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培養孩子的觀察力?試試動物行為學家的方法吧

10月20-21日,果殼舉辦了一場近3萬人到場的線下年度盛會“有意思博物館”,因為現場過於好玩,不少小夥伴兩天都來參加了!

在第一天的物種日歷演講專場上,七位物種日歷人氣作者為大家分享了超有意思的生物故事。但是因為劇場的限制,8歲以下的小朋友是不能進場的。

孩子們不能聽到這些有趣又有料的演講實在是太遺憾了,果醬跟日歷娘商量了下,整理了適合孩子的圖文版演講實錄。今天就先來看靈魂畫手翼狼Elang的演講吧!

給宅人的動物行為學入門指南

作者 / 翼狼Elang

編輯 / 日歷娘、果醬

提到“動物行為學”這幾個字,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野外——所有實驗都要去野外完成。很少有人記得,現代動物行為學的祖師爺康拉德·洛倫茲,他一生中有很多實驗其實都是在他自己居住的城鎮裡完成的。所以說,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就算是一個宅在城市裡的人也可以成為動物行為學家。

根據日歷娘的要求,我今天的演講必須要有“動物”“城市”“靈魂”。所以接下來的幾分鐘,我會用直擊靈魂的畫風,帶大家做一個動物行為學的實驗。

1

-確定實驗對象-

既然是做實驗的話,首先我們要確定一個實驗對象。既然要在城市開展實驗,首先,實驗對象必須選擇在城市能看到的——所以台下如果有朋友想看藍鯨的話,建議打消這個念頭。除此之外,還有兩點非常重要的東西要注意。

其一,你選擇的研究對象要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比如說,今天我想看我家大橋下遊過的那群鴨,結果因為處在深秋的時節,第二天我再去看它們的時候,它們大部分已經飛到南方去越冬去了,甚至有的不幸被做成了烤鴨——好吧,這一天的時間我的實驗對象都沒有了,那我的實驗就沒法再往下做了。像這樣不穩定的研究對象,我是不建議大家去選的。

其二,建議大家選擇一種容易分辨個體的研究對象。這是什麽意思?台下可能還有朋友分不清小浣熊和小熊貓,更別說研究家裡的小強甲乙丙丁——可能你真的不知道你今天看到的是它的爸爸還是它的媽媽。

所以,要把握前面這三個原則,我在這裡給大家推薦很好觀察的實驗對象:家養的寵物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如果城市裡有動物園的話,也可以去看看動物園裡的動物。我們身邊還有一種很容易找到、但又很容易被大家忽略掉的動物,就是智人,包括智人幼崽、你的同事、朋友或者是同學。

2

-定義要觀察的行為-

確定研究對象之後,我們需要看怎麽去做一個研究了。既然是行為,看的無外乎這幾樣:吃、喝、拉、撒、睡、社交、娛樂等等。

不過說到這個,有一個問題。同樣一個動作,在不同人眼中看起來它可能會有不同含義。所以,在開始做你的行為學實驗之前,我們有一步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明確定義你要記在觀察記錄上的行為。

這裡可以舉一個例子,我們就拿一位沒有到現場的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物種日歷編輯老貓老師來舉例子。我們可以把老貓老師喝可樂的行為定義為喝水,還可以把他吃薯片的行為定義為攝食。大家看到了,這個定義可以是非常主觀的,但是在主觀之餘,還有兩件很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注意。

第一,定義必須客觀。什麽叫客觀?比如說,我現在把老貓老師喝涼茶的行為定義為喝水,結果實際實驗做下來發現老貓老師根本就不喝涼茶,那可能留下“老貓老師十天沒喝水”的記錄,正常人都會覺得這是有問題的。所以,如果你定義的行為,在實際觀察的時候你的實驗對象壓根不會做,那你的定義就是無效的。

第二種情形,我第一天在記錄上把老貓老師喝可樂記錄為喝水,第二天它被記錄為攝食,第三天它變成了社交,第四天它的記錄又變成了娛樂……那這一份實驗報告在別人看來,同一行為在不同記錄上標注的標簽是不一樣的,那也會讓人產生混亂。這樣的行為定義也是無效的。

所以你定義的行為還需要有可重複性。可重複性的概念就是,當你拿著你的實驗報告給另外一個人看的時候,別人根據你定義的行為標準觀察你的實驗對象,能夠看到同樣的行為發生,這樣子的定義我們才覺得是有效的。

3

-選擇實驗方式-

確定好行為的定義之後,接下來就可以選擇我們的實驗方式。提起實驗,大家一般認為是要去實驗室裡倒騰,實驗者要去幹預一些條件,控制實驗的方向。

但是在行為學研究領域裡,有種實驗比較特別——實驗者本身不會參與任何實驗條件的設定或干擾,而是以完全旁觀或者第三方的角度去看實驗對象,這種實驗叫做觀察實驗。

觀察實驗有兩種不同的實驗方式,一種叫狗仔式、一種叫埋伏式

狗仔式就是像狗仔隊一樣,實驗對象走到哪你就跟到哪,全程跟拍24小時無休的那種。好處是可以完整觀察到實驗對象一舉一動。但是壞處也很明顯:一來真的很累;二來,如果你的研究對象是智人,你很可能被人當作跟蹤狂。

我建議大家選擇埋伏式的實驗方式,這個的好處是你可以宅在一個地方不用動,沒那麽累;而且因為你不動,你對你觀察對象的行為影響也會比較少。但是也有缺點。比如我現在站在台上演講,你在觀察我,你可以在實驗記錄上寫“翼狼在台上演講”;轉身我回到後台去我跳了一段舞,你坐在這裡看不見,在你的實驗記錄上面就只能寫“翼狼離開了我的視線”,就會出現觀察對象離開你的視線,你沒法記錄它的行為這樣的狀況。

4

-確定實驗時間和周期-

確定實驗方式之後,我們可以來確定下實驗時間和周期。“時間”的意思比較好理解,相當於每天幾點到幾點上班,上幾個小時。“周期”的概念就是一個星期要上幾天班,以及打算在工作上做多長時間。

實驗時間建議大家要相對固定,因為我們生物都是有節律性的。還是以盧平老師舉例,他可能每天的生活節奏是這樣的節奏:第一天八點我發現盧平老師在吃早餐;第二天凌晨四點看到他在對月高歌;第三天深夜十一點我又發現他正在肝稿。這種情況下,我能說盧平老師有哪一天的行為是異常的嗎?

這其實是不可以的。因為很有可能盧平老師每天四點鍾都要對月高歌,那凌晨對月高歌就是他的正常行為。

所以說,如果你的觀察時間不一致的話,很難判斷他的行為是不是異常的。觀察的周期建議盡可能長。比如還拿盧平老師舉例,我觀察他,連續看一個月,發現他每天都在四點唱歌;結果有一天他四點不唱歌而在乾別的事情——那這一天,我才能說他的行為是異常的。

了解上面這些之後,你就可以自由發揮、自由組合你特別喜歡的研究方式去開展我們行為學的研究了。

5

-研究來做什麽-

那麽,行為學研究實際上有什麽意義?

接下來還是拿我們沒有到現場的老貓老師舉個例子。如果我觀察發現:老貓老師每天要固定上一次大號,結果有一天他蹲了四次馬桶。我們發現行為異常後,注意到這個信號,就會去進一步研究,到底是什麽東西導致他行為異常呢?

是因為他吃了冰箱裡某位老師放了四天的那隻雞腿?還是說他昨天喝了一瓶放了20天的可樂?還是說他只是純粹因為稿子沒寫完壓力太大?

行為上的變化,其實是動物的環境、身心健康、甚至可能基因發生了變化;在社會性動物裡邊,也有可能是發展出了特定的種群文化。行為上的異常實際是動物很多東西發生變化的一個最顯著的標誌。在那之後我們才能有更進一步的研究去探討,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了行為上的變化。

除此以外,如果我們發現自己身邊的寵物或者人行為上發生變化,那有可能意味著Ta的身體或者心理狀況出現了問題,我們關心Ta,發現異常就可以提前介入或者幫Ta做一點事情。

不過,如果要我說的話,研究行為學最重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動物行為學是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這點非常是重要的,希望大家記住就可以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