年不到美國一半,現已超美國,20年後將遠超美國。儘管中國科研人員在知識和經驗方面還有差距,但整體品質在不斷積累中會逐步提高。中國的研發投入現在僅美國的1/3,但增長率數倍於美國,遲早將居世界第一。科技人才和研發投入的規模優勢,會是中國科技突飛猛進的堅實基礎。2013年,中國的電子商務規模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並且在創業模式甚至技術上領先世界。新興行業的異軍突起,也得益於世界第一的市場和人才規模。

  在全球競爭中,中國人口的規模優勢已經得到體現。比如,高鐵建設高歌猛進,成為中國向海外拓展的名片;美國在1960年代就曾討論高鐵計劃,但現在依然是空中樓閣,原因是人口密度不夠,經濟合理性不大。中國航天事業循序漸進,而美國雖在冷戰時期因關乎存亡曾竭盡全力,現在卻有些難以為繼。在2013年,中國的電子商務規模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這意味著整體規模較小的中國商業在電子化程度上已高於美國。這種新興行業的異軍突起,反映了人口優勢對扭轉技術競爭態勢的意義。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雖然領先的行業還很少,卻可以在幾乎所有行業參與國際競爭,這點無國可比。

  人口規模優勢在資訊技術、互聯網、人工智能以及文化創意等新興領域更加突顯,因為這些行業的研發投入巨大,邊際成本卻很低。人口大國往往能夠利用其市場規模進行巨額投入,率先產業化,然後複製到其他國家。而且,大國的龐大人才資源,也更能聚集產生出產業和科技創新的集群。例如,中國5G建設全球領先,深圳則成為全球高科技的製造業集聚地。

  二、人口危機是中國崛起的最大陷阱

  按照目前每年6.7%的速度增長,中國人均GDP到2020年將達到1萬美元,經濟總量接近美國。如果美國GDP年增長率保持在2%左右,中國人均GDP將在2030年接近2萬美元,雖然還只有美國的1/3,但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但是這個世界冠軍能保持多久呢?那時人口結構危機的幽靈已經臨近,因為低生育率導致中國人口的結構已經嚴重老化,年輕的工作人群急劇萎縮,未來的盛世將只是曇花一現。要改變中國未來的人口頹勢,只有現在就徹底反思生育政策。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第二年的2017年,出生人口僅1723萬,比2016年少了63萬,比衛計委預測的最低值還少了整整300萬。從各地已公布的數據來看,2018年上半年出生人口又比去年同期明顯減少,例如,今年1-11月份,青島市戶籍出生人口同比減少21.1%。即便立即全面放開生育,出生人口銳減的趨勢將不會改變。這背後有兩大原因:

  一是生育旺盛期女性的人數在急劇下降。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新生兒在1990年代快速減少,從1990年的2800萬直線下降到1999年的不足1500萬。從2015年開始,22-31歲女性在十年內將減少超過40%。而2017年,15-49歲育齡女性人數比2016年減少400萬人,其中22-31歲女性減少600萬人。

  二是新一代的生育意願繼續走低。在現代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生育一孩成為大部分家庭的默認選擇。此外,大學擴招雖然大大促進了近年的發展,但也可能成為降低生育率的一次性因素。如今大學招生每年約600-700萬人,即同齡中約40%的人要上大學。隨著教育水準的提升,女性可能推遲生育時間,甚至減少生育數量。

  由於堆積生育意願而形成的出生人口短期高峰,已經在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後兩三年內基本釋放完畢,再加上育齡高峰期女性數量的銳減,從2018年開始,出生人口將以每年減少50萬到150萬的速度進入急墜狀態。由於願意生育三個或以上孩子的家庭少之又少,全面放開生育本身已經完全無法阻止出生人口的雪崩。

  當高生育率背景下出生的60後依然在世時,出生人口的雪崩並不會馬上帶來總人口的銳減。但等到60後相繼步入生命終點,中國每年的死亡人數將超過2000萬,而出生人口可能不足1000萬。這樣中國總人口將每年減少超過1000萬,而且衰減的相對幅度將越來越快。根據目前的趨勢,除非大力鼓勵生育並且顯著提升生育率,否則中國人口在本世紀很可能跌破6億。更關鍵的是,在低生育率慣性下,人口並不是跌到6億就停止了,而是更有可能進一步加速萎縮。

  如果中國未來不能大幅提升生育率,在二三十年後,中國人口將極度老化,規模效應喪失殆盡,中國經濟很可能步入萎靡甚至停滯的狀態,並最終陷入持續性的萎縮之中。屆時除了醫療、養老、殯葬外,大部分行業都將成為夕陽行業。投資意願低迷,基礎設施老化、經濟活力大幅下降。

  在改革開放後,中國仰仗著全球第一的人力資源和龐大人口的市場規模,在幾十年內迅速崛起,成為新興製造業大國並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但按現在的趨勢,兩代人之後,中國每年出生的人口將少於美國,未來這些總數比美國更少的年輕人,將負擔遠比美國更多的老年人口,中國人口會因此徹底失去人口優勢。印度各種先天條件幾乎都遠不如中國,但印度年輕和龐大的人口,卻是跟中國競爭的重要優勢。至於美國,則將依靠移民和高生育率,在人才規模上會逐步趕上中國。過去200年來,美國人口增長了40多倍,而中國人口隻增長了3倍。雖然中國目前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但在目前的生育率趨勢下,兩三代人後,中國每年新生兒數量將少於美國;再加上美國從全球吸引移民,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年輕人口將少於美國,中國將喪失對美國的人口優勢。到時,國力又會被美國甚至是印度反超。

  三、現在政策焦點是短期導向,長遠人口最重要

  經過改革開放40年來的高速發展,中國已從產能不足的短缺性計劃經濟,過渡到產能相對過剩的市場經濟,進一步的發展越來越需要靠創新來驅動。更多人口,尤其是有創造力的年輕人口,會創造更多機會,激發更旺盛的創造力。中國經濟的下一個階段需要依靠科技創新來推動產業更新,而人口和人力資源對於科技創新至關重要。

  目前,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面對的挑戰和不確定因素前所未有。例如,經濟發展面臨瓶頸,經濟增長速度放慢,中美貿易摩擦前景不明,股市持續低迷,很多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現象。但另一方面,中國“生產小孩”的產能卻嚴重不足。長期來看,鼓勵生育本質上是對於本國人力資源的投資。對於目前面臨各種“產能過剩”的中國經濟來說,投資於人力資源恰恰是回報最高的一種選擇。

  習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沒有提到計劃生育問題。這並不奇怪,因為去年的19大報告也不提計劃生育,近兩年《政府工作報告》沒有出現“計劃生育”一詞,民法典草案不保留計劃生育內容......種種跡象表明,決策層希望讓計劃生育淡出歷史舞台。

  但我們認為,僅僅告別計劃生育是不夠的,中國需要盡快推出全面放開生育並鼓勵生育的政策,其巨集觀目標是提升生育率至更替水準附近,以促進人口和經濟社會的均衡與可持續發展,造福全體國民。

  四十年改革開放成功的原因,簡言之,就是對外開放,對內搞活。而成功的基礎就是中國語言相通、文化一致、聰明勤勞、追求世俗成功的眾多人口。過去,閉關鎖國隔斷了中國與外部的正常交流和交易,讓中國失去了與世界同步發展的機會,無法享受外部的規模效應。而近40年來中國的改革開放,讓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利用了全球人口規模優勢以及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積累效應,釋放了中國過去的人口需求和勞動勢能,在充分市場化和以及人財物和資訊自由流動的推動下,帶來了40年的經濟奇跡。要繼續這種奇跡,就需要繼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並保持中國的人口規模優勢。

  下一個四十年的核心問題是人口。在所有改革中,人口政策的改革最重要。因為人口是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維持人口的均衡發展則是確保中華民族複興的基礎。雖然人口問題是慢性問題,但影響深遠。只是人們常常高估短期效應,低估長期效應。一個文明或民族,不論其科學、文化或社會發展的成就有多高,制度如何先進,如果其在繁衍上長期處於劣勢,最終必將沒落。中國的生育率已經連續27年低於更替水準,幾乎注定了中國未來人口坍塌的命運。雖然中國人口形勢暗淡無比,但現在還存在一線轉機。唯有力挽狂瀾地扭轉中國的人口頹勢,恢復中華民族的正常繁衍,中國才能延續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成功。

  (本文作者介紹:攜程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局主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