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5億觀眾夜夜守候,只為看這部權謀劇的祖師爺

號脈影像經絡,洞悉娛樂風潮

>>>電視劇60講

>>>第57集

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下為文稿:

大家好,歡迎來到中國電視劇60講。我是主講人李星文。

今天開始聊老版四大名著劇。中國古典小說的高峰是四大名著,四大名著有個簡稱是“三水西紅”。不知道為什麽是這樣的排序,但我們的講解也按照這個順序來。

電視劇《三國演義》是央視搬演的四大名著中的第三部,總導演是曾經成功執導《紅樓夢》的王扶林。

從1989年籌備開始,到1994年央視播出,歷時五年。這部劇取景遍及全國各地,並斥資打造了多個影視基地。《三國演義》延續了四大名著翻拍的基本法:忠於原著,同時還有獨屬於自己的一個風格:武戲文唱。

《三國演義》投資1.7億元,近1億元用於建拍攝基地,7000萬元用於製作。請注意,這是在1990年代初期的1.7億,折算成今天的購買力,起碼也是17個億的投資。劇組在涿州搭建了兩個當時最大的攝影棚,耗資4000萬元。涿州的“漢城牆”、“街道”、“銅雀台”耗資3000萬元。無錫的“唐城”和“漢城”耗資2000萬元。

這部劇人物眾多,幾乎用上了全國範圍內稍有知名度的所有男演員,動用群眾演員數量達40多萬,可謂空前絕後。《三國演義》製作費高,演員們的薪金極低,製片人、導演大概是250多元,主要演員“劉備”孫彥軍、“諸葛亮”唐國強、“曹操”鮑國安,大概是225元。

《三國演義》於1994年10月23日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據統計,首播時的全國收視率高達46.7%。也就是說,每當《三國演義》播出,全國有5億觀眾圍坐在電視前。當然,這是收視統計遠未完善的年代的數據,但考慮到小說的超級影響力,也不會有太大偏差。

這部劇多用旁白開篇,人物對話文白夾雜。它沒有根據《三國志》等史書改寫小說,而是保留了小說“擁劉反曹”的基本傾向,在劉備一方注入了忠義、仁政等執政理念和理想人格。

當然,塑造人物並不臉譜化,劉關張的兄弟情意固然動人,諸葛亮的獻身精神也很感人,可是曹操也沒有成為“大白臉”,因其有血有肉,一樣成為觀眾心目中的英雄。

首播時候,批評的聲音很高。最有代表性的說法是,電視劇是一門獨立的藝術,應該有自己的敘事方式和藝術創造,即使是改編名著,也必須放開手腳。可是這部劇情節發展未變,人物關係未變,就連台詞也是大段地取自原著,以致於不得不打上字幕。

專家們批評說,歷史劇往往過分拘泥史實而疏於創造,而這部電視劇走得更遠,甚至掉進了“忠於話本小說”的窠臼,可見創作者思想僵化,才思平庸。王扶林任總導演的《紅樓夢》和《三國演義》在播出時都曾遇到責難,但一段時間過去,人們對這段公案就有了新的認識。

名著改編從來就是兩種做法,一種是蕭規曹隨,以再現和還原為追求。另一種是以我為主,自行取捨,甚至盡情顛覆。這兩種做法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只有做得到位不到位的區別。現在來看,老版《三國演義》雖然略顯拘謹,尤其是武戲不精彩,但文戲很有看頭,把三國時代的英雄群像和智謀韜略刻畫出來,很有味道。

這部劇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兩個人物:曹操和諸葛亮,鮑國安和唐國強發揮了很高的水準。曹操是“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鮑國安的表演抑揚頓挫,形神兼備。這版“曹操”沒有隱去人物身上不光彩的一面,而是書中怎麽寫,戲就怎麽編。當代觀眾喜歡立體的人物,電視劇沒有給曹操翻案,但觀眾心中早已給他翻了案。

唐國強的諸葛亮經歷了先抑後揚的過程。年輕的孔明畫了一副吊著眉毛的嫩妝,老是擺出一副神秘莫測的樣子,跟誰也不交心。尤其是出使江東這段,對周瑜、魯肅以及其他的東吳將士,全無半點尊敬之意。不但不智慧,也沒什麽觀眾緣。

中年以後的孔明變得穩重起來。在白帝城托孤之後,白發日增,慘淡經營,孤忠老臣的氣質凸顯。這時,孔明不像年輕時那麽神機妙算了,用馬謖不用魏延,對敵司馬懿,曾犯下諸多錯誤。可這個丹心可昭日月的諸葛亮,比年輕時候更加可親可敬了。如果說《三國演義》前半部是英雄群像,後半部則只有諸葛亮的獨角悲情戲尚能動人了。

《三國演義》全劇分五大部分:群雄逐鹿、赤壁之戰、三足鼎立、南征北戰、三分歸晉。全劇分五個劇組拍攝,蔡曉晴、張紹林、孫光明、張中一、沈好放各挑一攤。

蔡曉晴導演的篇幅最長,包括《群雄逐鹿》中從開始到呂布殺死董卓的部分,以及整個《赤壁之戰》。蔡曉晴1966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73年進入中央電視台當導演。八十年代初期獲獎無數,其中最有名的作品當數《蹉跎歲月》。

作為一名女性,她喜歡使用豔麗的色彩,也擅長挑選女演員,何晴演小喬、趙越演孫尚香,陳紅演貂嬋,都是正確的選擇。難能可貴的是,她指揮千軍萬馬拍攝了“火燒赤壁”,是當時電視劇中的最大的場面。當然也留有遺憾,“三英戰呂布”和“長阪坡”拍得粗陋草率,沒有表現出呂布和趙雲的英武。

沈好放導演負責《群雄逐鹿》中“三讓徐州”到“官渡之戰”部分,這是曹操掃平勁敵、稱霸北方的崛起時段。1992年6月拍攝的“官渡之戰”,動用了一個師的兵力,一萬多人次,耗資40萬元。沈好放練就了駕馭宏大戰爭場面的能力,在其後的《東周列國》中也多有發揮。

張紹林能當上《三國演義》的導演,是因為他在山西電視台拍攝的《楊家將》中,馬戰的水準超出一般劇目。張紹林負責《南征北戰》部分,空城計、七擒孟獲、秋風五丈原都是他的手筆。在他的調度之下,眾將官的武藝超出其他章節,可視性明顯提高。在《三國演義》之後,他又執導了《水滸傳》,風格更加成熟。

孫光明與《三國演義》早有淵源,早在八十年代他就拍過李法曾主演的《諸葛亮》。他主要負責《三足鼎立》部分,“水淹七軍”和“火燒連營”是他這部分的大場面。“走麥城”這一章中,關雲長英雄末路,看得人滿心悲傷。

張中一主要負責《三分歸晉》部分。英雄風流雲散,華彩樂章已過,剩下的似乎只是例行公事。幸好有個薑維,為這部分平添一種悲愴的力量。老版《三國演義》的確忠於原著,這些觀眾並不熟悉的章節,仍然在熒屏上呈現。不像新版《三國》,諸葛亮死後很快就收尾了。

總導演王扶林是靈魂人物。五個導演在各地分頭拍攝,各組之間山遙路遠,主要演員的檔期安排,總體風格的協調統一,都由王扶林來掌握。前期,他奔波在五個劇組之間,第一時間審看A片,與導演們交流拍攝思路。後期,他親自上剪接台編輯鏡頭,成片長達84集,接不上的地方還得組織人手補拍。

《三國演義》是權謀小說的集大成者,電視劇是學習淺近文言的優秀教材。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服裝道具古樸考究。只有一點,武戲粗笨簡陋,讓這部英雄史詩減色不少。這受製於當時內地動作導演的技術水準,也受製於王扶林制定的“武戲文唱”的拍攝方針。實際上,就算到了今天,古戰場中千軍萬馬的對衝,仍是影視拍攝的難點。

《三國演義》的音樂很有感染力。谷建芬的曲子古樸雄渾,充滿歷史的興歎感,楊洪基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毛阿敏的《歷史的天空》,以及劉歡的《這一拜》,至今仍是KTV練歌房裡的熱門曲目。

25年過去了,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出品、製作的四大名著劇越發顯示出經典的穿透性。《三國演義》的小說、評書和電視劇,也將在三個傳播次元裡不斷地擴張三國文化的影響力。

今天的節目就到這兒,謝謝後看。

主講人 | 李星文

編導 | 吳勇

攝影 | 吳勇 宋新寧

The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