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對“升學隱性歧視”說不,你敢嗎?

編輯 | Vivi

希望每個為孩子傾盡全力的家長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

孩子升學,從來都是家長的一場“磨難”。

且不說孩子高考、中考時家長壓力多大,如今,隻幼稚園升小學,就足夠讓很多家長頭疼。

有人在網上曬出了一張朋友圈截圖,是杭州某小學的招生條件:不收全職媽媽、長輩帶大的孩子;不收父母工作太忙的孩子;不收家長身材胖的孩子。

不少家長表示很委屈,感覺自己遭到了嫌棄。

也有人直言,學校這是赤裸裸地歧視全職媽媽、長輩們和肥胖人群。

孩子升學,給家長設關卡,這並不是頭一次。

2013年,金陵某中學招生時就對家長進行了面試,並提出八項條件,包括“有較高文化素養、無不良嗜好、不只靠老人管教孩子”等。

2017年3月,廣州的一所私立小學招生也要求學生家長學歷是本科以上。

去年5月,上海某小學在和家長面談時發放了問卷,其中包含邏輯思維題目、智商測試,還包括對爺爺奶奶的學歷、畢業院校的調查等。

校方隨後解釋此行為是為了給家長提供娛樂,順便搜集孩子的成長資訊。

但這種解釋沒能讓人信服。

對學校來說,與其煞費苦心地打探孩子的成長背景,不如用心對待每一個學生,與父母一起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學校逐漸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長的教育觀念,是一個好的現象。

但是,對於孩子家長的個人條件加以限制,卻處處體現著“等級制度”,令人反感。

既是不公,也是歧視。

其中,第一個被歧視的群體就是全職媽媽。

在很多人印象裡,全職媽媽帶出來的孩子學習能力差、情商低。

一名小學老師在網絡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作為一名老師,發現全職媽媽帶出來的孩子確實比雙職工的孩子差很多啊!》的帖子。

文中列舉了全職媽媽帶出來的孩子的種種“罪狀”,並且直言:全職媽媽帶出來的,絕大部分各方面都不如雙職工。這是我們老師之間的共識。

但有時候,全職媽媽只是一種犧牲和選擇。

四川40歲的劉女士是一家房產公司的副總,但為了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她選擇了辭職,做一名全職媽媽。

她說:“相比工作,孩子的成長更需要我。”

因為女兒的學習成績不理想,她自己摸索了一套針對女兒的輔導方法,給女兒提供最具針對性的教育。

之後,她18歲的女兒在美國完成了高中學業,繼續在美國讀大學。12歲的兒子也通過小升初的考試,被成都知名初中錄取了。

女性為了孩子放棄事業,並不一定會導致她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落後,而這種付出,也不應該被視作孩子的“缺陷”。

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家長身材胖的孩子不要。

有人解釋,家長身材胖就等於沒有自控力,家長沒有自控力就等於孩子肯定不優秀。

把胖瘦視為有沒有自控力的評分標準,這個邏輯,其實充滿惡意。

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對於肥胖人群的歧視一直存在。

肥胖者經常被打上“好吃懶做”、“懦弱無能”的標簽。但歧視胖家長約等於認同“你的身材暴露你的階層”,成人世界的刻板偏見下,遭罪的卻是孩子。

相比之下,家長的IQ測試聽起來仿佛是個靠譜的方法,可細想來,僅憑父母的智商就否定一個孩子未來所有的可能性,何嘗不是一種歧視。

用家長來把孩子劃分出三六九等,有的孩子甚至還沒得到機會,就已經被打上了“次品”的標簽。

還有人覺得爺爺奶奶帶大的都是從小被嬌慣,被寵壞的孩子。

在最新一季的《媽媽是超人》中,鄧莎的兒子大麟子有個很嚴厲的外婆,外婆對大麟子的要求很高,不準他吃零食、不停催促他寫作業。

很多網友都說在大麟子身上仿佛看到了童年時的自己,偷吃零食怕被外婆發現,膽小而善良。

但也有網友稱自己被大麟子外婆圈粉了。

鄧莎因為工作原因在外的時間比較多,但是當外婆被問到照顧大麟子誰比較辛苦時,外婆說“媽媽更辛苦”,她說自己只是做體力活多一點而已,鄧莎操的心更重。

外婆說話做事總是很嚴肅,但內心依然是一片溫暖。

上一輩的人經歷過艱難的“苦日子”,他們中的許多人,身上都帶著樸實和執著,堅信孩子成長中有時候是需要“吃點苦”的。

這樣的思想或許會造成一些困擾,顯得他們的教育過於嚴厲。但運用得當,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教育方式。

所以說,一棒子打死老一輩教育孩子的理念是片面的,我們不能因為個例來判斷所有孩子的性格。

只是,經過了這一系列的嚴格“篩選”之後,工作忙的不行,沒工作的也不行,爺爺奶奶帶大的不行,家長身材不好也不行。

有網友戲稱那這只能是全職爸爸帶大的才能進入這所學校就讀了吧。

孩子入學考試難,更難的還是家長。

一邊為了賺取越來越高昂的入學費用而加班,一邊因為加班沒時間陪孩子而被學校拒之門外。

這是歧視,也是刁難。

事實上,讓家長身心俱疲的,遠不止入學這一項。

現在,許多學校越來越強調孩子的全面發展。從幼稚園開始,老師為了“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家長孩子更親密”,常常布置很多“親子手工作業”。

這樣的想法雖然沒錯,但在實際操作中卻讓不少家長崩潰。

有家長在朋友圈裡“吐槽”學校給孩子布置的創意作業,感歎,說是親子作業,其實都是“家長作業”。

簡單的製作賀卡到畫手抄報還好,但面對做菜、做節日服裝、做吸塵器……這些超出孩子能力的作業,家長們只能親自上陣。

某社區帖子中,家長在上面發出了自己製作的“熊貓牌電視機”,上面播放的是《貓和老鼠》。

這位家長稱老師的要求是“能看能發聲”,而孩子根本不可能做出來,自己花了整整兩天時間才完成。

學校的“奇葩作業”不斷地提升家長們的動手能力,成了家長工作之餘的負擔。

有人覺得孩子只要體驗過程就夠了,不必太在意結果。

但有家長說,老師為了能讓家長更好地“了解”這些作業的提交情況,專門建立一個家長群,優秀作品會被老師曬在微信群裡。

這無疑增加了孩子的攀比心,讓孩子內心覺得不如別人,也給家長帶來巨大的壓力。

另一方面,孩子做不完的作業,同樣令家長心疼。

歌手孫楠曾經在節目上抱怨學校作業太多,要強的兒子早上5點就起來做作業。

演員海清也在微博上說, 兒子因為家庭作業,連“陪自己玩”的時間都沒有。

陪孩子寫作業也讓一些家長的慈父慈母人設崩塌。

據昆明資訊港調查,在昆明,81%的孩子每天都要熬夜寫作業,將近八成的家長天天陪著孩子寫作業。

還有四分之三的家長因為作業打罵孩子,給孩子留下了心理陰影。

因為陪孩子寫作業,焦慮、失眠的家長不在少數。

一篇名為《我做錯了什麽,要陪孩子做作業……》的文章下,一位家長的評論很是心酸:陪孩子寫作業,氣到心梗住院,去做了兩個支架。

一些家長送上同情之餘,也不禁感歎自己也有類似遭遇。

孩子上學,到頭來苦的都是家長。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父母們都用心良苦。然而,傾盡全力卻經常備受刁難。

在學校和教育機構這些握著孩子命運的地方,家長,似乎天生低人一等。

▲2015年5月17日,香港,媽媽與孩子們參加培訓課,為幼稚園面試做準備 / 視覺中國

父母把教育當成天,商家把教育當生意,學校也因此肆無忌憚地歧視家長。

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1.8億在校中小學生,參加了1.37億個課外輔導班。

但結果,不一定總能如家長所願。

湖北仙桃市仙桃中學一高三女生,花了13萬上了天價輔導班,四個月後成績卻下滑140分。

▲天價補習班下,成績大幅下滑的學生 / 觀察者網

2017年,李嘉誠在汕頭大學演講時說:

“渴望贏在起跑線的人,已輸在起跑線上。懂得“善擇”才是打造自己命運的保證。”

反抗學校的不公正歧視、打破“起跑線”焦慮的路依然任重道遠。

給文章點個讚,希望每個為孩子傾盡全力的家長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

陪伴孩子升學,你經歷過哪些“磨難”?

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們交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