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按摩行業發展簡史

復活賽中醫按摩培訓 傳承千年中醫教育文化

按摩是一種古老的治療疾病的方法,早在遠古時代,人類為了生存,與自然界作頑強的抗爭,在那樣的環境下,扭挫傷是經常發生的事,為及時解除這類外傷所造成的痛苦,人類本能地運用撫摩來消痛,而且相互撫摸止痛,正是這些簡單的活動,逐步孕育了按摩療法的最早起源。從人類的活化石——尚處於原始狀態下生活的部落氏族的人們遇到外傷或腹部脹痛亦採用按揉撫摩的方式來治療的場景,更有力地佐證了按摩療法形成的早期實況。殷商時代的甲骨卜辭裡記載了從事按摩療法的醫人"拊"及其輔助人員"臭"。遠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扁鵲就用按摩、針灸等法成功地搶救了郛太子。

約成書於秦漢時期的我國最早的古典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共36卷162篇,其中《素問》9篇、《靈樞》5篇論及按摩。如《素問·血氣形志篇》雲:「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葯」。《素問·異法方宜論》提出了「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內經》還介紹了兩種按摩的計具,即九針中的「圓針」和「緹針」。

漢末三國時期,按摩與導引、吐納、針灸諸法相提並論,形成了按摩與導引、外用藥物配合應用的方法,出現了膏摩。名醫華倫曰:「傷寒始得,一日在皮膚,當膏摩火灸即愈」。他還創造了最早的按摩導引術——五禽戲。

魏晉時代,按摩在臨床治療中繼續發展。一是按摩更為廣泛,二是按摩手法也較豐富多樣。就膏摩而言,葛洪在《肘備份急方·卷八)就載有「治百病備急丸散膏諸要方」。其中膏摩藥方就有8首。葛洪在《肘備份急方》中收載了按摩、爪掐、抓腹、拍打、抄舉、擲背,拈脊皮等具體手法,並詳盡介紹了這些手法的臨床運用。如《肘備份急方·救卒中惡死方》:「救卒中惡死……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肘備份急方·治卒腹痛方》 說:「令臥,枕高一尺許,柱膝,使腹及蹙,氣入胸,令人抓其臍上三寸,便愈」。

隋唐時期,按摩已發展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太醫署」,設有按摩博士的職務,並設有按摩科,其按摩博士在按摩師和按摩工的輔助下教授按摩生「導引之法以除疾,損傷折跌者正之」。按摩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學術發展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按摩成為骨傷病的普遍治療方法,不僅適應於軟組織損傷,而且對骨折、脫位也應用按摩手法整復。二是按摩療法滲透到內、外、兒諸科。《唐六典》中載有按摩可除八疾「風、寒、暑、濕、飢、飽、勞、逸」,並說:「凡人肢節臟腑積而疾生,宜導而宣之,使內疾不留,外邪不入」。三是按摩被廣泛地應用於防病養生。如《諸病源候論》全書50卷中幾乎每卷都附有按摩導引法。四是膏摩盛行。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囪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風」。

宋金元時期,按摩療法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治療範圍越來越大,如按摩在婦科催產的應用,宋代龐安時「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有民間孕婦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按摩,孕者腸胃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這說明當時按摩對處理難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這時期,人們對按摩手法的研究也日趨深入細緻。如北宋時期,以政府名義編輯的《聖濟總錄》中就有專章介紹按摩與導引的有關內容。其書卷四中說:「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葯…世之論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導引而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導引,益見其不思也。大抵按摩法,每以開達抑遏為義。開達則壅蔽者以之發散;抑遏則剽悍者有所歸宿。」 由此可見,人們對按摩作用的認識已較前有了進一步提高。另外,宋代的導引術還結合了武功鍛鍊形成多種強身治病的練功法。導引按摩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也是這一時期提出來的。

明代,太醫院將按摩列為醫政十三科之一。按摩在當時的發展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按摩」始有「推拿」之稱。二是形成了小兒推拿的獨特體系。小兒推拿不是按摩診治方法在小兒疾病中的簡單應用,而是在理論、手法、穴位上都有不同於按摩在其它臨床科中應用的特色。如小兒推拿的穴位有點,也有線和面;在手法應用上,較多地使用推法和拿法,並有複式操作法等;在臨床治療中,配合藥物,既用藥物作介質行操作手法,又用藥物內服。此外明代的民間按摩醫生比較活躍,《香案犢》中記載:「有疾者,手摸之輒愈,人呼之為摸先生。」當時的按摩專著有《小兒按摩經》、《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小兒推拿秘訣》等。

清代,太醫院未設按摩科。但按摩無論在臨床實踐中,還是在理論總結上仍得到了一定發展。首先是兒科雜病臨床應用的發展,熊應雄編撰的《小兒推拿廣意》,對前人的按摩論述與經驗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總結。張振鈞的《釐正按摩要術》介紹了「胸腹按診法」為其他醫書所少見。此外,還有不少小兒推拿專著,如駱人中之龍的《幼科推拿秘書》、錢懷鬱的《小兒推拿直錄》、夏雲集的《保赤推拿法》。其次,以骨傷科疾病為對象的正骨按摩已形成其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對正骨按摩手法總結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並提出了手法操作要領。第三是作為中醫外治法之一的按摩,與其他外治法和藥物療法,在臨床應用中相互補充,相互結合。吳尚先所著《理淪駢文》中將按摩、針灸、刮痧等數十種療法列為外治方法。

民國時期,由於當時對中醫排斥,要消滅中醫,尤其是既是腦力勞動又是體力勞動的按摩醫術遭到更為嚴重摧殘。但按摩在民間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主要是發展為、摩按禪指一的浙江,摩按骨正的方北,摩按科兒的東魯如,派流術學摩按的色特具各滾法按摩、四指推按摩、山東的武功按摩、川蓉的經穴按摩等。當時的按摩著作主要是繼承先賢經驗,較有影響的有塗蔚生的《推拿訣微》、陳景岐編的《小兒百科推拿法》、彭慎篡輯的《竅穴圖說推拿指南》等。

建國後,按摩學科有了顯著發展。1956年上海成立了中國第一所按摩專科學校——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推拿學校,1958年在上海成立了國內第一個中醫按摩門診部,通過設科辦校,培養了一大批推拿專業的後繼人才,繼承和整理了按摩的學術經驗,1982年上海中醫學院針灸推拿系招收大學生,培養按摩高級中醫師,按摩教學走向正規化。按摩學術氣氛日益高漲。1979年7月在上海中醫學院舉行了「全國第一次推拿學術交流會」。至今已召開了五屆。1987年在上海成立了全國性的按摩學術團體——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推拿學會,1984年創辦了《按摩與導引》雜誌。此外,廣大的按摩醫師和現代醫學的科研工作者合作,對按摩手法、按摩的生理作用、治療作用原理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成就,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①按摩手法動力學研究;②按摩鎮痛研究;③按摩對內臟功能的影響;④按摩對周圍循環的影響。

70年代以後,中國按摩與國外進行了廣泛的交流。中國按摩學者出國講學、醫療,贏得了國外的好評;同時,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按摩專業人員也來中國學習中醫按摩,且人數日益增多。

近代有影響的按摩專著有:上海中醫學院俞大方主編的《按摩學》,北京曹錫珍的《中醫按摩療法》,上海金義成編的《小兒推拿》、《中國推拿》,駱競洪編的《實用中醫推拿學》和《中華推拿醫學志——手法源流》,曹仁發主編的《中醫推拿學》,北京按摩醫院編寫的《中國按摩全書》,李業甫主編的《推拿學》系列叢書,騰為民和成為品主編的《按摩學》系列教材,江蘇邵銘熙主編的《實用推拿學》等。

由於按摩具有獨特的醫療作用,已引起了國際醫學界的廣泛重視,許多國家都已對此開展了研究工作,古老的按摩療法,正為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內容摘自:peixun.fuhuosai.cn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