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腫瘤專家談「瘧原蟲治癌」:是否有效還需嚴格論證

圖說:健康研究院研究院陳小平 來源/網路

新民網近日,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陳小平研究員在一場公開演講裡介紹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利用瘧原蟲成功治療晚期癌症患者。這一「重磅新聞」讓他「引火上身」。昨天(2月12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腫瘤專家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瘧原蟲尚不可能成為常規治療癌症的方法,該研究團隊公布的兩例成功病例還不能稱之為「治癒」;且經過了部分媒體的渲染後,研究初衷已被誤讀。

瘧疾是如何跟癌症扯上關係的?

據報導,陳小平在演講中指出,他偶然發現世界範圍內瘧疾發病率和癌症死亡率的地理分布圖,似乎存在負相關的關係。為了驗證這個「突發奇想」,他和團隊在小鼠模型中研究發現,引發瘧疾的瘧原蟲能夠顯著抑製腫瘤生長,其機制可能是通過激活小鼠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症。幾年來,團隊開始了利用瘧原蟲治療晚期癌症的臨床試驗。

腫瘤醫院胃外科主任助理、主任醫師黃華表示,到底瘧疾發病率和癌症死亡率有沒有相關性,需要通過長時間、大樣本的隊列研究,經過嚴密的統計學分析審慎地形成結論。因為是否會生癌症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人種、人口年齡結構、地理環境因素,經濟收入、飲食生活習慣、生物因素,理化因素等有關。癌症的死亡率更與醫療技術、就診階段等多種因素有關。

瘧原蟲可以治癒癌症嗎?

陳小平表示,已有30多個病人接受瘧原蟲治療,並且「已經看到效果」:十個最早的患者當中,五個有效,兩個「可能治癒」。

陳小平本身是口頭演講,不是嚴格的學術討論,其語言表述上存在瑕疵和不規範。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張劍指出,撇開語言是否科學、規範不說,鑒於臨床數據尚未公開發表,參加臨床試驗的受試者是否還受到其他治療手段的干擾,目前也無法統計。「比如其中一例患者用瘧原蟲治療之後,腫瘤形狀變化,因此用手術切除,這個案例評價為完全緩解並不合理,其作為瘧原蟲臨床試驗的最佳療效應當在手術乾預之前判定,術後再收集療效資訊就沒有意義了。」張劍認為,尚沒有充分的證據和足夠數量的案例證實該方法有效,即便特殊有效案例真實存在也不足以說明問題。

「『治癒』這兩個字是不能隨便用的,老百姓認為的治癒,和臨床治癒本來也不一樣。」黃華介紹,臨床上一般只有癥狀完全緩解、並持續五年的病例,才能成為臨床治癒,而且也不同於我們常說的「五年生存率」。兩位患者距離臨床治癒還很遙遠。

什麼病人可以選擇瘧原蟲治療?

「多線治療失敗,患者無葯可用,我們會推薦其參加新葯臨床試驗。」張劍指出,所有臨床試驗也都必須科學、合法、合乎倫理,儘可能不傷害患者利益。「腫瘤治療的方法包括傳統的手術、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隨著國家政策的開放和新葯研究的井噴,對常規治療失敗的患者,能參與臨床新葯試驗的機會也比以前多了。」

黃華還談到,目前最有效的針對實體腫瘤的治療方法仍然是以手術為主的綜合療法。但現在已經有了更加可靠、安全和有效的抗癌藥物,尤其是一些藥物已證明對部分癌症療效顯著。 「靶向藥物及免疫療法的發展越來越快,現在一些非醫學媒體、自媒體對其過度解讀甚至誤讀,對患者產生了一定的誤導和干擾。臨床上常常遇到一些患者,明明符合手術指征,甚至部分早期腫瘤患者完全能通過手術達到根治效果,卻不願意接受手術,一上來就要求使用免疫療法或者吃新葯。」

陳小平團隊的研究有沒有價值?

兩位專家都表示,答案是肯定的。黃華認為,研究的出發點是值得鼓勵的。任何一種創新都要有點「異想天開」的精神,任何研究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內取得突破性成果是不符合科學研究規律。對於這種新嘗試,應該冷靜思考理性對待,既不能盲目吹捧,也不宜一竿子打死。瘧原蟲抗癌的小鼠模型研究確有可能真實有效。但實驗室有效的方法用在人身上是否有效還要經過嚴格論證,畢竟人和鼠之間有很大差別。

張劍認為,陳小平團隊實驗的初衷或許已被扭曲。儘管從公開資訊看,其研究存在漏洞,但於生物學研究本身而言,團隊依舊可以繼續就瘧原蟲抗癌的可能機制進行持續研究,找出他們背後可能的機理,最終目的是開發出有效、安全的新葯或新措施造福患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