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養生——養生不養心,已是偏離正途

養生,亙古不變的話題,養生之法也是使人琳琅滿目,不知如何抉擇?

且各家養生理念,不少是有衝突,信其不得信他,二者擇其一,讓平常人豈不犯難?

養生,但從方法來說,有飲食方面,如早在《周禮·天官塚宰下》曰:「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梁,雁宜麥,魚宜菰。」這就是飲食養生的內容,指出食物之間的搭配應注意合理。再如現在科學提倡的膳食寶塔,都是在飲食方面的養生。

再者養生之法有導引(鍛煉),這方面也是很早就出現了。如名醫華佗繼承了前人「動則不衰」的思想,十分重視「動形養生」的鍛煉方法,創編了一套操作簡便又行之有效的導引健身術——五禽戲,其弟子吳普按照此法鍛煉,壽高九十餘歲,且耳目聰明,牙齒完整。再者如現在的廣播體操,廣場舞,其實都是屬於鍛煉方面的養生之法。

但是,今天不談太多的這些飲食,導引(鍛煉)之類的養生,目光不應局限於此,我們要明白養生之中,最為關鍵的點是什麼。

這裡,先講幾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個採訪者,想要去探尋長壽老人的健康秘訣,去找了很多長壽老人問這個問題,但是越是去詢問,發現自己對於長壽的秘訣越是疑惑,因為每個老人的答案都不同,甚至有些是完全對立的答案。

「我活得久,秘訣只有一個,就是每天不吃肉,不吸煙不喝酒。」

「我活這麼大歲數,其實沒啥秘訣,就好一口,每天吃兩塊紅燒肉。」

「我吧,讓我說有什麼秘訣還真沒有,不過每天我都要抽一鬥煙,不抽心裡不自在,抽一根煙,啥愁事都沒有。」

「我覺得我活著久,就是每天一口小酒。」

…………

從上面的答案我們看到也會很疑惑,為什麼每位老者的答案差異如此之大呢?似乎沒有一點相同處,值得深思。

但是其實是有共同點的,採訪者在採訪這些老者時,發現每位老者臉上都是滿足、快樂的表情,沒有一絲負面情緒。

第二個故事

是著名中醫徐文兵講的一個故事:他講他去山裡住民宿,期間遇到了很多老爺爺,老婆婆,最小的好像也七十多歲了。自己在那裡確實是個晚輩,但是這些前輩卻表現的一點不像「前輩」的樣子。

「前輩」們帶著他晚上去唱歌,每個老者都是神採風揚,唱起歌來也是聲音清亮,氣息順暢,一點沒有老年人的樣子,在這裡面,最像老年人的反而是徐文兵自家的人。這些「前輩」的心態完全都是小孩子的狀態,天真、爛漫、自在、真實。

所以,我們從上面兩個故事中可以看出什麼,有時候,不要把關注全都放在身體這塊,精神層次,更值得我們去關注。

中醫以及中國哲學向來都不只看身體、物質層面,更多的是看到了「形而上」的東西。中醫講精氣神,精氣神其實就是物質和形而上的東西,是兩方面,缺一不可,而現代人卻往往只看到了物質層面,而忽視了形而上的部分。

中醫講「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這其中就是說明神對於人體是至關重要的,古人所講的陰屍路,其實就是人的神沒有了,這時候的人,其實和死人無異了。

所以,每一個想要養生的朋友,在飲食、鍛煉上關注沒有錯,但是更重要的是關注自己的內心,自己是否活得快樂,是否自在,是否隨性。

當然,我們要有一個好的心態,其實也是需要一些方法來幫助我們來實現。目前已經有很多知所周知的方式,比如散步、畫畫、練字、釣魚、品茶、靜坐、站樁等等。

筆者仔細觀察這些方法,其實都一個共同點,慢和靜。所以,我覺得明白了這點,就不需要局限於方法之中。平時做事就可以告訴自己慢一些,不要讓生活工作中的事情讓自己的情緒變得焦躁,憂慮。

其實,現代養生圈可以說是烏煙瘴氣,各種怪力亂神層出不窮,撩撥人之心神。心不靜,談何養生?養生不養心,已是走入歧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