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雙創”風口下的年輕人

臨近大學畢業,在“雙創風”的帶動下,王沛然和兩個合夥人踏上了創業之路,最近正在思索團隊的發展方向。

6月13日—19日,2019年全國“雙創”活動周舉行。倏忽間,“雙創”已經來到第五個年頭,其間越來越多廣東青年投身“雙創”的浪潮,在各行各業追尋自己的夢想。如何能又快又好地融到資?應該抱有怎樣的創業觀?連日來,南方日報記者採訪了多名廣東青年創客,聽他們談創業經歷。

初創融資難?多半是項目不夠好

“這個月能發工資嗎?”

“我想想辦法。”

在創業初期,汕頭“90後”創客王銳旭的團隊經常發不出工資,一些成員選擇離開。為緩解危機,他做了兩件事:帶著幾個團隊成員去街頭兼職推銷安全套;借錢給大家發年終獎。

有趣的是,王銳旭做的是兼職APP,起初為了籌集資金,他和團隊成員便通過自家的軟體找兼職。隨著合作企業數量的增多和良好口碑的積累,終於有投資人找上門來,100萬元的天使資金讓王銳旭的創業之路“撥開雲霧見月明”。

根據此前廣東省青年創業就業促進中心的調研結果顯示,不少被訪青年創客稱,資金不足是他們面臨的首要問題。而在今年全國“雙創”活動周期間,國家發展改革委委託雙創服務機構研發製作的全國雙創數據發布,可以看到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創業投資市場。

“初創融資難,多半是因為項目不夠好。”廣東某創投公司負責人林建強認為,現在的項目不愁找不到投資人,但如果項目定位不清晰,甚至思路不明朗,就很難獲得資方的青睞。

“融資難易是相對的。”來自深圳的資深投資人謝一鋒說,當資金比創業項目多的時候,水準一般的項目拿到投資的概率也較高。隨著創投基金募集難度加大,投資人對項目的要求更加嚴格,融資的難度也增加了。“但無論什麽時候,好的項目融資相對都更容易。”

什麽樣的項目更容易得到投資人的青睞?“其實做早期投資,更多的是看人。”謝一鋒告訴記者,創業者的學歷背景、工作經歷、個人能力、思想格局等是重要的依據。“也有一些特例,比如曾經投資過的一個18歲天才青年,雖然年輕,但創新想法豐富,前景不可限量。”

一頓飯的功夫,“85後”創客馬朔就拿到了一筆300萬元的投資。更有意思的是,投資人是他的一個競爭對手。“吃飯時,我們聊到了手遊、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業務等等”馬朔告訴記者,飯後,對方立刻表示有意願投資他的手遊工作室。

當然,也有受訪青年創客表示,融資並不是最難的事。

暨南大學應屆畢業生王沛然和兩個合夥人一起,組建起一支20人的創業團隊,從事短視頻創作,目前在和兩家天使投資機構洽談。“我更關心的是盡快出成效。”他說,如果團隊成員看不到希望,就沒辦法保持動力和乾勁。

“資金可以是加速器,也可能讓人‘走火入魔’。”馬朔認為,資金就像中國武俠小說裡面的內力,如果你的資質不夠,還不停地接收內力,結果不言而喻。“相較於融資,如何保持團隊的持續成長其實更難。”

創業風險高?學習和成長更重要

父母雖然支持王沛然創業,但要求他做兩手準備:一方面繼續帶領團隊創業;另一方面準備考取教師資格證、國語等級證書等,為自己留退路。“但我認為創業需要全身心投入。”王沛然說。

創新創業有高風險,這一點很多青年創客都有親身體會。例如,創業第一年,梅州創客張雪蓮的農場虧了近30萬元;剛開始研發手遊時,馬朔的團隊曾完敗於競爭對手……青年尤其是大學生創客富有激情,這是他們的優勢所在;經驗不足、過於理想化、資源整合能力弱等則是其短板。

2015年,張雪蓮日子不好過,農產品銷售遭遇“滑鐵盧”,兩個合夥人一起退出。由於山區交通條件差、耕作條件惡劣,導致生產成本高。“最後,拉出去賣瓜的錢連付運費都不夠。”她告訴記者,當時全憑一腔“情懷”,但因為缺乏經驗、市場調研不足等因素,走了不少彎路。

“創業初期,我們有一個同款手遊產品比競爭對手晚推出一個月,結果在市場上完敗。”馬朔回憶道。不服輸的他上門拜訪競爭對手,方知技術和市場推廣等方面存在的差距。“那個時候,我深刻認識到,必須要走出舒適區,多和外界接觸,不能‘坐井觀天’。”

如何提高創新創業成功率?林建強認為,需要做到定位精準、戰略目標明晰,團隊搭建完善,並且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大學生在創業前要多參加社會實踐,積累經驗和知識,最好是先工作一兩年。”

對於大學生來說,創新創業選擇什麽樣的項目更靠譜?林建強說,最好選擇“市場足夠大、能持續快速發展、門檻相對較低”的領域,比如移動互聯網行業。

在受訪青年創客中,藥學生王銳旭是跨行創業。他讀大學時,身邊的同學很多都被黑中介騙過錢,受到啟發的王銳旭決定開發一款安全可靠的兼職APP。前期他和大學裡的幾個夥伴建立了一個網絡校園平台,與商家合作,提供校園兼職信息發布、人員派遣等服務。隨著人力資源市場的靈活用工進入快速成長期,王銳旭的互聯網兼職平台也在發展壯大。

既然風險客觀存在,那麽青年創客該抱有怎樣的創新創業觀?“要做好失敗和吃苦的準備,不要怕輸。”林建強說。馬朔則認為,要真正熱愛這件事,哪怕三五年都沒有結果也要能接受。

多名受訪青年創客表示,在創新創業的過程中,學習和成長才是最重要的事。

在受訪青年創客中,馬朔是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的常客,他將參賽比喻成“打怪升級”。“我們通過比賽不斷地積累經驗,保持團隊的戰鬥力,從工作室一路升級成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而對於張雪蓮來說,經歷了幾次失敗和打擊後,他的團隊反而更加成熟、默契程度變得更高了,並摸索出一條“互聯網+訂單農業”的發展模式,到2017年公司實現了近1000萬元的營業額。

有困難找誰?政府牽頭各方幫扶

從壬豐大廈41層的馬朔辦公室望向窗外,可以看到林立的IT產業公司。在他把公司遷到這裡時,天河區提供了審批綠色通道、人才落戶政策、租金補貼等優惠政策。

“之前我們從深圳聘請了一位負責市場的高管,通過向天河區申請人才落戶,順利將其戶籍遷移到廣州。”馬朔說,“政府的幫扶切實減少了企業的後顧之憂。”

減稅降費、審批綠燈、孵化器培育、投融資對接……如今,廣東青年創客從踏上創新創業路開始,就可以享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幫扶,可以說是“一個‘創客’三個幫”。

據國家稅務總局最新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各項支持“雙創”稅收優惠政策共計減稅超過3900億元,同比增長56.8%。“真金白銀”的支持,讓創新創業者能夠輕裝上陣。

關於“雙創”政策環境的變化,受訪青年創客們都表示感受明顯。“剛開始創業時是採用股權融資的方式,這兩年可以通過銀行信用貸款融資,並且享受15%的所得稅優惠稅率,企業負擔在不斷減輕。”馬朔說。

資金、項目等資源最為集中的孵化載體,一直都是創新創業重要引擎。從全國雙創數據來看,目前我國創業孵化載體達到1.2萬家。

林建強的創投公司負責中國青創板的運營,主要為廣東的創新創業項目和企業提供包括孵化培育、規範輔導、投融資對接等服務,目前已有2600多個廣東“雙創”項目在中國青創板掛牌,融資金額超過3.4億元。同時,他還是東莞一家產業園的負責人,3年來已有近400家企業入園。“產業園的主要功能是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為入駐企業提供商務代辦、人才引進、知識產權申請保護、融資等服務。”他說。

作為早期投資人,謝一鋒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幫助創客拿到下一輪融資。“我們和他們其實是共同創業夥伴的關係,會幫他們招聘人才、做商業規劃、對接政府等,挖掘其潛力、補足其短板。”他說,目前其投資的項目有近半數獲得下一輪融資。

記者通過走訪發現,青年創新創業更側重於實踐,市場驅動特點明顯,但他們在創業管理、商業計劃方面的知識儲備相對不足。如今,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廣東高校陸續開設創業學院,各類大賽也提供創業指導培訓。這些專業培訓教育的效果如何?

“暨大有創新創業課程微信群,如果團隊的方案在課程中脫穎而出,就有機會進入創業學院。”王沛然告訴記者,在那裡有專業團隊進行創業指導,甚至有融資的渠道。馬朔則曾攻讀中山大學創業學院的第二學位,他說,自己創業必備的知識體系就是在那時建立起來的。

林建強認為,創業導師的角色很重要,能幫助創業團隊調整方向、梳理思路,甚至投融資。

【記者】王聰 陳理

【圖片】受訪者供圖

【校對】李冠潔

【作者】 王聰;陳理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日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