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天才30分鐘?上海小囡讀書時間有點少

2020年上海書展如期而至,書墨飄香勾起人們對於閱讀的記憶。在這個受疫情限制的假期,孩子們遠行的機會少了,但留給閱讀時間變多了。“青少年時期正是求知欲望旺盛的時候,讀書是最佳的獲取知識的渠道之一。然而,上海小囡每天課外閱讀的時間還是太少。”近幾年,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教研員魯旻一直在主持開展“閱讀調查”,她的調查組發現,52.2%的學生每天課外閱讀時間僅為30分鐘。“一方面,這和忙於完成課內外作業、參加各類培訓班有關,另一方面,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書‘難挑’也是一大原因。”

五成以上每天閱讀僅30分鐘

調查發現,五成以上學生每天課外閱讀時間僅為30分鐘左右,更有11.9%的學生甚至每天課外閱讀的時間不足15分鐘。課題組就“課余在做些什麽事”訪談了部分學生,經了解,他們在課余時間主要“在完成學校作業或課外作業”“在上補習課”“看電視”“玩網絡遊戲”等。“學業負擔讓學生能獲得的閑暇時間有限,不少學生又習慣把難能可貴的時間用於網絡遊戲或是聊天上,往往忽視閱讀的重要性,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魯旻說,暑假也不例外,雖然不能遠行,但是,不少家長用網課“填滿”孩子的假期,留給閱讀的時間變少了。

“雖然現在學生獲取書籍的渠道變多了,但是,圖書館,尤其是學校圖書館仍然應該成為中小學生閱讀的必然訴求地之一。”魯旻特別提到,目前,學校的圖書館利用還不算充分,針對“是否經常去學校圖書館”的提問,有51.2%的受調查學生表示“一周去一次”,21.2%的學生“一個月去一次”,還有7.7%的學生從來沒去過圖書館。

青少年閱讀應避免“偏食”

暑假初期,不少學校和機構都紛紛開出“暑期閱讀書單”。但是仔細研究書單後就會發現,大部分書單品種較為單一。一位校長坦言,校園書單多數為語文老師整理,容易出現過於集中在文學作品的現狀。而在孩子們喜歡的圖書館借閱排行榜上,文學類書籍也最多——魯旻的調查組調查發現,在去過學校圖書館的學生裡,從學校圖書館借閱的書種類主要涉及教輔類、文學類、科普類、歷史地理類、軍事類、動漫類等,其中文學類最多(52.6%),其次是科普類(49.1%)、動漫類(42.3%)。

“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科學素養是極其重要的品質,也決定了未來他看待社會、自然的深度和廣度。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接觸到每個品種的書,並從中開闊視野、提升修養。”靜安區家庭教育中心主任陳小文表示,老師在薦書時應該注意避免學科傾向,否則很容易導致孩子的閱讀“偏食”。因此,即將迎來10歲生日的靜安父子閱讀聯盟近日正在邀請廣大學生和家長投票評選心目中的“特別書單”,其中,特別設置了“適合小學至初中家庭閱讀的歷史、科普、哲學等書籍”的專項。

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圖書良莠不齊,也是閱讀“選擇困難”的一大原因。陳小文說,今年書展活動區雖然有不少孩子,但從佔比來看還是很少。“而且,童書質量和數量也不成比例,依然呈現熱銷、暢銷、流水線創作等特點。”

家長以身作則更能帶動孩子

“其實,不僅是孩子讀書少,我們的家長讀書更少。”陳小文說,不管是從小的親子閱讀,還是營造起家庭閱讀氛圍,都是家長帶動著孩子一起讀,培養孩子從小閱讀的習慣。

陳小文還特別指出一些誤區,低幼階段的親子閱讀,一些家長覺得“照本宣科”即可,其實,親子閱讀可以很好玩。“比如父子閱讀聯盟曾推薦過一本《如何讓大象從秋千上下來》。書的封面上就有一個‘小機關’,大象蕩秋千的景象活靈活現,這時候家長不著急先翻開書讀文字,可以和孩子先玩一玩,甚至模擬大象蕩秋千的場景。”

“到了高年級,也不是完全把書‘扔’給孩子。家長為孩子挑選的每本書都該自己先讀一讀、想一想,當孩子讀完書之後,可以和孩子聊一聊書的內容。成年人和孩童看待事物的方法和內容並不相同,孩子可以從你的理解中獲取‘寶藏’,你也可以從他的理解中更‘讀懂’孩子。”陳小文說。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