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核電龍頭中國廣核回歸 三家央企共享核電運營蛋糕

紅刊財經 葉文輝

編輯 張桔

上周,深交所迎來了創立以來募資規模最大的首發項目——中國廣核。與此同時,繼連續三年零核準後,國家能源局今年也先後核準了福建漳州、廣東太平嶺以及山東榮成的核電新建項目,重啟意味明顯。雙重因素疊加,核電板塊投資也將迎來新周期,這將對包括設備供應商、核電運營商在內的上市公司的中長期業績及估值形成有利支撐。

運營環節確定性更高

過去幾年在新機組審核凍結的大背景下,核電板塊整體估值持續承壓。從核電指數(884046)來看,近些年該指數市淨率持續處於2倍以下,顯著低於福島核事故之前3倍以上的水準,去年底更是跌到歷史最低的1.45倍。

隨著今年核準開閘,當前市淨率已逐漸修複至1.57倍。綜合考慮“電力十三五規劃”的文件指引,以及“十三五”前三年無機組核準的現實,預計未來3-5年仍將保持每年4-8台新機組核準的節奏,推動板塊估值的進一步修複。

投資機會方面,無論是核電設備供應商,還是核電項目運營商,都將是本輪核電重啟的直接受益者。

其中,設備商是最先受益的早周期品種。目前市場上公認的有一定技術領先、成長性較強的專業設備製造企業包括:久立特材、台海核電、江蘇神通、應流股份等。考慮到這些公司大多從事細分領域的設備生產,即便訂單確立或帶來動輒一倍的業績彈性,筆者仍認為多數公司成長的確定性並不高,因為投資者很難對相應技術的壁壘及潛在市場的規模做出可靠的預測,因此設備商的投資價值反而不如後周期的核電運營商,儘管它們彈性較小,但成長確定性也更高。

三家央企“壟斷”核電運營

國內目前僅有中核、中廣核以及國電投三家擁有核電運營資質,近年來各家能源央企所作出的牌照申請嘗試均沒有下文,意味著未來核電運營的蛋糕主要還由三家央企享用。目前而言,中國核電和中廣核電力幾乎平分整個運營市場,兩家企業截至上半年末在運核電機組數量分別為22台、21台(國電投僅有1台)。若論公司質地,中廣核與中核可謂伯仲之間;但結合估值看,目前中國廣核(中廣核對應A股)發行市盈率達到14.6倍,中國核電動態市盈率17倍,相比之下港股的中廣核電力動態約10倍,性價比無疑要高不少。

作為近期即將回歸A股的中廣核電力,其是一家全球第三、中國第一的純核能發電企業。從全球來看,目前公司在管裝機規模僅次於法國的EDF和俄羅斯的Rosatom。截至上半年末,中廣核裝機容量24306兆瓦,在建核電機組6台,裝機容量7434兆瓦,分別佔全國在運、在建核電總裝機容量的52.95%、60.98%。運營商之所以稱之為“後周期”,源於從核電項目審批到並網發電,通常需要5年的時間,這對核電公司的運營會有深刻的影響。

過去幾年由於審批停滯,中廣核在2020、2021、2022、2023年分別僅有1台、1台、2台、0台機組建成並網,筆者對此進行過測算,2020、2021、2022、2023年公司裝機容量同比增速分別僅有4.12%、3.95%、7.6%、0%。即便今年開啟新一輪審批周期,公司裝機容量的成長性也要2024年後才能體現。不過,公司發電量的提升,倒是能通過提升機組平均利用小時數來實現,如過去三年從2016年的6673小時提升至2018年的7554小時。在國內能源結構改革、清潔能源佔比上行的大背景下,仍舊可以期待未來5年公司保持10%的複合利潤增速,目前估值與業績增速較為匹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