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55歲的馬雲要卸任,掌舵者什麽時候交棒才算明智

“一年後的今天,也就是201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20周年,我將不再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現任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將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職。”2018年教師節這一天,馬雲在一封主題為“教師節快樂”的公開信中宣布。

現在,這一天來了。

能夠全身而退、回歸教育,成為中國互聯網公司中首個退居二線的創始人,馬老師無疑是幸運的。

但這份幸運並非從天而降,而是精心籌劃的結果。“必須在我們年輕力壯的時候制定並積累組織傳承的經驗和規則。”2015年,馬雲在阿里認命張勇接任CEO時,在內部信中如此寫道。

傳承制度的建設,開始於10年前。2009年9月,阿里巴巴成立10周年之際,包括馬雲在內的18位創始人集體辭去“元老身份”。此後,阿里巴巴啟用“合夥人制度”,於2010年正式運行。

合夥人制度吸納了更多年輕中堅力量進入決策層,其中就包括接棒者張勇。

大型企業對創始人、CEO們的依賴不言而喻。當其離職的消息公布,隨之而來的往往是股價的波動。即便馬雲多次提到,企業要淡化個人色彩,在一年前馬雲公布卸任消息當天,阿里股價也應聲下跌2%。

會教學生的馬老師有底氣急流勇退,一方面是因為阿里良將如雲、後繼有人,接任者張勇的歷史業績足以為他贏得信賴;另一方面,合夥人制度、集體決策,也保證了公司在重要人事變動之際能夠平穩運行。

回首各家公司掌門人更替之際,有人精心布局、順利交接;有人業績慘淡,慌亂離場;有人業務穩健之時退居幕後,又在企業面臨危機之時再度復出,力挽狂瀾。李嘉誠、微軟前CEO鮑爾默、星巴克前CEO舒爾茨便是這幾種情況的代表。

李嘉誠:當兒子能扛事兒的時候

李嘉誠推崇《周易》中的“不疾而速”。在他退休前後,公司均在穩健發展。

早在2012年,李嘉誠就已公開退休計劃。2018年5月,長子李澤钜才成為新任掌舵人。在此之前,李澤钜已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多數業務。

“這樣確定性大一些,不會出現接班問題,讓股東及同事們均有信心,對兩個兒子也是好事,讓他們倆知道自己的權責是什麽,並可自己計劃人生導向發展。”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李嘉誠曾表示。

退休決定是在2018年5月10日港股收市後公布的。是日,李氏家族的長和、長實、長建、電能股價均小幅升高。

2012年退休準備公開後,李嘉誠的接班和財產分配事宜隨即開始部署:長子李澤钜守業,接手長和系企業;次子李澤楷創業,獲得父親豐沛的資金支持,發展個人事業。

而退休後的李嘉誠,則會將精力放到李嘉誠基金會上,幫助醫療教育行業發展。該基金會於1980年創建,李嘉誠稱其為他的“第三個兒子”。

現年55歲的李澤钜,已在家族企業工作了34年。子承父業,早年在史丹佛大學學習時,他便遵從父親意願,讀了與房地產息息相關的土木工程系,隨後又取得了結構工程碩士學位。畢業後,他進入“長和系”工作。1996年,長江實業的基建業務分拆上市,交由李澤钜打理。

接任的首年裡,李澤钜的成績單可圈可點:公布和記大廈重建、天水圍酒店重建以及黃竹坑地鐵上蓋項目等七個地產項目;與阿里、小米結盟,與騰訊、美圖合作。從財報上看,截至2018年12月底,長江實業集團收入同比微增1.1%,達到644.8億港元;股東應佔利潤同比增長33.2%,達到401.2億港元。

“我想告訴你的是沒有什麽變化,長江的傳統依然是發展不忘穩建。”今年“長和系”的業績會上,李澤钜說。

鮑爾默:當微軟要涼了的時候

銷售導向、研發脫節,錯過搜索、錯過瀏覽器、錯過數字音樂市場、錯過智能手機,就連微軟的絕對優勢領域——作業系統,Vista遭遇潰敗,Windows 8不溫不火。

《名利場》將鮑爾默(Steve Ballmer)執掌微軟的十三年,稱為“微軟失去的十年”。2000年,鮑爾默從比爾·蓋茨手中接過了微軟CEO的重任,此時正值微軟的黃金時代。

而在他2014年辭任時,微軟市值卻比1999年最高點少了一半,徘徊在3000億美元左右

“老銷售”鮑爾默是個守江山的人。利潤至上,卻對新鮮事物充滿懷疑。他帶領的微軟,在其他公司後面追得辛苦,一點也不酷。

2001年,蘋果推出iPod音樂播放器。五年後,2006年,微軟才推出音樂播放器Zune。

2007年,iPhone問世,開啟移動互聯網時代。鮑爾默卻認為它是“全世界最貴的手機”,“企業客戶沒有興趣購買”。

“我做過的最糟糕的工作是2001年至2004年,”鮑爾默說,“公司為糟糕的工作付出了代價。我把團隊資源放在視窗作業系統‘長角牛’(Longhorn)上,而不是手機或瀏覽器上。”

蘋果再一次跑贏了:2004年6月,賈伯斯發布“老虎”作業系統,這正是微軟“長角牛”期待達到的效果。另一邊,“長角牛”項目不得不重起爐灶,在2007年推出了Vista——這被稱為微軟歷史上最糟糕的Windows版本。

不在其位,則不謀其政。蓋茨從CEO的位置退下來後,基本沒再插手公司事務,哪怕鮑爾默時期公司出現了諸多問題。

話說回來,鮑爾默並非沒有貢獻,他留給微軟Xbox、必應搜索兩個拿得出手的產品,並制定了整合硬體軟體的策略。但也僅僅是拿得出手而已——Xbox和必應並沒有為微軟帶來新的增長,甚至常年賠錢。截至鮑爾默退休前,必應虧損了大約60億美元。

再加之叫板iPad的產品Surface市場表現平平,鮑爾默的下台,幾乎可以歸因為業績表現不佳,引起董事會不滿。

鮑爾默離職的消息,也使股票市場相當振奮:消息公布當日,微軟股價大漲7.25%。

微軟的迷失十年,並非鮑爾默一人之過。畢竟,蓋茨最初的願景,“讓每個家庭和每張辦公桌上都有一個電腦”,已經實現了。除了賺錢,微軟又該去向何方呢?

這顯然不是老銷售鮑爾默能夠解決的問題。他無法割捨賺錢的業務,也就無法全身心投入到新一輪革新中。

這也就是為什麽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貝佐斯認為,大公司的壽命大多只有30多年。

新一任CEO,產品部門出身的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果斷拋棄了鮑爾默“以Windows系統為核心賣軟體”模式,將業務重心全面轉向雲服務、手機移動業務。他也確實在帶領著微軟走出“中年危機”。

舒爾茨:當星巴克不再需要我的時候

嚴格意義上說,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並不是星巴克的創始人。1982年,當星巴克還是擁有4家店鋪的小型咖啡公司,舒爾茨進入星巴克,成為一名銷售總監。

1983年,舒爾茨去意大利出差,被這個國家的咖啡館文化打動。他認為,咖啡館應該成為鏈接人與人的第三空間。他將這一理念融入到了星巴克門市中,帶到美國,又推廣至全球。1987年起,舒爾茨開始擔任星巴克的CEO,他也被視為星巴克真正意義上的創始人。

舒爾茨擔任CEO的十餘年間,星巴克於1992年上市,複合年均增長達到49%,市值上漲約150倍。彼時,星巴克在13個國家的2600家門市至少賺來了20億美元。

2000年,公司平穩運行,舒爾茨決定離開監督公司日常的經營崗位。他從CEO的位置上退下來,擔任公司主席,不再涉足日常運營,轉而關注其全球性戰略擴張策略。

CFO奧林史密斯接任CEO一職位。馬雲說過一句玩笑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做CEO。”這句玩笑話雖不可當真,但也不無道理。

此後,星巴克一路高歌猛進,門市數達到9000多家,幾乎是之前的3倍。雖然股價暴漲、利潤額提高,但由於過分追求增長,公司運營被忽視了,核心價值也不再那麽被重視了。

2007年,星巴克開始走下坡路。

“這無法歸咎於某項決議、某個策略或是某個人。衰敗發生得安靜而平緩,就像脫線的毛衣一樣,從針腳松動的那一處開始,一點點脫線。”在自傳《一路向前》中,舒爾茨這樣評價當時的情況。星巴克一直賴以生存的基礎正在不斷瓦解。

當時外部環境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金融危機即將到來、同行業競爭者迅速地搶佔市場。

“當這一切降臨在星巴克時,我如履薄冰,親力親為。星巴克是我的生命,是我身體的一部分,我根本無法眼睜睜地看著它走向崩潰。”

2008年1月,舒爾茨再次擔任首席執行官。

耶魯大學教授傑弗裡·索尼菲爾德曾指出,再次擔任CEO並最終獲得成功的人都具備三種素質:1、他們沒有威脅在職領導者權力的意圖。2、儘管聲譽可能會受損,但他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一些尚未滿足的自我需求。3、他們深知,自己第一次所建立框架的並不是信仰,他們承認變動是不可避免的。

賈伯斯就是如此,舒爾茨也是。

“追求增長就像一種致癌物。”舒爾茨在自傳中寫道。重新掌權後,他決定放慢腳步,重塑品牌。2008年7月,舒爾茨決定在美國本土關閉600家門市,裁撤7%的員工。而在關閉的門市中,70%都是過去3年中創建的。此外,他還帶領星巴克推出了倡導健康、融入水果元素的新品類。

舒爾茨也格外注重第三空間的“體驗感”。畢竟,當人們提議“去喝杯咖啡”,言外之意是想去咖啡館裡聊聊天。作為CEO,舒爾茨說自己每周會去25家店進行體驗。經過五年調整,星巴克重回增長軌道:2013年,星巴克全球同店銷售額增加7%,中國和亞太地區的同店銷售額增長8%。

2016年4月,舒爾茨辭任CEO,繼續擔任董事會執行主席。當日,星巴克股票在盤後交易中下跌超過3%。

2018年6月,已經64歲的舒爾茨宣布主席、正式退休:“我打算和妻子、孩子,還有孫子們一起去旅行,我們有很多很多計劃。”

但他同時也說:“我不喜歡‘退休’這個詞,我對星巴克充滿熱忱與愛。”

創始人之於企業,如同河川之於地形。創始人的個人氣質,深刻影響了企業文化、管理制度以及運營策略。我們早已將華為、娃哈哈、格力、京東等公司與他們身後的任正非、宗慶後、董明珠、劉強東捆綁起來,甚至混為一談。

但一個公司實現可持續的發展,不能依靠某一種產品、某一次改變、某一個人。脫離了“家長式”創始人的公司,猶如剛成年的孩子,等待著它們的是市場的考研,以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競爭。

恐怕只有充分的人才儲備、合理的接班制度,才能讓企業在核心管理層更迭之際更有底氣。

參考資料:

[美] 霍華德·舒爾茨 / [美] 喬安·戈登:《一路向前》,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專訪李嘉誠:著眼未來>,

Microsoft's Lost Decade>, .

Why Steve Ballmer Fail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