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年沒剪過指甲的小女孩兒……

有料的育兒乾貨、有趣的繪本故事

點擊天空樹,與一群媽媽分享你的喜怒哀樂

文丨王璽

來源 | 三點一彎鉤(ID: sandianyiwangou)

一大早,她就帶著女兒等在門口,一見我就說:


「約這麼早的時間真是麻煩您了,先讓孩子在這兒顧問吧,我來不及得趕緊走了,等做完顧問她給我打電話,我再來接她。」

頭一天我們電話溝通時,她一再強調自己特別忙,但沒想到忙成了這樣。

這一點和其他媽媽不太一樣,其他媽媽在孩子做顧問的時候恨不得要守在門口。

我看看面前這個怯生生的8歲小女孩,再看看理著板寸、衣著考究的媽媽,不等我說什麼,也沒跟孩子說什麼,這個忙人媽媽轉身疾步離去。

播放GIF

1

女孩坐在我面前,一雙大眼睛靜靜的看著我。

關於她來的原因,她媽媽頭一天簡單告訴了我:

我家孩子三年沒剪過指甲了,過去我就沒當回事,還樂呢,說這下可省了指甲剪了。

後來我同事聽說了,勸我趕緊帶孩子看看,是不是哪兒出問題了。我也不明白呀,這會有什麼問題啊。

媽媽的表達有些令人擔心,孩子的癥狀三年之久,當媽的竟沒有察覺。

面對茫然看著我的女孩,我有些躊躇,我不能貿然問:孩子,你的指甲怎麼了?

我必須先聽聽她的想法:「媽媽告訴過你為什麼要來這兒嗎?」

她遲疑了一下,想搖頭又輕輕點點頭。

我問:「你願意到這兒來嗎?」

她大力搖頭:「不願意。」

「雖然不願意,但你還是來了,現在你願意做點什麼嗎?」

她環顧房間,對沙盤表現出了好奇,我鼓勵她:「你可以過去看看,也可以玩玩。」

她一下子跑過去,站在擺滿沙具的木架子前,把感興趣的小東西拿起來玩,氣氛一下子輕鬆了許多。

玩了一會兒,她的視線轉到一盒蠟筆上:「您也畫畫嗎?」

我樂了:「有時候我畫,有時候別人畫。你願意畫嗎?」

她點頭,我趕緊把一遝白紙遞給她,她開始坐下來安靜畫畫了。

我注意到,她畫畫的時候,選用的全部是黑色或咖色蠟筆,等她畫完,呈現在我眼前的,就是一幅色調暗沉的圖畫。

她的畫很有意思:

一張紙上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畫的是室內的場景,有窗戶有餐桌。

有一個小姑娘正趴在桌上寫作業,旁邊有一個女人叉著腰舉著手,身體呈前傾姿勢;

另一部分是室外的場景,幾個小朋友正在一起玩跳繩,還有一個小朋友站在旁邊看。

我誇她畫得很生動,對我的誇讚她有些害羞,但看得出來很開心。

播放GIF

2

我問她能否分享一下圖畫裡的故事,對此她非常樂意。

室內的場景是她的家,每天她放學回家就寫作業,不能玩遊戲也不能休息,媽媽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守在她身邊,監督她寫作業。

媽媽總是很嚴厲,隨時要指出來她錯在哪兒,有時急脾氣了還要罵她,用手敲她的頭,放學回家是她一天中最不快樂的時候。

室外的場景是她的學校,她喜歡下課時和同學們一起玩,那是她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候。

我指著旁邊站著看的那個小朋友:「這個同學在乾嘛呢?」

她的神情有些憂傷:「這個同學是玲玲,她在看我們玩,她可想跟我們玩了,但我們老師不讓我們跟她玩,說她成績差,讓我們孤立她。其實,我還挺喜歡她的。」

播放GIF

一旦打開話匣子,她其實很能說,在她的講述中,我看到了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因為父母工作繁忙,她5歲之前在爺爺奶奶家長大,快上小學的時候,她媽媽擔心爺爺奶奶太慣著她,把她接回了自己家。

6歲上小學,父母都重視她的學習,倆人每天輪流監督她寫作業。

在學校裡老師也很嚴厲,對學習抓得很緊,而且明確表示,不希望成績好表現好的孩子和成績差表現差的孩子一起玩......

在她簡單的描述裡,我捕捉到太多東西,並嘗試去拚湊和理解:

在爺爺奶奶家可能是她被照顧得最好的時候,5歲和他們分離,回到父母身邊,父母並沒有照顧好她,僅僅是對她的學習卻看得很重。

相比和爺爺奶奶的分離,這對她是另一種壓力,而這個壓力是學校壓力的延伸。

在家裡和學校裡,她體會到的都是被要求學習的壓力,除了學習,她的生活中好象沒有其他樂趣了。

小小年紀的她,頭腦裡已經被灌輸了很多絕對化信念:

  • 玩耍放鬆是可恥的

  • 交朋友只能交學霸

  • 必須疏遠學習差的同學

  • 成績差的人老師和同學都不用理ta

  • 甚至還可以打罵ta

我問她:「如果你是那個被打罵的學生呢?」

這個提問原本是想讓她換個角度去理解其他同學的,結果她很認真地說:「所以我必須要學習好呀。我媽說了,絕對不能滑坡,哪怕強迫自己也要學。」

播放GIF

3

她描述的這一切,令我難過。

我決定直奔主題:「你媽媽說你經常咬自己的指甲?」

她有些害羞:「嗯。」

「能讓我看看你的手嗎?」

已經對我有所信任的她,把雙手伸出來給我看,我看到這雙女孩子的手,十個手指頭觸目驚心的光禿禿,所有的指甲都被她自己啃咬掉了。

她說她的指甲永遠也長不出來,長出一點新的馬上就被咬掉了。

我想像著一個小女孩孤獨地啃咬指甲的場景,心疼得差點掉下淚來。

就發生在眼皮子底下的事情,一個孩子用自殘的方式表達內心的崩潰,她的父母竟毫無察覺,還當作笑話跟人講,這得有多忽略自己的孩子啊。

這個可憐的孩子,啃咬指甲長達三年之久,可想而知她內心是多麼衝突,多麼的焦慮不安,如此漫長的時間裡,她的很多情緒都沒有被看到,沒有被安撫到。

當一個人內心有太多衝突與情緒沒有出口的時候,往往會發展出一些自我慰藉的行為方式,不惟大人,小孩同樣如此。

摳鼻子、揪扯毛髮、啃咬指甲、撕唇皮、撕手皮等等,都是很典型的宣洩內心焦慮不安的方式。

很多人用這些無意識的強迫性行為,來緩解內心的痛苦。

播放GIF

這種種行為其實是在表達:我不能對外發泄,不能對外去攻擊,那我就向內攻擊我自己吧,攻擊自己是最安全的。

我對她說:「有些人和你一樣,心裡緊張的時候就會去咬指甲,這樣做,好象會讓人感覺舒服一些。」

她看著我,點點頭。

「你知道嗎,除了咬指甲,還有很多別的方式可以讓我們感覺舒服和放鬆。」

她問:「別的什麼方式?我看看喜不喜歡。」

「比如畫畫啊,唱歌啊,運動啊,或者找別的小朋友玩啊。」

她眼睛亮亮的:「這些我都喜歡啊,不過,我媽媽說太耽誤學習。」

4

等到她媽媽來接她的時候,我讓孩子去客廳等待,我和媽媽溝通。

這媽媽是個急性子,一見我就連珠炮發問:


她到底怎麼了,

嚴重嗎,要吃藥嗎,

需要治療嗎,治療多久可以好,

我們平時肯定不能來,

只有周末或者放假......

我向她簡單介紹了孩子的情況,建議家長也要找別的顧問師做顧問,並向她解釋,有時候只針對孩子做顧問效果是有限的,如果她的父母家人不調整的話,以孩子的能力改變不了什麼。

顧問室裡的一小時,抵不過與父母長時間相處帶來的影響。

只有孩子的重要撫養人有所調整和改變,至少能給孩子一個相對寬鬆的成長環境,孩子的癥狀才會逐步減輕。

我一直認為,對孩子來講,最好的心理師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是陪伴孩子最長久的人,也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

但前提是,父母自身要有比較穩定平和的情緒狀態,自身在不斷學習和成長,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去容納、承接自己的孩子。

這個媽媽一聽就炸了:」我哪有時間啊,她爸爸也很忙啊。我就不明白了,不是她在咬指甲嗎,當然應該治療她了。「

我說:「如果你實在拒絕,堅持隻讓孩子來,也是可以的,但效果肯定沒有父母配合好。」

溝通時間到了,她再三向我道謝,嘴裡一邊嘀咕一邊開門:「我回去跟她爸商量一下,這孩子太不省心了,回去就讓她馬上給我改,不改看我們怎麼揍她。」

聞此言,我大驚:「請等一下。」

她轉身回頭,疑惑地看著我。

我把門關上,對她說:「你希望今天的顧問費白花嗎?」

她搖頭:「不啊。」

「你希望今天的顧問白做嗎?」

她又搖頭:「不啊。」

「這就是我建議你要做顧問的原因。我今天對孩子做的工作,馬上可以被你剛才說的話毀掉。」

她吐了吐舌頭:「呀,我沒太注意,您放心,其實我們不會真打她的,我就是跟孩子說話隨便慣了。」

我在心裡哭笑不得,這個媽媽,單純用粗心來形容似乎都不太夠......

親 愛 的 們,記 得 在 文 末 點 贊 哦 ~

作者簡介:作者,王璽,北京資深心理師(從業十年),喜歡寫作,發表作品百萬字,曾獲北京市好新聞一等獎,出版人物傳記《路在腳下延伸》,曾任北京《科學新生活周刊》心理欄目。,公眾號所有作品均為原創。文章來源公眾號三點一彎鉤(ID:sandianyiwangou),在這裡,從「心」出發,轉載已獲授權。

關注即可收聽下方全部音頻

- 小學生必背唐詩解讀 -

……

- 英文有聲繪本 -

…………

- 中文有聲繪本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