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歷代中醫外治法大全:這71種方法您總結過嗎?

中醫外治療法經過歷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創新與發展,其內容豐富,種類繁多。除針灸、推拿、按摩、挑割、刮痧、捏脊、指壓、拔罐、竹筒、牽引、結紮、埋藏、放血、咂吸、冰敷、水療以及針刀,微創等非藥物外治療法外,其藥物外治療法尚有90餘種。現從《備急千金要方》、《本草綱目》以及《理瀹駢文》的改編本——《中醫外治法類編》三部有代表性的著作中,將有關藥物外治療法作一分類歸納,並舉例加以介紹,以期在繼承基礎上加以發揚。

1.貼(帖)法

是指用黏稠狀膏藥,或將藥物調製成餅狀,貼於患處。如治風寒頭痛及夾腦風,以川芎、南星、蔥白適量,搗貼太陽穴,小兒貼囟門。治小兒陰腫,搗蕪菁薄上。(按:黑膏藥,古稱「薄貼」。)

2.塗法

是用較稀薄的藥物於患處薄薄地塗上一層。如治中風口眼歪斜,用白附子、蠍尾,僵蠶共為末,酒調塗患處。

3.敷(傅)法

是指用較濃厚的藥物敷於患處或腧穴。如治胃熱痛,用大黃、玄明粉、香附、鬱金,滑石,甘草、黃芩,研末,薑汁調敷中脘穴。

4.圍(圈、箍)法

與敷法相同,但要求藥物敷在四周,中間留孔,是外科瘡瘍常用的一種外治療法。如鐵箍散治癰毒疔瘡,箍瘤膏治腫瘤。

5.封法

與敷法類似,上藥後不但要紮緊,而且必須經過一定時間才能揭開。如治疔瘡用拔疔丹。

6.覆法

指用較濃藥物,扣蓋患處。如治陽黃,用新鮮百部根搗爛覆臍上,以糯米飯一升、水、酒各半,合揉軟,蓋葯上,包紮,一兩日口內作酒氣,水從小便出,腫自消。也有用核桃殼、蚌殼裝葯覆蓋患處及剖雞或蟾蜍破腹覆胸的。

7.發泡法

又稱「冷灸」,是用對皮膚具有刺激性的藥物,敷貼於皮膚,使之發生水泡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如治黃疸,南星搗置杯內,扣臍上,起泡挑去泄水。

8.攤法

一般是用藥末同黃蠟融化攤於患處,如治中風逆冷、驚悸,用南星、川芎各半,共為末,同黃蠟融化攤手足心。(按:類似現在的蠟療)。

9.熨法

是採用藥物粗末和適當材料,經過加熱處理後,熱熨於患部的一種治療方法。如治便秘,用枳實,麩皮,鹽炒熨臍腹。(按:藉助現代化學發熱劑或電熱作熱熨,更為方便。)

10.燒(焠)法

將火焰或餘燼直接點灼患處。這種方法要嚴格掌握火力、時間、以防燒傷。也有間接燃燒的。如硫黃紙卷焠疣,治氣閉耳聾。用蒼朮削下尖上平式,插耳內艾燒之,耳有熱氣為度。

11.爆燈火

與燒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在受爆的皮膚表面發生爆炸,可以聽到聲響。如民間常用燈草蘸油點燃,爆角孫穴治痄腮。(按:西安市針灸醫院等部門根據此法共同研製了一種燎灸葯火柴,灸灼經穴或痛點,治療腰腿痛、頭痛、痛經等症。)

12.照法

用藥末捲入紙卷

內,用火點燃,在患處反覆灼照的一種療法。如治產後氣血虛,神不定而胡言亂語,用四根燈草,加硃砂點燈焰,照之。楊梅瘡,水銀同鉛結砂,入乳沒、黃丹作神燈照之。

13.烙法

用燒熱的鐵器燙熨。如治舌腫起如豬胞,燒鐵釘烙其上,使熟,即自消。《金匱要略》治小兒疳蟲蝕齒,用雄黃、葶藶二味末之,取臘月豬脂溶,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枚,點葯烙之。這亦名烙法。

14.烘法

是指用火取暖或用火烤乾。如足瘡,足底木硬,牛皮膠同薑汁、南星末調塗,烘之。(按:現代治胃寒痛的「藥物懷爐」亦屬此法。)

15.熏法

有煎湯熏和燒煙熏兩種,是藉助藥物的熱氣治療局部或全身疾病的方法。如治傷寒無汗,用紫蘇煎濃湯,熏頭面及腿彎。《金匱要略》:蝕於肛者,雄黃熏之。雄黃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

16.蒸法

是將藥物蒸騰以後,放入容器內,或散發於病室中,由鼻孔或肌膚吸入而治病的方法。如治外感陽虛不能作汗,用黃芪、防風,蒸全身。

17.糝法

是指將葯末撒於膏藥上,然後貼於患處,與「摻」同,但吳尚先似專用於膏藥。(按:糝,據《辭海》釋,①以米和羹;②飯粒。引申為散粒。其義與此法不貼切。)

18.摻法

系將葯末撒於患處或瘡瘍表面。如治孔竅出血,用穿山甲末摻患處。又如瘡口日久不收,內有多骨,用陀僧末日摻患處,能推骨出。

19.撲法

又名粉身法。是用紗布或稀絹包裹葯末輕輕撲撒患處。如《傷寒論?太陽篇》大青龍湯方下:汗出多者,溫粉撲之。腋下狐臭,礬石絹袋盛之,常粉腋下。

20.抹、搽、拭、揩法

都是將藥水輕輕塗搽患處,只是在手法上有細微的差別。其中拭、揩兩法,對患部兼有清潔的作用。如霍亂寒性轉筋,熱醋煮青布抹胸腹。痄腮,靛花磨鹿角搽患處。

21.掃法

用羽毛或柔軟的織物,蘸葯汁輕輕地一過性地塗搽患處。如天行發斑,升麻水掃患處。

22.拓(溻)、搭法

是《理瀹駢文》中的外治方法,根據其內容和方法,似屬溻漬法,相當於現代的濕敷法。如治陽毒大熱,用井水或綠豆湯新青布浸拓胸口。霍亂轉筋,綿蘸醋溻之。衄血危急,用井水或醋浸濕紙搭囟門。

23.摩法

用手掌或手指掌面緊貼體表皮膚做輕緩柔和而有節律的盤旋狀撫摩。如治蓄血少腹滿急,蘇葉煎湯,布浸湯鋪腹上,以手盤旋摩患處。亦有用藥膏或藥粉置穴位或患處摩之,以促進藥物從皮膚滲透吸收。

24.擦法

兩物相摩曰擦。此法動作來回較有力度。如治咳嗽、哮喘,用白鳳仙花根、葉熬濃汁,擦背上,令極熱,再用白芥子,白芷、輕粉,蜜調作餅,貼背心第三骨節,雖熱痛勿揭,數餅可除根。(按:擦牙開噤,亦屬此法。)

25.搓、揉法

手相摩曰搓;以掌根或指腹按而做小幅度摩動曰揉。二法在應用上稍有差異。如治小兒厥冷,用煨薑搗汁,和麻油塗手足心,揉搓手足心。老人傷冷及停滯不化,用生薑或紫蘇煎湯揉脘腹。

26.按(安)法

是用藥末安放患處加以按壓,常用以止血。《備急千金要方》治舌強不得語,以礬石、桂心二味等分末之,安舌下,立瘥。

27.捋法

也是一種撫摩動作。如治霍亂轉筋,水蓼煎飲,並捋腳。

28.吹法

是藉助管狀物將葯末送入口腔、咽喉、耳鼻等孔竅的方法。如治重傷風,鵝不食草研末吹鼻,涕淚出即清爽。小兒口疳,甘蔗皮灰吹患處。

29.嚏法

是用羽毛、紙撚或葯末刺激鼻黏膜而使之噴嚏,以做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如治受暑頭痛,以皂角末取嚏。

30.嗅(聞)法

是用鼻孔嗅聞藥物或食物的氣味來治病的方法。如治胃口不開,以蔥、椒、醬等烹鯽魚令病人嗅。產後出血過多而暈,用炭盆潑醋聞,或秤錘燒紅置醋盆中聞。

31.吸法

是用鼻孔吸入藥物的蒸氣或葯煙的方法。如治血虛頭痛,用當歸、川芎、連翹,熟地、煎湯置壺中吸其氣。治咳嗽不論新久,晝夜不停,用款冬花、佛耳草、熟地,燒吸。(按:現代有霧化吸入法及各種葯煙。)

32.搐法

用鼻孔將葯末吸入的方法。如治鼻淵,用蒼耳子散鼻。(按:也有用藥末搐鼻治療牙痛的。)

洗、濯法

用藥煎水洗滌患處。如乳汁不通,用麥芽,水,煎洗乳房。木梳梳乳千遍。小兒胎垢,身如蛇皮鱗甲,用蛇蛻,水,煎洗患處。口糜,白礬化湯濯足。

33.沐法

洗頭髮。如桐葉同麻子煮米泔,沐發則長;蓮子蒸取汁,沐發則黑;桑白皮同柏葉,沐發不落。

34.浴法

用藥煎水洗澡。如麻疹,用西河柳,水煎浴。(按:如單純洗下陰部叫「坐浴」。目前葯浴已在全國普遍開展。)

浸、漬法浸泡使藥物從肌膚滲透。浸漬二法,基本相同,但漬法要求比浸法的時間更長一些。如風寒汗不出,熱水浸足,圍背安睡。「小便不通,黃酒浸足。水腫從足起至腹,赤豆,加水,煮爛取汁,溫漬足膝。」

35.澤法

以少許藥液經常澤潤。如治頭髮脫落,以白芷、附子、防風、辛夷、川芎、當歸、大黃等常澤發,可生髮。

36.澆(淋)法

用藥水由上往下淋。如治燙火傷,冷燒酒澆患處,雞蛋清調墨塗,免起皰。轉筋,柏葉搗裹,並煎汁淋。

37.噴(噀)法

將藥水或藥粉散著射出。如麻疹不透,用芫荽,水酒各半,煎噴身上。吐衄、九竅出血,涼水噀面。(按:現代的噴霧法主要用於口咽部。)

38.瀝、滴法

是用藥水一滴一滴地落於局部病灶上。二法基本相同,「瀝」比「滴」持續時間要長一些。如治小兒鵝口,以鵝屎汁瀝兒口中。蜈蚣、蠍傷,白礬一塊,燈上燒化,滴患處即解。其他如用藥水滴眼、滴鼻等。

39.點、注、柱法

一般是用藥末集中使用於局部,治局部或全身疾病。如治心痛,用雄黃、火硝等分為末,麝香少許,水調點睛明穴,男左女右,扶行數步即愈。治目中息肉,以貝齒、珍珠等分,研粉,以注翳肉上。治懸壅咽熱,暴腫脹,以鹽末,箸頭張口柱之。

40.灌法

指注入液體藥物。如諸蟲入耳,以醋、香油或韭汁、蔥葉、薑汁等隨灌。治小兒霍亂,牛涎灌口中一合。此外,還有用藥液或膽汁灌腸等。

含、漱法是用藥末綿裹含口內或用藥液漱口。含,不吐出,也不吞下;漱,含水蕩滌口腔後吐出。如治口臭,細辛、豆蔻含之,甚良。治口熱生瘡,升麻、黃連末之,綿裹含。齒衄,地骨皮、杞子、麥冬,煎湯漱。(按:含,包括舌下含葯。)

41.咬、怎法

以上下牙對位,壓碎或夾住葯末,多適用於齒科疾病。如取桃仁少許,安蟲齒上咬之。以雞屎白燒灰,綿裹置痛齒上,咬怎之。齒長,生地黃怎之。

42.嚼法

用牙齒磨碎食物或藥物。如食醋齒,胡桃肉嚼之即解。瘰癧,皂莢子、連翹、玄參煮過,嚼之。

43.舔法

用舌頭接觸藥物。如治痰喘咳嗽,以皂莢三挺,分夾杏仁、巴豆、半夏,以薑汁、香油、蜜分炙為末,舔之。

44.納(內)法

將藥物放進一定的部位。如寒瀉,車前子、肉桂末各等量納臍。癰疽漏管,三仙丹加硃砂、硼砂,紙撚納入管。濕熱下注生蟲陰癢,明礬納入陰中。還有納眼眥、納鼻、納穀道等。

45.填法

將藥物塞滿空凹的部位。如治冷痢,肉桂末填臍。二便關格,白礬填臍中,滴冷水。

46.塞法

將藥物堵塞或安插於一定部位。如治喘,用巴豆霜、薑汁為丸,橘皮裹塞鼻。耳聾,棉裹鐵屑塞耳,口含磁石。還有塞肛門、塞陰道等。

47.插法

將細長的藥物或葯撚放入。如治二便不通,草烏頭、蔥蘸插入肛門,名霹靂箭。耳鳴耳聾,甘遂插耳,口含甘草。漏孔,漂東丹,枯礬,赤石脂,冰片,共為末,搓紙撚插入患處。如枯痔釘插入痔核內亦屬插法。

48.導法

將藥物塞入肛內作通便用,亦可治療其他疾病。如治大便不通,豬膽汁和蜜導肛內。用乾薑、鹽、杏仁搗丸導之,治腹脹滿不通。

49.枕法

將藥物研粗末裝入布袋中,作枕頭用。如治目痛不得睡,蒸大豆袋盛枕之。大寒犯腦,蒸吳萸枕頭下。

50.鋪法

將藥物平鋪於床上,令患者臥。如治癱瘓,酒炒蠶沙鋪床上臥,間日一作。(按:此法民間叫「葯榻」法;如將藥物裝入被套中作被蓋叫「葯被法」。)

51.臥(眠)法

將藥物蒸熱,令患者臥眠。如治轉筋,荊芥蒸熱臥之,取汗。腰痛(寒濕痛),蒴藋炒熱眠之。(按:此法與鋪法類似,但使用方法和要求不同。)

52.坐法

將藥物研末,炒熱,布包,令患者坐於其上,以治其前後二陰疾病,如治五痔,十年不瘥,炙鯉魚腸令香,坐上,蟲出,經用有效。小兒肺熱脫肛。鋪活螺螄令兒坐上面。(按:如將藥物製成丸劑或錠劑塞入陰道,治療婦女白帶、陰癢叫「坐葯」。)

53.罨、掩法

指用藥物覆蓋、遮蔽患處,類似現代的冷罨、熱罨。如破傷風,蔥、蜜、甘草、甘遂搗爛和面為餅,揭起瘡痂,罨之汗愈。治毒病後,目赤痛有翳,以青布掩目上,以冷水漬青布,數易之。

54.托法

用手掌向上承著東西曰托。如治疝氣偏墜,用肥薑切片鋪板上,堆艾一尖燒之,將燒完時乘熱帶火連薑艾搗爛,攤菜葉上,向陰囊下托之。初時其冷如冰,少傾滾熱,寒濕從汗出即愈。

55.壅法

將藥物堆積在一定部位上。如治熱暍,仰臥暍入,以熱土壅臍上,令人尿之,臍中溫即愈。(按:近人以紙圈圍臍,填白礬、食鹽末於內,滴冷水葯上,治療產後癃閉及攝護腺肥大引起的小便不通。這是壅法的改良。)

56.夾、握法

用藥物夾腋窩或兩腿間或握於掌心。如治風寒汗不出,用蒼朮、羌活、明礬,薑汁為丸,握手心取汗。或夾兩腿間,側臥暖蓋取汗,不汗,熱湯催之。治狐臭,馬齒菜一束搗碎,以蜜和作團,以絹袋盛之,夾葯腋下。

57.套法

是用藥物治療手指疾患的方法。如蛇頭疔,用雞蛋或豬膽套之。

佩(掛)法將葯末裝入囊中,掛入胸前。一般用於預防疾病。如用羌活、大黃、柴胡、蒼朮、細辛、吳萸,共研細末,絳囊盛之,佩於胸前,可辟瘟疫。小兒疳疾,羊脬吹起,陰乾,入汾酒,掛兒胸口,氣消後即去之。

58.戴法

將葯末裝入囊中,放入帽內,戴頭上。如治心神不安,用絳囊盛靈砂戴於頂上。(按:現代有用藥物錶帶、手鐲及藥物口罩亦曰戴。)

59.著法

將葯末裝入某一疾患的相應部位的衣服內衣上曰著。如治善忘,七夕以蛛絲著(放)衣領中,或以遠志著巾角中。(按:現代的藥物背心、護肩、蔽膝等均屬著法。將藥物與服飾相結合作保健用品已成時尚。)

60.包裹法

是用紗布、布帛一類物品將葯餅或藥物包裹患處。如治小兒痰喘,生礬、米粉以醋和餅,包足心一宿,痰自下。吐衄,蒜泥裹足,引熱下行。轉筋,羊毛醋煮裹腳。

61.勒法

用布帶一類的東西捆緊。如回乳,繳腳布勒乳一夜,即回。

62.兜肚法

將葯末裝入布縫製成兜肚形狀的用品內置於脘腹部。如用白檀香、羚羊角,沉香、零陵香、白芷、馬兜鈴、木鱉仁、甘松、升麻、血竭、紫丁皮,加麝香和艾絨作兜肚,兜患者肚上,治遺精、白濁及婦女經脈不調,赤白帶下。

63.扎法

用布帶或絲線纏束腰部、手指及癭瘤上。如孕婦腎虛腰疼,酒炒黑豆布包,作腰帶扎腰上。鼻衄,以紅線扎右手中指中節上。癭瘤,芫花,壁錢煮線,系患處。

64.梳法

用梳子蘸葯梳頭。如蓖麻子浸油梳頭,長髮令黑;大麻子及葉,並沐日梳,長髮;榧子同胡桃、側柏葉浸水,梳發不落。(按:現代有將藥液裝入梳體的貯液腔內,梳頭時經過空心的梳齒均勻地塗在頭皮上,經頭皮吸收後起保健和治療作用。)

65.染法

用藥汁將鬚髮染黑。如治白髮,用黑豆煮醋染。醋石榴,染鬚髮。

66.抽法

此法有抽吸通氣的作用。如治腎虛耳聾,用巴豆仁、川椒、菖蒲等分研末,加全蠍、松香、黃蠟為條,放耳內抽之。(按:現代抽膿、抽胸水、腹水等均屬抽法。)

67.踏法

指用腳踩在器械或葯袋上。如破傷筋攣,竹筒穿繩掛腰,坐時以腳踏滾之,一月效。腳氣上逆,川椒盛囊踏足下。

68.蹬法

指腳向下用力踩。如治虛中風,口噤不能下藥,足蹬熱水葫蘆取汗。

69.拍法

用手蘸藥水拍擊患處。如天行煩亂熱極並傷寒水結胸,飲停心下不散,用芫花浸水拍胸前,熱除為度。

70.鞭法

用物抽打。如治小兒語遲,伯勞踏枝鞭之。不啼,冷水灌少許,外以蔥鞭之。(按:現代的葯棒療法與以上作用類似。)

71.刷法

刷如治髮癬,斑蝥,白酒,以毛刷蘸酒,刷頭癬處。固齒用青鹽、補骨脂、花椒、白芷、細辛、薄荷、防風、墨旱蓮等生曬研細末刷牙。(按:現代已製成各種中藥牙膏刷牙,防治齒病、感冒以及烏髮等。)

以上諸法,有些比較原始古老,但可給人以啟迪;有些雖然方法基本相同,但在手法和使用上稍有差別,如抹、拭、揩法及浸、漬法等;大部分療法,現在仍可根據條件,因人因時因地製宜繼續運用,有一部分已經過改革、延伸,更適合現代醫療發展的需要,如中藥穴位注射、中藥離子導入、超聲霧化、紅外線、雷射照射以及磁療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