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住房制度改革參與者徐景安:住宅商品化 圓了居民“安居”夢

人物名片

徐景安

1941年生於上海,1964年畢業於複旦大學新聞系,曾在中央馬列主義研究院、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家計委、國家體改委工作。

1985年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長,1987年調任深圳市體改委主任,是深圳證券交易所第一任副理事長。

現為中國幸福研究院院長,深圳市景安精神關愛基金會執行理事長,深圳市市民情感護理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深圳大學兼職教授。

1979年參與起草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一部總體規劃。

1980年提出發展消費品生產的建議,使我國較早地調整了輕重工業不合理的生產結構。

1984年主持起草了“關於價格改革的兩種思路”,提出的“放調結合、以放為主”的價格改革方針被采納實施。

1985年提出的住房改革建議被采納,後推向全國。

1987年調深圳後,推進了股份製改革和股票市場,首創了企業產權轉讓市場,主持設計了深圳社會保險制度改革方案等。

封面新聞記者 薛維睿

上世紀四十年代,徐景安出生在上海。一家幾代人,擠在一間很小的屋子裡生活。在福利分房的制度下,當時大多數人都住在簡易的筒子樓裡,一條長走廊,並排著許多單間,家家戶戶門窗相對,使用公共的廚房與衛生間。

七八十年代,城市住房問題日益嚴峻。1985年,國務院住房租金改革領導小組成立,徐景安是小組成員。他在《試論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一文中提出:“現行的住房政策必須代之以住宅商品化,這是解決住宅問題的唯一出路。”

今年78歲的徐景安,在深圳天展大廈的辦公室,向記者回憶了住房改革歷程。這棟8層的辦公大樓坐落在福田區,建於1988年。1987年底,徐景安來到深圳,幾乎從同一時間開始,他在這裡見證了城市住房日新月異的改變。

如何解決住房短缺問題?

變無償分配為補貼出售

立足於把房子賣掉

住房制度改革以前,住房短缺是中國各個城市面臨的嚴重問題。

1978年頒布的《關於加快城市住宅建設的報告》顯示,1977年底全國190個設市城市,人均居住面積僅為3.6平方米,城市缺房戶達323萬戶。

徐景安回憶當時的情況說:“從各個方面看來,住房制度改革是勢在必行的。”

1980年4月,鄧小平在《關於建築業和住宅問題的談話》中提到,“房子是可以賣的”。鄧小平的講話為住房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據和外部環境。隨後,中央正式頒布規定:“準許私人建房、私人買賣、準許私人擁有自己的住宅。”

徐景安說,在計劃經濟制度下,我國城市住房制度一直采取“包下來”的辦法,由職工所在部門出資建房,再無償分配給職工。當時,全國城鎮公有住宅9億多平方米,實收租金1億元,每平方米租金0.11元。所收金額遠不夠管理、維修之用,導致失修失養的住宅佔一半以上。

1984年初,建設部房管局提出意見,要將房租提高到每平方米0.54元彌補虧損。“提高房租,漲不漲工資?不漲工資,老百姓要罵娘。”徐景安說。提高租金涉及到職工、企業、政府間的利益關係。

彼時徐景安正任國家體改委宏觀規劃處處長。1984年5月,徐景安在《試論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一文中提出:“現行的住房政策必須代之以住宅商品化,這是解決住宅問題的唯一出路。”

他提出的具體做法是:“變住房無償分配為補貼出售、優價出售和全價出售”,“變低房租為半價、全價房租”,“公有住宅折價出售”,“住宅建設產業化”。

據此,1984年底和1985年初,徐景安兩次向國務院領導建議,提高房租不是為了彌補虧損,而是立足於把房子賣掉。

徐景安算了一筆账,全國9億多平方米的公有住宅,以每平方米50元出售,國家可以收回450億元,投入住宅再生產。“提高房租,職工可以買房,就不會有意見。若得不到房子的所有權,就算房租提高一點點,職工也不願接受。”

改革起到什麽推動作用?

五個中小城市試點住房買賣

最終走向住房商品化

1985年,國務院住房租金改革領導小組成立,徐景安任小組成員。

組員立刻行動起來,選擇若乾城市做了大量測算工作,最終形成兩種意見。建設部房管局的意見是提高房租,徐景安的主張則是賣房。“各城市、各部門差別很大,職工的情況也千差萬別,要拿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挺難的。”徐景安說。

1985年4月19日,《關於改革城鎮住房制度試點方案》提出兩種方案。

其一是按人均10平方米的標準,把財政和企業部門解決職工住房的實際支出,作為住房補貼發給職工,按住房實際經營成本收取租金。住房補貼還實行了年資補貼、職務補貼。這樣一來,實際使用面積高於標準的,在補貼以外需要多付錢;而低於標準的,除了補貼以外還能增加收入,這部分收入以住宅券發放,限定用於支付房租、購買住宅、住宅修建。

其二是鼓勵職工購買住宅,新建住宅一次性付款優恵30%,老房一次性付款優恵40%,沒有能力一次性付款可向銀行低息貸款。為了不增加負擔,房價隻以單體工程造價計算,土地及配套設施不列入成本。

住房買賣從中小城市試點起步,最終確定在錦州、石家莊、邢台、鎮江、佛山五個城市試行。

住房改革的模式由地方決策,先後形成了青島模式——提高房租,發放住宅券作為過渡;上海模式——小步快跑,逐步提高房租;深圳模式——提高房租,折價出售,一步到位。

“經過十多年的探索,殊途同歸,最後都實行了住宅商品化。”徐景安說。

與之相應的,還有土地制度改革。深圳因為建設急需資金,開創了有償使用土地的先例。1987年5月,深圳借鑒香港模式,制定了《深圳經濟特區土地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確定了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原則,采取協議、招標、拍賣的方式,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

1988年,憲法修正案也提出“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

1992年5月,徐景安在深圳召開的第三期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市長研討班上提出,城市調節經濟的手段主要有三個:第一是土地規劃,第二是人口規劃,第三是產業規劃。土地被他放在第一位。

“我們很多城市為什麽總是破破爛爛?原因就是沒有錢搞城市建設。”徐景安認為,如果把土地作為重要財源,可以實現良性發展。從土地獲得收益,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吸引投資辦廠蓋房,地價上漲,再投入城市建設。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徐景安回憶,當年上海因為住房緊張,僑眷手裡有錢卻買不到房。一個從香港過來的商人對市政府說,只要劃一塊地給他,就可解決這個難題。政府正為此焦頭爛額,於是給了他一塊地。

這位商人從香港請設計師畫圖紙,然後在報紙、電視上做廣告,實行預交房款,在規定時間交房。結果房子被僑眷一搶而空。“十多年過去了,我們才明白房地產是怎麽回事,原來是自己拿著金飯碗討飯。”徐景安說。

改革帶來了什麽效果?

城市建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居民住房水準大大提高

“數十年的實踐證明,住房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基本政策是正確的。”徐景安說,住宅商品化加上土地制度改革,讓房地產業就此誕生。房地產業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土地收益成為各級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城市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居民的住房水準大大提高。

徐景安說,按理論上講,住宅是生活資料,實行商品化是市場化改革的必然。從實際情況看,住房制度不改革,城市建設難以為繼。

徐景安出生在上海,過去住在貧民窟裡,幾代人擠在很小的屋子裡生活。即使有房住的老百姓,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也多數住在大雜院和筒子樓裡,有獨立的“煤衛”成為夢想和追求。

如今這些城市到處高樓林立,公路、橋梁和其他公共設施一應俱全,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住房水準明顯改善。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的《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18-2019)》顯示,中國居民已基本告別“蝸居”時代,進入“適居”時代,人均住房面積達40.8平方米。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從1978年的3.6平方米提高到如今的40.8平米,增加了10余倍。

與此同時,人均住房面積的增加,也造成了新的問題產生,一些人擁有不少房子和豪宅,另一些人買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從根本上來說,這不是住房改革造成的,而是國民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不公平導致的結果。市場經濟帶來貧富差別是不可避免的,這需要二次分配來調節。”

徐景安認為,“解決住房問題,主要不是采取行政的限購政策,而是要將‘居者有其屋’作為基本國策,為低收入群體提供適用房和廉租房,資金從土地收益中出,從高價炒房者的稅費中出。”

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安居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必須。在徐景安看來,對人口眾多的中國,解決住房問題仍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