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化解風濕病,隻分三步走:古人總結出的規律,今人全忘了

(本文為「文君然文化工作室」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臨床常見病辨證論治指南》、《中醫藥膳學》、《普濟方》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走進「精誠名醫匯」。

列位看官,今天給您說上一病,這就是風濕、類風濕所引起的筋骨疼痛、不利。

這個病,實事求是地說,很複雜,很不好治。要不然,不會有那麼患者,為此病苦苦求醫而不得。

看官!本訂閱號不是神醫,不能給您遣方用藥。但是,我們卻可以把前人的調治經驗總結提煉,然後原汁原味地呈現給您,供醫家參考,病家借鑒。

這是我們能做,也是唯一可以做到的事情。

接下來,咱們就從一張驗方說起。

這張方,最初載於《普濟方》,後來被收錄於《中醫藥膳學》裡面。組方如下——


海桐皮30克,薏苡仁30克,生地黃150克,牛膝15克,川芎15克,羌活15克,地骨皮15克,五加皮15克,甘草15克,白酒3000毫升。

將這些藥材研成粗末,放進絹布袋中或者紗布袋裡面,袋口紮緊,然後放置在瓶子內,注入白酒,將瓶口蜂蜜,每日搖振酒瓶1次,冬天泡14日,夏天泡7日,每次服用15到30毫升。佐餐服用。每日服用2到3次。

上面這個組方,到底能給我們什麼啟示呢?我們從藥性上就可以看出來。

這裡面,葯分三組。第一組,乃是五加皮和牛膝。五加皮,性味辛、苦,溫,歸肝、腎經,功效偏於補肝腎,強筋骨。牛膝,乃是補肝腎之要葯,對於筋骨疼痛不利有效。兩者完成的主要任務,就是補肝腎。


接下來看第二組,就是生地黃、川芎、地骨皮。其中的地黃,可以養陰、生精、益腎。川芎,能夠活血行血,當然也有一點祛風的作用。還有地骨皮,可以堅陰。三者配合,養的是陰血。


最後看第三組,這便是海桐皮、薏苡仁、羌活。海桐皮,性味苦,平,入肝、腎經,善於祛風濕,舒筋通絡。薏苡仁,善於治療濕痹拘攣。羌活,性味辛、苦,溫,可以祛風,除濕,止痛,散寒。這三味葯,合在一起,目的在於祛風除濕、散外邪。

看官,發現沒?這三組葯,一個管補肝腎,一個管養陰血,一個管祛除風寒濕邪。這裡面的門道,您有沒有察覺到呢?

其實,這就體現出祖國傳統醫學,對風濕痹症的一點理解。

原來,在古人看來,風濕痹症的出現,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在於患者肝腎虧虛。肝主筋,腎主骨,如果肝腎虧虛,筋脈肌肉不得濡養,人體正氣不足,就容易使得陰血不足、氣血滯澀。在這種情況下,外感風寒濕邪,就能久久留戀於筋骨,成為痼疾。也就是說,肝腎不足——陰血凝滯——外感風寒濕邪,這三步是相當一部分風痹症患者的基本病因病機。

這樣的認識,用現代中醫臨床的視角來看, 便是氣血虛痹。這類的人有什麼特點呢?這便是關節疼痛,伴發腰膝酸痛,病情反覆發作,疼痛時輕時重,關節肢體屈伸不利,或者麻木不仁。多數患者可能面色無華,形體消瘦,看上去倦怠乏力,舌質淡而脈象沉細。

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祛風濕、補氣血、益肝腎。那上面我們所說的藥酒組方,就比較貼切了。為了您看著方便,咱們再把好方贅述一下—— 海桐皮30克,薏苡仁30克,生地黃150克,牛膝15克,川芎15克,羌活15克,地骨皮15克,五加皮15克,甘草15克,白酒3000毫升。

當然了,因故不能飲酒的人,就沒辦法用這個組方。同時,如果對自己的病情不能準確辯證的時候,依然需要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應用。

總而言之,補肝腎、益陰血、祛風濕,這三步是古人總結出來的調治大法。它是古典醫學智慧的結晶,我們應該重視和繼承。您說是也不是?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本訂閱號微信平台jnym2016開放,歡迎您參與討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