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黃芪堪稱養腎之王,和「它」搭配,滋補功效翻倍,男人要常喝!

【藥名】黃芪

【分類】補益葯

【拚音】HUANG QI

【別名】蜀脂、百本、王孫、百葯綿、綿黃耆、黃耆、箭芪、獨根

【葯部】根

【性味】微溫;甘;歸脾、肺經

【歸經】歸脾、肺經

【功用】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內服 煎湯,10~30g(大劑量120g);或入丸、散、膏。

【禁忌】表實邪盛、濕阻氣滯、腸胃積滯、陰虛陽亢、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者,均禁服。

【釋名】亦名戴糝、戴椹、百本、王孫。(「芪」原作為「耆」)。

【氣味】(根)甘、微溫、無毒。


主治:

1、小便不通。用黃芪二錢,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小兒減半。

2、酒疸黃疾(醉後感寒,身上發赤、黑、黃斑)。用黃芪二兩、木蘭一兩,共研細。每服少許。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濁。用鹽炒黃芪半兩、茯苓一兩,共研細。每服一錢。

4、萎黃焦渴(每與癰疽發作,先後伴隨)。用黃芪六兩,一半生焙,一半加鹽水在飯上蒸熟;另用甘草一兩,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黃。二葯共研細。每服二錢,一天兩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黃芪六一湯」。

5、老人便秘。用黃芪、陳皮各半兩,研細。另用大麻子一合,搗爛,加水揉出漿汁,煎至半乾,調入白蜜一匙,再煮過,把黃芪、陳皮末加入調勻服下。兩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用黃芪、黃連,等分為末,加麵糊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

7、血淋少淋。用黃芪、人蔘,等分為末。另用蘿蔔四、五片,加蜜二兩,稍稍灸過後,蘸葯末吃下,以鹽水送服。

8、吐血。用黃芪二錢半、紫背浮萍五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薑蜜水送下。

9、咳膿咳血,咽乾(這是虛熱,不可吃涼葯)。用黃芪四兩、甘草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熱水送下。

10、肺癰。用黃芪二兩研細,每取二錢煎湯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邊紅肉突出成疽)。用黃芪二兩、茹一兩,醋浸一宿,加入豬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塗瘡上。一天三次。

12、胎動不安(腹痛,下黃汁)。用黃芪、芎各一兩,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陰汗濕癢。用黃芪酒炒後研細,切熟豬心蘸著吃,有效。


處方用量:

木瓜10~15克,川芎10~15克,丹參10克,甘草6克,大棗5克。


處方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飯後溫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