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圍城》的警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方鴻漸

作者:小蓮霧

(一)《圍城》裡的絕望

“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結局。”

《圍城》一書被我們現代人提取得僅剩一條婚姻格言,像新書腰封上醒目的大字。《圍城》被讀到薄至如此,卻又廣入人心,不知是該書的幸,亦或不幸。但我想錢鍾書先生一片匠心,也定不是想用25萬字告訴我們一條婚姻箴言。

《圍城》中精妙詼諧的譬喻俯拾皆是,書中人趙辛楣評價主人翁方鴻漸“方先生人聰明,一切逢場作戲,可是我們這種笨蛋,把你開的玩笑都得認真”。

該書語言表面上也看似“逢場作戲”,實則隱喻著作者情感上的睥睨慈悲,他筆下的人物或窘迫難堪、粗鄙媚俗,或虛偽遮掩、蠅營狗苟,他們都生活在作者幾乎是尖酸刻薄的語言諷喻中,但被如此描述下的每一個人物都執拗自我,活得認真,恰恰是這份認真,營築了各自的圍城,才有了大時代中個人努力下的掙扎與計較,有了群體生活中個人心理的不堪與狼狽,讀者讀著書中各色人物,哀其不幸,恨其不爭,自然想到這圍城亦是自己的人生,走入一個又一個循環,難以突圍。

(二)主人公方鴻漸

“城裡的人想衝出去”,去向哪裡?去接觸一個不同的環境,新的人與事,可是為什麽生活卻總是在重複?

“正像他去年懊悔到內地,他現在懊悔聽了柔嘉的話回上海,在小鄉鎮時,他怕人家傾軋,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覺得傾軋還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

方鴻漸最終所發的感慨讓人同情又憤恨,為什麽他會走入如此無奈的境地呢?民國二三十年,出身鄉紳家庭的方鴻漸讀大學,受人資助出國留學,得以遊歷歐洲,這樣難得的機會是今天許多人仍羨慕不來的。但是方鴻漸卻“視學問與學歷如糞土”,混跡幾所不同的大學,各處的學習都草草了之,最後買了個假文憑回到國內。

巧的是,父母包辦婚姻下的女方不幸去世,方鴻漸“幸運的”有了自由選擇伴侶的機會,可是他卻再次失去了摯愛的唐曉芙,回國後所做的每一份工作都得益於他人的安排。他自覺人生困惑,恍如被圍城施了魘力。“你不討厭,但毫無用處”是他唯一的好友對其中肯的評價。

其實這樣的結局在方鴻漸留學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他國內大學讀完後出國留學,自己深覺幸運,卻對學問和學歷極為輕視,覺得是遊戲。參與其中的幸事卻嗤之以鼻,這讓人費解,也代表他個人對社會組織和既定規則的疏離,缺乏參與,所有事情中的“多餘人”,瞧不起很多人和事,而無力做出改變。

社會的零余者是最有權力嘲笑掌有職權的人的,但是這一性格使得方鴻漸在以後的很多事情中都桎梏於一座又一座的圍城,他回國後不關心國家大事,覺得那是投機的政治家才做的事情。

感情上雖心慕唐曉芙,面對蘇文紈一步一步設計的倒追,又始終不敢拒絕。感情失敗,去內地教書,看透了教授們勾心鬥角爭權奪名的較量,自己卻是整個學校裡最站不穩腳跟的一個,僅僅半個學期就再沒有收到聘書。這就到導致了他工作認真,善良處世,卻處處毫無用處,連窘迫的旅途中找尋一家旅館的事情都辦不到,一種心平氣和的絕望。

(三)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方鴻漸

可為什麽方鴻漸總是深陷這種生活的無力感中呢,他明明擁有他人羨慕的很多條件,也許因為真正難以解脫的圍城是他自身深植於內心的性格與思想,我們亦然,雖然不願意相信,但是生活中的痛苦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造成的,自我即地獄。

《圍城》讓人驚醒的正是,方鴻漸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當少年海闊天空言志的時光變成渺遠難覓的昨日歲月,生活的林林總總撲面而來,我們也進入了方鴻漸式的圍城,總希望一夜難眠輾轉反側後下定的突圍決心,可以帶我們逃離現在的圍城,但是現實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如蛛絲纏住了你,輕盈的靈魂被生活和情感的千頭萬緒撕扯著,綁縛著你身體的每一根神經,你必須面對日複一日,周而複始的生活。

逃出一座城後,不容你喘息,意識就會告訴你這不過是另一座城。如法國思想家所說“很長一段時間,我的生活看似馬上就要開始了,真正的生活,但是總有一些阻礙阻擋著,有些事得先解決,有些工作還有待完成,時間貌似夠用,還有一筆債務要去付清,然後生活就會開始,最後我終於明白,這些障礙,正是我的生活”。

圍城是永遠也無法逃離的,這是一個周而複始的遊戲,只要自我和群體存在,自我的無法改變,個體與任何群體的相容度就自然也不可能改變,那麽我們是不是要像《圍城》中所說“拋下一切希望罷,你們這些進來的人”。

(四)絕望之於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當然不,方鴻漸式的絕望並不在於圍城存在的必然,而在於他不斷的逃離與認清再次重陷圍城的無力讓人沮喪。我們是方鴻漸,我們用圍觀者的角度看方鴻漸,同時也可以以圍觀者的角度看自己,了然人生是進入圍城、不斷突圍、尋求進入新的圍城的旅行的必然。

生活中必然的絕望,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先學會和這種心平氣和的絕望握手,而不是深陷無力感。從無力感中解救自己,不讓生活中繁重的日常諸事和具體的情感綁縛靈魂,深知人生圍城的必然,但仍要反抗這必然帶來的絕望,如是魯迅《過客》式的英雄,前面是什麽?前面是墳,但我仍要走。

周而複始的圍城帶來生活中心平氣和的絕望,然後反抗,於無物之陣中戰鬥,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正因為反抗,慢慢才會衍生出生生不息的希望,而不是方鴻漸式的投降!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紅樓夢》裡薛家的金玉良緣夢實現了,薛寶釵為何還悲劇了?

《水滸傳》裡潘金蓮原先其實是個烈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