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遠交近攻:范雎為秦國確定敵友親疏的政治藝術

摘要:遠交近攻照應了軍事與外交的綜合運用,強大的軍事實力是外交懾服之後盾,而高明的外交又是軍事行動的準備和先導。所以,遠交近攻戰略是一個成熟的統一天下的高明軍事外交戰略,為秦國最後一掃六合,完成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統一事業指明了方向,做出了規劃。

北宋大文豪蘇軾曾說過,偏居西方一隅的秦國之所以能最終一掃六合,統一天下,關鍵在於善納策士。的確,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的偉名,並不能遮蔽志向遠大、四方入秦的一代代策士們的運籌之功。秦國統一不世之業的最終完成,在軍事戰略上除了得益於商鞅的《衛鞅對》外,莫過於范雎的《客卿對》之助了。可以說,前者奠定了秦國的帝業之基,後者加快了統一大業的進程,二者互為照應,前後銜接。

從總體上講,馬陵之戰後,戰國歷史進入列國縱橫的兼並戰爭時期。齊、秦兩強東西對峙,成為左右天下局勢的主導力量,兼並戰爭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但隨著諸侯合縱連橫,這種均勢不久即被打破,秦國的優勢更加明顯。

魏相公孫衍於公元前318年首次聯絡五國合縱攻秦失敗後,為對付秦國虎狼之師咄咄逼人的攻勢行動,關東六國又先後發動了數次合縱抗秦的行動。

公元前298年,在齊國丞相孟嘗君的努力下,齊國聯合韓、魏組成同盟,連續三年攻秦,一度攻入函谷關,迫使秦國歸還了之前侵佔韓、魏的部分土地。但不久齊國內亂,孟嘗君逃往魏國,齊、魏關係破裂,齊國開始大舉攻燕,不願與秦為敵,加之秦國主動與齊國修複關係,第二次合縱抗秦也就此告終。

周赧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8年)十月,齊、秦相約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此時,東齊、西秦勢均力敵,處於戰略均勢的狀態,秦國對中原的野心進一步暴露。山東六國都面臨秦國的現實威脅,於是聯合起來對付秦國。在蘇秦的極力勸說下,齊王主動放棄帝號,這就部分消除了東方其他各國對齊國的不滿。接著,蘇秦以齊國丞相的身份積極活動,奔走於齊、趙、燕、魏各國之間,終於促成了五國合縱攻秦。公元前287年,齊、趙、魏、韓、燕五國組織了一次合縱攻秦的軍事行動。但是,因為五個國家各有自己的小算盤,其中齊國想借聯盟的力量滅宋國,擴大地盤。齊國作為盟主的這種自私自利行為,從根本上損及五國合縱的大局。而趙國參加合縱是想趁機與齊國爭奪宋地,魏國則擔心合縱不成被秦國報復,暗中與秦妥協,結果,五國聯軍進至滎陽、成皋之間,長期停留不前,未對秦國發起實質性的軍事行動。五國合縱無果而終,僅僅逼秦國放棄了帝號而已。這是關東六國第三次合縱攻秦。

關東六國三次合縱攻秦,使秦國認識到自己實力有限,尚不足以對付關東六國,於是秦國采取高明的外交策略,即以“連橫”為手段,離間和分化關東六國,使其個別與秦建立友好關係,爭取與國,削弱敵國。而齊國在戰略上的重大失誤則為秦國成功展開“連橫”提供了良機。本來,在齊、秦東西對峙的形勢下,齊國應該集中全力與秦爭天下,但齊國目光短淺,貪圖近利,侵燕滅宋,四出攻伐,這反而引起了東方諸國的恐懼,於是各國都將齊國視為主要威脅。秦惠王不失時機地派張儀以秦相身份代表秦國到各國進行遊說,策劃和組織聯合東方各國共同對付齊國。

張儀的“連橫”相當成功,先後說服了魏、楚、韓、齊、趙、燕等國與秦國改善關係,不僅破壞了六國之間的合作,而且誘致其互相攻伐,形成了各國聯合對付齊國的局面。這其中,尤其以燕國最為積極。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兵伐齊,燕、趙、秦、魏、韓五國組成聯軍在濟水之西(今山東高唐、聊城一帶)一舉擊潰齊軍主力,樂毅指揮的燕軍在戰略追擊中又攻佔齊都臨淄,及齊國其他70余城,只剩下莒(今山東莒縣)和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兩座孤城僥幸未被攻克。雖然最後齊國大將田單利用反間計反敗為勝,但是經歷了五國合縱伐齊的大浩劫之後,齊國的實力已急劇削弱,一蹶不振。而秦國在合縱連橫鬥爭中,因為策略運用的高明,又一次成為坐收漁人之利的最大贏家,不僅削弱了東方勁敵齊國,而且挑起了東方各國的爭鬥,從而使主要爭霸對手一個個走向衰落。

戰國歷史從此進入了新的階段。如果從公元前476年算起,至范雎入秦時,戰國的群雄爭戰已經持續了整整二百來年。秦國的大國地位更加鞏固,因為列強之間的互相攻伐、合縱連橫、分化整合,關東六國或早已輝煌不再,或日暮窮途。如齊國在遭受五國攻齊的重創之後一蹶不振,喪失了角逐關東稱雄天下的實力;楚國則因楚懷王誤信張儀之言,“絕齊”自陷孤立,加之屢受秦國的軍事打擊,國勢日衰。韓、魏兩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兵連禍結,尤其是伊闕一戰,痛遭秦軍打擊,陣亡將士達24萬之眾,實力喪失殆盡,國勢風雨瓢搖,自保尚且不暇,更遑論阻擋秦國虎狼之師,其最終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而已。而秦國自商鞅變法、奪取西河形勝之地後,一直根據天下形勢和各國關係的變化,以外交配合軍事,交替實施東進和南下的軍事行動,並奪取了巴、蜀,另辟戰略出路,一枝獨秀。由秦國擔當統一全國、結束割據的歷史重任的形勢日趨明朗。

秦國要實現其滅亡六國、奪取天下的既定目標,主要有兩個戰略方向,一是東進,出崤、函進攻三晉(韓、趙、魏),直取中原,控制戰略要地,切斷諸侯間的聯繫,進而兼並六國;一是南下取楚,解除側後隱患,然後迂回中原,統一天下。為此,秦國在伐魏、韓、趙進展不大的情況下,調整戰略方向,派司馬錯大舉攻楚,得手之後,又派白起率秦軍攻下楚都郢,迫楚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取得重大勝利。秦國的勢力延伸至長江中遊、漢水流域及中原腹地。

秦昭王時期的這些成果是在其舅父魏冉的輔佐下取得的。魏冉是秦昭王之母宣太后的弟弟,也是秦昭王得以繼位的靠山,他先後五次任秦相,主持朝政達二十五年之久。但魏冉並無一統天下的長遠目標,僅將對外用兵作為鞏固自己政治地位的手段。這時,范雎來到了秦國,向秦昭王進獻了一套系統的戰略思想,這就是體現其遠交近攻策略的——《客卿對》

范雎本是魏國人,字叔,初為魏國大夫須賈的家人,因蒙冤受辱,於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化名張祿奔秦。范雎向秦昭王提出,秦國據地利之便,國富兵強,“大王之國,四塞以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帶涇、渭,右隴、蜀,左關、阪,奮擊百萬,戰車千乘,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此王者之地也。民怯於私鬥而勇於公戰,此王者之民也。王並此二者而有之。夫以秦卒之勇,車騎之眾,以治諸侯,譬若施韓盧而搏蹇兔也,霸王之業可致也,”但秦國“至今閉關十五年,不敢窺兵於山東”,遲遲不能完就一統天下的大業,根本原因一是“群臣莫當其位”,即執掌實權的魏冉不是忠心耿耿地為秦國謀取長遠利益,而只是關心自己的得失,他制定的攻伐政策,如越過韓魏攻打齊國,就完全不符合秦國統一天下這一最為重要的戰略利益。二是“大王之計有所失也”,就是說秦昭王作為最高統治者也沒有對統一大業作通盤考慮,並制定出合適的策略。

至於如何才能統一天下,范雎極其簡潔地概括為一句話——“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因為天下形勢已越來越有利於秦國兼並關東六國,到了收功之時,必須切實可行“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則王之尺也。今釋此而遠攻,不亦謬乎!”。實施這一戰略的原因和可行性在於:

其一,與秦相鄰的韓、趙、魏三國地處天下中樞,“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楚強則趙附,趙強則楚附,楚、趙皆附,齊必懼矣。齊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齊附而韓、魏因可虜也”。所以兼並韓、趙、魏是日後奪取天下的關鍵,因之則其它問題可迎刃而解。針對秦昭王暫時不忍捨棄秦、韓聯盟的顧慮,范雎認為“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繡。秦之有韓,譬如木之有蠹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天下無變則已,天下有變,其為秦患者孰大於韓乎?王不如收韓。”即聯盟靠的是同利而合,因利而分,秦與韓的地緣關係,使雙方的衝突不可避免。

其二,遠交近攻要以奪得土地和人口為主,“毋獨攻其地,而攻其人。”即奪取領土與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並舉,而近攻韓、魏,正是秦國既奪佔其地又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唯一正確途徑。

克勞塞維茨說過,通過戰鬥和會戰消滅敵軍,是達成戰略目標的真正重心。而范睢不僅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會戰目標,也提出了達成這一戰略目標的具體方法步驟。范雎認為首先要利用外交與軍事威懾,迫使地處中央地帶的韓、魏與秦結好,控制住這兩國,然後威逼楚、趙,使楚、趙屈服,進而威懾遠方的齊國。齊國依附後,再放手兼並韓、魏兩國領土,而且韓、魏兩國相較,應先取韓國,“王卑詞重幣以事之;不可,則割地而賂之;不可,因舉兵而伐之。”次第攻取其它各國。秦昭王對范雎這一戰略設計至為推崇,說:“寡人敬聞命矣。”並拜范雎為客卿,主持軍事謀劃和兼並事宜。而且很快將范雎的戰略謀劃付諸實施,“卒聽范雎謀,使五大夫伐魏,拔懷(今河南武陟)。後二歲,拔邢丘(河南溫縣)。”

被恩格斯稱為“全世界公認的軍事權威人士”的意大利軍事理論家若米尼曾說過,戰略是在地圖上進行戰爭的藝術,是研究整個戰爭區的藝術,戰略之核心在於抓住全部戰爭的鎖鑰,集中兵力攻擊敵人的一翼或者一點,進行中央突破。范雎“遠交近攻”的戰略作為對秦國“連橫”戰略的具體化和系統化,正符合這一戰爭藝術原理。

首先,范雎從地緣關係思考戰略問題。當時列強的爭奪和實力的增減,無非體現在土地的增減上,所以地緣問題對軍事、外交意義重大。“遠交近攻”即對遠方之國實行暫時的聯合,以爭取其中立,然後騰出手來對鄰近之國實施軍事打擊,蠶食土地,增強實力,“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不斷擴大疆域。

其二,范雎的這一戰略有完整的系統性,考慮到了每一戰略步驟及實現之具體方法,其原則是先弱後強,由近及遠,先據有中原樞紐,再向四周擴展,穩步完成統一。

其三,遠交近攻照應了軍事與外交的綜合運用,強大的軍事實力是外交懾服之後盾,而高明的外交又是軍事行動的準備和先導,對於最大發揮軍事力量的效果具有重大意義。所以,遠交近攻戰略是一個成熟的統一天下的高明軍事外交戰略,為秦國最後一掃六合,完成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統一事業指明了方向,做出了規劃。

秦國正是在這一戰略的指導下,周赧王五十年,大舉攻韓,後派白起奪取了韓國的上黨郡,並進而以上黨郡為戰略跳板,乘機與山東六國中唯一可以同秦國相抗衡的趙國進行戰略決戰,通過長平之戰,盡殲趙軍主力,掃除了自己東進吞並六國,完成歷史上空前大一統的最後障礙。秦國繼續奉行遠交近攻戰略,對山東六國實施戰略進攻。面對秦國的壓力,關東各國無不感到震驚和恐懼,為挽救覆亡的命運,他們重新走上“合縱”抗秦的路線,以求自保。但因各國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合縱攻秦不了了之。而秦國方面,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政親政後,確立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戰略方針,對東方六國實施各個擊破,加快了統一全國的步伐,先後亡韓、破趙,下燕、滅魏、並楚、降齊,在不到五十年的時間內翦滅六國,一統天下,結束了春秋以來七百多年群雄割據的紛爭混戰,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大帝國,開創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先河。

從秦國實現統一的歷程可以看出,秦國歷代君臣圍繞國家統一的目標進行了系統的戰略規劃。其戰略規劃不僅反映在商鞅、范雎的戰略名對《衛鞅策》、《客卿對》中,而且具體化為“變法圖強,富國強兵”、“拓展國力,爭雄天下”、“進窺關東,各個擊破”、“遠交近攻,席卷天下”四個相互銜接的戰略階段。正是因為有了系統、高明的戰略規劃並前赴後繼、持之不渝地開拓進取,秦國才開創了前無古人的中華統一的偉業。

(本文為黃樸民教授、孫建民教授專欄文章,文章版權歸屬本账號,圖片源於網絡,合作、轉載請留言。)

相關文章+

黃樸民:戰國七雄的戰略地緣形勢黃樸民 孫建民 | 在多極角逐中,高明的戰略指導者為何會注意收斂鋒芒黃樸民 孫建民 | 商鞅輔佐秦國爭霸天下的地緣戰略謀劃黃樸民 孫建民 | 隋相高熲的滅陳構想:經濟打擊與戰略突襲相結合黃樸民 孫建民 | 再造大唐統一帝國的李泌《平叛策》黃樸民 孫建民 | “先計後戰”的典範:王樸《平邊策》的風采黃樸民 孫建民 | 賀若弼輔佐隋文帝統一中國的製勝韜略黃樸民:為何中國歷史上國家統一的完成都會訴諸武力?黃樸民:中國古代統一戰爭前都會做哪些準備工作?黃樸民:古人是如何打贏統一戰爭的?黃樸民:國家安全戰略的基本內涵以及表現黃樸民:中國歷史上實施國家安全戰略的主要特色黃樸民:中國歷代國家安全戰略究竟有什麽短板黃樸民:春秋四大國的戰略地理解讀黃樸民:兵要地理環境對春秋中等諸侯國國運的影響黃樸民:兵要地理環境對春秋列國戰略關係的影響

作者介紹

黃樸民,男, 1958年生於浙江紹興市,1978年至1985年就讀於杭州大學(今浙江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學位,1988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山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會長、中國史學會理事、董仲舒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思想史、中國軍事史。

代表性專著有:《春秋軍事史》、《天人合一:董仲舒與兩漢儒學思潮》、《先秦兩漢兵學文化研究》、《孫子評傳》、《何休評傳》、《大一統:中國歷代統一戰略研究》、《道德經講解》、《孫子兵法解讀》、《黃樸民解讀論語》、《刀劍書寫的永恆:中國傳統軍事文化散論》、《大寫的歷史》(系列三種)等;曾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文獻》、《學術月刊》、《中華文史論叢》等海內外各類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百餘篇。

孫建民,1965年2月生,河南新安人。先後畢業於河南大學歷史系、華東師大文獻研究所、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獲歷史學學士、文學碩士、軍事學博士學位。現為解放軍資訊工程大學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歷代軍事思想、軍事戰略、軍事史及軍事情報學理論的研究。撰著有《中華統一大略》(與黃樸民合著)、《中國傳統治邊理念研究》、《孫子兵法解讀》(與黃樸民合著)、《戰後情報偵察技術發展史研究》等,在《中國軍事科學》、《軍事歷史》、《軍事歷史研究》、《學術月刊》等軍內外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

這裡是每天帶給你驚喜的小石頭

微信公眾號:yimeishitou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