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王”眼中的軍營新變化

老王原名王海江,今年51歲,是某汽車運輸旅一營一個有著32年年資的部隊職工。

32年前,老王還是“小王”。那年,他才19歲,擅長木工,就住在一營隔壁的村子裡。因為做得一手好木工,鄉裡鄉親的見到他都親切地叫一聲“小王”。

那時,運輸旅一營總需要做一些木工活兒,王海江的木工手藝就被當時一營的領導盯上了。起初,王海江就是過來幫幫忙,誰也不曾想這一幫就幫了32年,營裡兄弟們對王海江的稱呼也從“小王”變成了“老王”。

老王不是“兵”,但細數起來,一營還真沒有哪個兵在營裡待的比老王時間長。“當年那批幹部都離開了”,老王自己感慨道,“我來的那年才19歲,他們那個時候都是30歲左右。 30多年過去了,他們都60多歲了,早就退休了。”

老王剛到一營的時候在修理所住,負責營房的木結構維修和車輛維修。“原先的車都是木頭車,不結實,一碰一刮就壞了,經常需要進行緊急維修。”甚至有時候,營裡演習演練時需要給車輛偽裝,也會緊急把老王接過去幫忙。

從最初的嘎斯車到後來的解放10B、解放141、平頭柴、北方奔馳、斯太爾、豪沃,再到現在的重裝備運輸車,這些車沒有老王沒坐過的。那時候,老王上山采木頭就是乘著嘎斯汽車。他說:“那車跑到70就直哆嗦,感覺震得不行。”

如今,老王還時不時地跟車去採購東西。談起乘車的感受,老王面帶驕傲地說:“現在我們營裡的車座位更舒適了,樣式也改進了,拉的東西也更多了,在高速上跑120都很正常,一點聲音都沒有。”

從19歲到51歲,老王在營裡生活了32年,見證了營裡一點一滴的變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車輛沒有那麽多,每次訓練,每個班只能分到一輛車。人多車少,戰士們為了訓練可真是絞盡腦汁。老王就經常遇見戰士們在走廊裡訓練。據老王回憶,那時戰士們經常集中到宿舍走廊,拿臉盆當方向盤、拿脫布杆當掛擋變速杆進行模擬訓練。

現在,老王再也沒見過這樣的景象。他聽說,現在戰士們的訓練有專門的訓練設備,在屋裡也能訓練。據營裡的官兵們介紹,現在汽車部隊都配發了“模擬訓練仿真系統”,駕駛員不僅可以選擇50多種不同道路、天候進行常規訓練,而且可以真實體驗150余種車輛事故的感受,進行模擬應急處置。

最近幾年,老王最近總念叨著,營裡的官兵們比以前少了。官兵們時常外出,一走就是幾個月,回來個個都是灰頭土臉。連以前宿舍裡的“豆腐塊”現在也都被裝進了背囊裡,官兵們總是一副隨時開拔的狀態,這讓老王有些不適應。

不過,老王心裡很清楚,這支部隊比以前更能打仗了。前年營裡獲得的集體二等功通報,就是最好的證明。

說起來,對部隊裝備和軍事訓練,老王確實不是很懂,他最熟悉的還是多年朝夕相處的兵。“鍋爐破舊了得換新的,排長帶頭拆鍋爐,別看排長個不高,還挺瘦,乾活還挺有勁兒的。副營長親自領隊挖水溝,鞋陷進泥裡了,腳拔出來,鞋拔不出來……”在老王眼裡,這群汽車兵說話辦事雷厲風行,駐地的群眾遇到困難,他們總是第一個往前衝。

鐵打的“老王”,流水的兵。老王在營裡已經32年了,這些年,他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官兵。在老王看來,每一年,官兵之中都有新面孔,每一年營裡的裝備、官兵們的訓練方式都有新變化,但是這麽多年來,官兵們衝鋒陷陣、犧牲奉獻的精神從來都沒變過。

來源:央廣軍事

記者:徐凱悅 王銳濤 胡铖铖 蘇楓

攝影:張雷 趙佳慶

責編:李建峰

編審:朱西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