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綠皮書》拿下奧斯卡:中國資本在好萊塢的“非典型”進擊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最終在一片寡淡的討論聲中收場了。

最佳影片由彼得·法拉利(Peter Farrelly)執導《綠皮書》(Green Book, 2018)摘得;然而,圍繞這部電影的評價出現了兩極分化的勢態。

一方面,該片目前在網絡上口碑不錯,IMDb 和豆瓣上分別獲得了8.3和8.9分;另一方面,正因為它贏得了奧斯卡最重磅的獎項,並不是毫無爭議,網絡上充斥著對於影片規整而套路的敘事和題材評論,它承擔了影迷對奧斯卡失望的討伐以及好萊塢式微的批評。

拋開對這些電影內容的討論,《綠皮書》背後的出現了中國資本的身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阿里巴巴影業集團以“聯合出品方”的身份赫然在列。

近幾年,熱門的好萊塢大片背後總少不了中國公司、中國資本的影子。《綠皮書》身後的大公司,也代表了中國資本在奧斯卡這項最權威獎項上的新贏家。

好萊塢的中國夥伴

在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前夜,阿里影業總裁張蔚緊張的整晚沒睡,第二天甚至不敢看典禮的頒獎直播。

張蔚主管阿里影業在海外的業務,她直接負責的《綠皮書》在頒獎前一共拿到5項提名: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以及最重磅的最佳影片獎。

獲獎之後,張蔚在接受鈦媒體等採訪時表示,這是阿里影業國際化的結果。影業剛成立之初,便洛杉磯設立了海外辦公室,把國際化納入戰略板塊中的重要一環,由總裁張蔚負責海外相關業務。

鈦媒體在2016年的報導

,阿里影業收購了安培林娛樂公司(Amblin Partners)部分股權,派駐張蔚作為代表加入安培林的董事會,參與公司的重大事項決策。雙方還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涉及到投資、聯合製作、衍生品合作,以及宣傳發行領域等。

安培林是2015年由知名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創辦,主要的股東機構包括 DreamWorks Studios,Participant Media,Reliance Entertainment 和 Entertainment One(也是風靡全球的動畫劇集《小豬佩奇》的製片方)。

《綠皮書》背後的的製片方,正是夢工廠影業(DreamWorks Studios)和參與者傳媒(Participant Media)。

阿里影業投資好萊塢影視公司之時,正值中國資本湧入好萊塢熱潮。按照行業共識,中國資本開始滲透好萊塢是自2011年開始,當時新原野娛樂傳媒公司成為了科幻大片《雲圖》(Cloud Atlas, 2012)的投資方。

2016年,萬達集團在好萊塢35億美元收購傳奇影業,是迄今為止中國公司在好萊塢金額最高的收購案例。據谘詢公司 Rhodium Group 統計,當年中國對美國娛樂產業的投資高達47.8億美元。

作為新入局者,阿里影業在好萊塢的姿態頗為低調。

在與安培林戰略合作的發布會上,張蔚曾告訴鈦媒體,阿里影業只是佔少數股權的投資,並表態“安培林是斯皮爾伯格的公司,我們是他們的支持者”。

背靠大阿里體系,阿里影業“不差錢”。曾經在線票務平台票補競爭到白熱化的時候,阿里影業就向競爭對手放言,手握百億現金對淘票票的投入不設上限。

但是在好萊塢,阿里影業並不想扮演一個來自中國財大氣粗的暴發戶形象。張蔚表示,他們不希望是通過簡單的收購再以自己的方式去運作好萊塢,而是想成為他們與中國本土市場之間的橋梁。

“我們要跟合作夥伴共同進步,所以要留下空間讓他們發展、盈利,得到成長。之所以是通過投資入股等方法,使想我們的合作夥伴感覺到我們是真心去投入。”張蔚說。

在張蔚看來,參與者傳媒是好萊塢一家非常獨特的製片公司。它致力於促進社會變革的娛樂活動,偏好社會題材的作品,公司運營不以商業盈利為主要目的。其此前出品的影片多次獲得學院派的青睞,其中有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聚焦》(Spotlight,2015)。

“在好萊塢的發展歷史上,有過很多海外資本的進入,包括來自歐洲、日本、印度和阿拉伯等地,但是這些更多是為了分割當地的市場。我們與他們不一樣。” 張蔚告訴鈦媒體,阿里影業在好萊塢的定位是“做好海外公司在中國的合作夥伴”,幫助好萊塢在中國的發展。

因此,張蔚主要的工作內容是與對方研發項目,以及規劃在中國的策略。因為不是所有美國電影都能在中國上院線,阿里影業擁有一定的額度。張蔚需要做的是,在這些項目中找到最適合中國觀眾的影片,或者找尋其他播映渠道。

為什麽是《綠皮書》

在阿里大娛樂體系內部,阿里影業、優酷等 BU 高管組成了一個“綠燈委員會”,共同評估內容。當初張蔚把《綠皮書》推薦給綠燈委員會,獲得了一致的認可,一個晚上的時間就決定了投資該部影片。

《綠皮書》改編自牙買加裔美國鋼琴家唐·謝利(Don Shirley)和其雇傭的司機兼保鏢托尼·立普(Tony Lip)的真實事件。一名黑人鋼琴家,為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個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機的故事。

《綠皮書》改編自牙買加裔美國鋼琴家唐·謝利(Don Shirley)和其雇傭的司機兼保鏢托尼·立普(Tony Lip)的真實事件

在一路開車南下的過程裡,截然不同的兩人矛盾不斷,引發了不少爭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時候,一起共渡難關。行程臨近結束,兩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見,在旅途中產生了跨越種族和階級的真摯友情。

阿里影業對進入該片時間點和金額保密。有消息傳言,它大約在去年7月份以聯合出品方的身份投資。因此有言論認為,這一次是阿里影業是運氣特別好,撿到了天空中掉下的一座小金人。

對於《綠皮書》拿下最佳影片獎,張蔚表示“沒有預料到”。她告訴鈦媒體,當初選擇投資這部電影是因為它符合阿里巴巴的價值觀,即特別關注中小企業,因此影業方面也特別關注小人物題材相關的作品。“小大正”,即小人物、大情懷和正能量,是阿里影業的選片標準。

“藝術創作一定要遵從內心想講的故事。不能一味地去迎合某種口味、獲獎模式,或者評委喜好。這個方式創作不出來好內容。”張蔚告訴鈦媒體,有時候專門為得獎做的電影,是不夠積極和正能量,相信一個好的內容,做對了真的影響人的一生。

據稱,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三刷了《綠皮書》後感慨,

“電影不應該是靠錢堆砌起來的,也未必一定要有一個驚天動地的故事。”

IMDb 上顯示,《綠皮書》預估製片成本為2300萬美元,在好萊塢這屬於一部小成本製作。截至2019年2月26日,該片總共獲得票房7053萬美元。

按張蔚的話說,阿里影業在大投入、大IP的超級英雄類電影上也有信心,不過,“再多錢也不一定可以講好一個故事。不用花很多錢在特效上,也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對我們來講情懷是很重要的。”

《綠皮書》背後的普世價值觀,是阿里影業看中的。

不過,選擇在中國院線引進《綠皮書》始終是一件有風險的事。首先,《綠皮書》是一部帶種族色彩色電視影,其中包含了同性戀元素,類似的題材從來沒有上過中國大銀幕。其次,張蔚坦承,這部電影並不是傳統意義上商業賣相很好的作品。

中國觀眾的審美和閱歷越來越多元化。從一開始熱衷追逐與好萊塢視效大片,到看慣了大場面開始審美疲勞,觀眾期待回歸到讓心靈有共鳴的內容。同時,相對於美國,中國整體觀影群體趨於年輕化,且觀影成熟度超越以往。

此前,阿里影業投資過的《一條狗的使命》(A Dog's Purpose, 2017)就在中國獲得了大的成功。這部不是大IP,沒有炫酷的特效和大明星的小成本電影,在中國收獲6億多的票房,不僅超出中美團隊的預期,還比其在北美的票房要高出將近一倍。

《一條狗的使命》導演獲得過兩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

“《綠皮書》是同類題材第一部在中國登上大銀幕的電影,對合作夥伴來也是里程碑式的一步。”張蔚告訴鈦媒體,這類小成本電影的嘗試,對於阿里影業在海外業務的合作是最加分的。同時,可以讓對方看到中國電影市場的潛力巨大——觀眾的品位多元化,不是某一類型才能在中國有成效。

如何服務中國買家

很多中方注資的海外電影,為了籠絡中國觀眾和票房,會額外增添許多中國元素。除了簡單粗暴的廣告品牌露出植入之外,要麽是將其中作品的一些布景移步至中國本土,要麽就是安排中國面孔的演員扮演一些對劇情不重要的配角。

這些手段可以在短時間內博得中國觀眾的好感,但是很快我們就被那些無聊的故事打敗。張蔚認為,投資好萊塢,不能以類似硬塞演員的方式找存在感,而應該思考如何將中國元素與故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而好萊塢向中國公司拋出橄欖枝,並不是僅是需要資金,更重要的是中國院線的渠道,以及覬覦潛力深厚的票房市場。

張蔚表示,阿里影業的主陣地始終是在中國。一面背靠巨大的中國的市場,另一面是基於中國相對超前的技術手段和商業模式。

“我們服務的是中國的買家,中國的消費者是非常強有力的。我們有非常強大觀影內需的市場。”張蔚說。

根據國家電影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609.76億元。這在全球僅次於美國市場119億美元(約795億元)。而自2013年到2017年這五年,中國年度總票房分別為214億元、294億元、438億元、455億元、558億元。對於中國電影來說,這些年是飛速發展的階段。

對於雙方市場的深入理解,更多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海外合作夥伴意識到中國市場的潛力,但是真的讓他們針對這裡做出一些行動上的改變,需要不斷地區推動。

作為一家具有互聯網基因的電影公司,阿里影業擁有多年積累的技術、平台、資源以及數據等。阿里影業董事長兼CEO樊路遠曾表示,依靠“數據+生態”的力量,阿里影業在著力打造從互聯網宣發到衍生品變現、影視金融服務等全產業鏈的新基礎設施。

更重要的一點是,阿里影業不是單兵作戰,而是在聯動阿里大娛樂的體系,甚至是整個阿里巴巴集團。在這個基礎上,通過技術對數據的分析,產品的手段,更好地做電影內容的製作行銷以及商業化,包與優酷、大麥網、阿里體育,以及電商之間的互動。

現在,張蔚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向好萊塢普及中國電影市場的宣發策略。讓張蔚覺得不可思議的是,時至今日好萊塢在宣發還有很大一部分預算屬於電視廣告,但電視的收視率下滑,越來越多碎片化時間在網絡上,已經是全球性的現象。

而同時,美國只有15%-20%左右選擇線上購票。與中國網上購票更便宜不同的是,美國觀眾網上購票還需額外手續費,網上提前選座更是不可能。這是美國成熟卻老舊的院線商業模式的弊端。

而根據燈塔專業版的數據顯示,中國90%以上的觀眾已經在手機 APP 上完成決策和購票流程。

基於此,依托大數據和生態資源,阿里影業已打造出了由淘票票、燈塔、雲智組成的宣發“三駕馬車”。據阿里影業最新財報顯示,互聯網宣發業務收入11.72億元,同比增長19.2%;獲得經營利潤0.64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經營虧損2.2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某種程度上,阿里影業攜《綠皮書》在奧斯卡大獲全勝,也是一次互聯網影視新貴正試圖與好萊塢六大分庭抗禮。就像同樣在衝擊好萊塢的亞馬遜和 Netflix,思考如何利用數據、平台和技術的優勢來反哺內容,深入影視產業上遊,也是阿里影業正在做的事情。(本文首發鈦媒體,採訪、撰文/李程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