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攻擊強、防禦高,歐洲迷戀的重裝騎兵為何在中國被淘汰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無疑是戰場上的絕對霸主,然而在騎兵的發展史上,東西方卻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歐洲人始終堅持重裝重甲,並圍繞重裝騎兵發展出了一系列的騎士階層、騎士文化。

反觀中國,重裝騎兵在南北朝時曾一度是騎兵的標配,但在隋唐時期迅速走向衰敗。即便北宋時期,金國的“鐵浮屠”、西夏的“鐵鷂子”馳騁疆場時,重裝騎兵數量仍然不多。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水準和經濟實力遠高於歐洲,卻為何讓攻擊強、防禦高的重裝騎兵退居二線呢?

騎兵在成為冷兵器戰場主宰之前坐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冷板凳”,因為馬鐙在東漢末年,南北朝時期才發明出來,沒有馬鐙騎士無法牢固地坐在馬背上,只能承擔偵查、騷擾等任務。在戰國時代,燕趙韓秦等國並不將“征匈奴”視作很大的功勞;冒頓單於都將劉邦團團圍住也無法將其吃掉的原因就在於此。

馬鐙出現後,騎兵很快發展出槍騎兵和弓騎兵等不同兵種,並很快摸索出一套有效壓製步兵的戰法。冶煉技術的發展不僅催生出了馬鐙,在南北朝時期重裝重甲的騎兵部隊也開始大規模出現。重裝騎兵的衝擊力和防禦力不言而喻,一般的步兵方陣根本無法抵抗。

重騎兵雖然在南北朝時期大放異彩,但是劉裕卻發明了用步兵車陣加硬弩的戰法,狠狠地打擊了北魏和南燕的重騎兵。隋朝建立後仍保留有大量重裝騎兵,但在鎮壓瓦崗寨軍等起義軍時則顯得異常吃力。

義軍多為農民,大部分都沒有接受過正規軍事訓練,作戰多以伏擊、奇襲、騷擾等為主,而這恰恰擊中了重裝騎兵機動性差的軟肋。同時由於鋼槍、床弩等一批步兵殺傷性武器普遍裝備部隊後,重裝騎兵的防禦優勢就不這麽明顯了。

隋末各路諸侯中,唐軍,尤其是李世民率先淘汰了重裝騎兵。李世民所率玄甲兵戰馬均不著重甲,騎士也拋棄了重甲,改為更輕便的明光甲或唐十三鎧。儘管玄甲軍編制只有區區幾千人,但騎兵的快速機動能力卻可以讓李世民在戰場上迅速抓住戰機,並獲得局部的優勢兵力。

史料記載:

“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皁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

遼、金、西夏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重裝騎兵,但北宋軍隊用長槍硬弩組成的戰陣屢屢讓北方強敵受挫。吳玠在仙人關先用硬弩射重甲、弓射騎士,在用長槍與衝到陣前的殘部近戰格鬥。在槍、弩的輪番打擊下,金軍最終放棄了由陝入川的企圖。

十三世紀,成吉思汗在長期的軍隊鬥爭中又將騎兵戰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蒙古軍隊最善用手持弓箭的輕型機車兵壓製或引誘對手,待對方陣型混亂或是崩潰時再用手持長槍的重騎兵給予對手致命一擊。蒙古軍隊的重騎兵是相對於不著鎧甲的弓騎兵而言的,為了保持機動能力盔甲多為皮質,並不是嚴格意義的重騎兵。

總的來說,重裝騎兵的優勢明顯,但劣勢也是非常突出的。首先,重甲讓騎兵失去了機動能力,只能做短距離的衝鋒。其次,重騎兵對騎士的體力,尤其是國家的財力要求都非常高。

中國疆域遼闊,重騎兵無法遠征,而各地都維持一支重騎兵對財政又是一筆難以承受的負擔。同時中國古代,乃至今日的軍事思想仍受“上將伐謀”、“出奇製勝”等觀念主導,輕型機車兵的快速機動恰好天然地滿足了這一需要。

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歡哪種冷兵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