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慈母多敗兒?為母好頭疼

影響孩子日後自控能力的因素到底是什麽?許多父母頭疼,既希望給孩子愛和自由,又擔心慈母多敗兒,從小缺乏規矩。要不聽聽專業人士的說法吧。

該怎麽管教孩子是一個時代難題。

“養孩子的雷真多。”兒子剛滿1歲,33歲的媽媽余韻已經開始頭大。

“比如上次看孕婦泰國墜崖的新聞,說男人把有身孕的老婆推下懸崖,老婆報警,婆婆還打電話埋怨為什麽要讓警方抓她兒子。還有上海的冰櫃藏屍新聞,丈夫殺了妻子,婆婆為兒子辯解,說他還是個孩子。我看的時候,感覺身為母親,責任好大。周圍人說這是慈母多敗兒,養孩子要從小立好規矩。可是我比較傾向給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可是,現在孩子越來越有主見,我則越帶越頭疼,越帶越分裂。這自由和限制之間的界限到底在哪裡?”

新聞折射出的家庭因素,成為不少父母們反思的素材。

“有些父母以為,要給孩子愛和自由,就不敢限制孩子的行為,怕阻礙孩子成為更有個性、有創造力的人;有些爸媽則重視規矩,認為這樣孩子才能成為有自控能力、有邊界的人。其實,限制和自由不是這麽簡單對立的。”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李莎表示。

“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特點,了解孩子的需要,適應孩子的需要,為孩子提供促進性的環境。”李莎解釋道,1歲內的孩子需要媽媽的愛,比如喜歡奶睡、抱睡、陪睡,這都是很正常的需要,作為媽媽能看見孩子的需要,給予及時的滿足,孩子就能在媽媽的臉上看到自己的存在,形成了自己是不是好的,是不是被大人愛著的意象,同時孩子也在這個互動中,慢慢了解行為是有後果的,自己和別人是有區別的。如果媽媽在這個時候給孩子定規矩,不許任性吃奶、不許黏著大人,那麽對孩子來說就不是愛,而是傷害。到了1歲以後,孩子開始去探索世界,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經常會感到害怕,想回去找爸爸媽媽,父母要做的是看見孩子的需要,該托舉托舉,該輕推輕推。“孩子需要探索,就給孩子探索的自由,不要根據自己的需要隨便打斷。孩子也需要一些規矩和限制,比如用力打媽媽,媽媽很疼,那要不要反饋給孩子?爐子上的火在燒,你想給孩子自由,也不可能讓孩子去碰火吧。”

如何養育出一個擁有自控能力的孩子,不僅是父母關心的,也是心理和教育學界關注的社會認知心理學家Kopp認為,自我控制能力,是人的自我意識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體現出來的功能,這是一種內在能力,外在的表現是可以調控自己的行為來適應個人價值和社會期望。“只有我們從最初的嬰兒期就開始尊重孩子,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滿足和看見,孩子才能形成更清晰更有邊界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是誰,想要什麽,遇到什麽困難,尋找哪些方法既滿足自己的需要又能適應現實的要求。”心理谘詢師劉夏說。

研究者們對不同的媽媽類型進行了研究。2008年的一篇發表在《Social Development》的研究發現母親對孩子自控能力的預期會影響她們如何回應孩子。研究者伊麗莎白和艾娃發現,如果媽媽對孩子的自控能力有很高期望,或者很擔心孩子的自控能力,認為自己可以掌控和決定孩子的自控力,往往在孩子無助的時候會很失望,表現出憤怒的情緒,反而不利於孩子發展自控能力。而對孩子的無助持友善溫和的態度,則有利於孩子發展自控能力。這項研究也同樣適用於父親。

那麽對孩子持過度保護或者放任忽視的媽媽們,又會如何影響孩子的自控力發展呢?有研究者發現,過度保護的父母與放任、忽視的父母,對於孩子自控能力的形成同樣起到不利的作用。雖然具體表現不一樣,但是孩子的自控能力都比較弱,在行為和情緒上容易出現失控問題。

只有那些在生命早期得到了很好的照料、遇到的照料者情緒比較平穩,不斷嘗試和了解孩子的需要,並且予以滿足,同時還願意給孩子自由探索的機會以及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的孩子在日後的發展中,才更容易呈現出的自控能力,去控制衝動、協調內心需要與外界現實之間的差異。

慈母未必敗兒,育兒不是要拿著戒尺和規矩去丈量孩子,也不是頂著愛和自由的旗幟去彌補自己兒時的匱乏,相反,母親要以“人性”的方式去養育孩子、回應孩子,讓孩子既能活出自己,又能尊重他人和現實。如何讓母親穩穩立在“人性”上,才是母親、家庭以及整個社會需要努力的方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