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1天打出好孩子?,改變孩子先改變父母

1 丟三落四的孩子

許多年前,在小學門口接兒子放學,聽到一個家長跟另一個家長訴苦說:

我家娃,已經連續一周,每天都被我揍。

你看他,天天不是這個問題,就是那個問題,我頭都大了。

學校布置的作業,少記、少做,還經常把不少作業放抽屜不帶回家,也不知道每次早點去學校把沒帶回來的作業補做起來。

你給他買學習用品,經常是上午買的,下午他就丟了。

這一段時間老師一直跟我反映,這個家夥帶到學校的作業也不知道及時交,上課走神,講話,做小動作,不講衛生...習慣沒養成。

聽到老師的反映和我發現的一致,我氣的就差把他帶出去扔了,我怎麽生出這樣的兒子呢?怎麽這麽笨。揍了也沒用,我現在都不知道怎麽辦了。

每天他就這麽霉霉呆呆的。

想讓他養成好習慣,看書上說,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難道我要堅持連續揍他21天嗎?

聽著這段怒其不爭的訴苦!

我真的無法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當時,也不知道應不應該去和她聊聊。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Accompany

2 簡單粗暴的方法

有很多家長跟我說過:“老師,我們小時候都是被爸媽打過來的,不是也很好嗎?”

我常常無以言對。

晨起無事,偶然想起當年的這個訴說的場景,一個親子關係的形象便越來越清晰,於是,執筆寫了下來。

不是為了批評家長,而是為了拯救孩子。

父母的教育方法常見的是用“打”“罵”,這樣做簡單、粗暴、易行,面對權威的父母孩子可能立即停止自己的行為,讓父母感受到效果。

真正痛苦也就在這個地方,父母會感受到自己教育立馬見效,便會強化他們的教育行為,而這恰恰是孩子的不幸!

值得慶幸的是家長已在反思,但仍將反思定位在“打”,而不是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為。在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家長沒辦法,或辦法沒效果,要閱讀學習,要走進學習家庭教育的課堂,但切記盲目生搬硬套,不科學辯證地學習運用家庭教育的知識、方法。

若是真的堅持打孩子21天,最終養成了孩子被打的習慣或是家長打孩子的習慣,可就麻煩了。不如,變成家長和孩子一起合作,養成良好的行為和學習習慣。

學習是最快捷的成長

To Learn

3 尊重成長的規律

那麽,家長要怎麽做,才是正解呢?

家長自我覺察,梳理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尋求合乎孩子成長規律的教育認知。

很顯然,這時的孩子在學習任務和時間安排上,遇到了困難,孩子的遺忘,也許是孩子對無法解決的困難的逃避。

這時的孩子是無助的,是慌亂的,他需要的是家長的支持和幫助。

家長可以跟孩子這樣說:“孩子,我知道你遇到困難了,別怕,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好嗎?”

這樣說:一是在情感上給予孩子支持和共鳴,讓孩子感覺到被理解和接納;二是對孩子伸出援手,做孩子的依靠,還要想辦法讓孩子感受到這種愛的依靠,給予孩子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三是在孩子情緒穩定,有意願或需求時,和孩子一起確立做事程序或行為準則,增強方案的操作性和可行性,能有序地去做事,這才是解決問題,才是對待問題的正解。

方法有哪些呢?

第一步,思考,回頭一步一步捋原因。

跟孩子聊,放學時,少記漏記,忘抽屜裡的時候,你當時心裡在想什麽呢?是不是要急著跟小夥伴爭分奪秒的玩會兒?還是餓了想更早的回家?是或不是都可以。

可以聊是不是最近作業量太大或孩子成績下滑?是不是完成作業有困難?亦或是最近孩子跟老師相處的不愉快?是不是本能的抗拒老師布置的作業?或者還有其他原因?

第二步,行動,調查真實的孩子。

一是與孩子交流。孩子是當事人,當事人的角度和看法顯然是最重要的。“最近課堂上有哪些有趣的事情?有沒有被老師誇獎或是批評?你覺得你們的老師好不好?有沒有同學被老師表揚和批評?放學時,要好的同學在做啥,你呢?”事實很重要,但孩子怎麽看待和理解這些,是更重要的。

二是與其他家長交流。與接送孩子的其他家長交流,側面了解一下他們孩子放學後的第一時間都乾些了啥。不用父母接送的孩子,也可以悄悄的去觀察一下這些孩子是怎樣面對和解決問題的。

第三步,交流,增進與老師溝通。

老師是評價孩子在校狀態的直接當事人,同樣的,老師的看法和解讀也是相當重要的,會一定程度的影響甚至是決定孩子的學習。

從老師處了解孩子最近的課堂、課間情況,包括聽課狀態,與同學的關係,作業質量等。同時,通過交流,去觀察老師對自己孩子的情感,是喜歡、一般,還是不喜歡甚至是厭棄的。不要完全根據老師的態度采取相應的情緒化處理方式方法,要慎重評價他人認知結果,科學決策引導孩子的策略。

最後一步,商榷,與孩子討論成長方案。

激發孩子的成長動力,肯定、認同孩子成長中的困難,傾聽、理解和接納孩子的狀態,與孩子共情,欣賞孩子面對困難和積極認知和付出努力的行為,向孩子示弱,表明自己面對這樣的困難都不知道怎麽做了,這樣的情況你會不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媽媽真想知道,用示弱和求助的策略,引導孩子自己主觀能力地去探求解決策略,積極愉快地和家長商榷,制定走出當下的困境行動方案。

尊重是最真誠的面對

To Respect

4 父母成長是關鍵

改變孩子,先要改變父母。

習慣養成:孩子的條理性和丟三落四的行為習慣,很大的可能性是父母的複製品。

如果僅僅是孩子行為沒有條理性,那麽,在家裡和孩子一起積極訓練條理性就好。

孩子的事情,還權力給孩子,鼓勵支持孩子自己做。

開始時,需要家長需要在旁邊觀察和提醒,但僅僅是提醒噢,切不可替代,也不是指責和批評,就事論事的指出就行。

社交成長:如果是孩子與老師同學的關係出了問題,則需要與孩子一起確定,孩子自身要承擔的那部分是什麽,是堅持自己,還是需要道歉,亦或是改變行為。

和孩子探討矯正自己對老師的態度,贏得老師的理解可能還需要時日。同時要共情孩子的傷心難過、被誤解的心理感受,想辦法讓孩子理順思路,清楚任何事情都不是放棄自我學習的理由,而是需要去面對,去解決問題,爸爸媽媽永遠是你堅強的後盾。

能力培養:如果孩子學習能力不足,那就需要家長和孩子去準確科學辨別,缺哪個能力就提高哪個能力,如果你跟孩子一起仍然搞不定,就要學會求求助專業人員與專業機構,切勿盲目誤行。

培訓學習隻改變觀念,訓練行動才助力成長!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面對是最有效的成長

To Grow

END

▍素材來源: 安瀾家教課堂▍圖片來源:千庫網

▍綜合整理:鳳凰家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