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焦樹德治療痹症常用的5首方

1.治療法則

尪痹的治療大法是補腎祛寒為主,輔以化濕散風,強壯筋骨,祛瘀通絡。肝腎同源,補腎亦能養肝、榮筋且能祛寒、化濕、散風,促使風寒濕三氣之邪外出。治瘀通絡可祛瘀生新。腎氣旺,精血足,則髓生骨健,關節筋脈得以淖澤榮養,可使已失去正常功能的肢體、關節漸漸恢復功能。

總之,在治療時要抓住補腎祛寒這一重點,再隨癥結合化濕、散風、活血、壯筋骨、利關節等,標本兼顧。若見有邪鬱欲化熱之勢時,則須減少燥熱之品,加用苦堅清潤之品。遇有已化熱者,則宜暫投以補腎清熱法,俟標熱得清後,再漸漸轉為補腎祛寒之法,以治其本。另外,還須注意調護脾胃,以固後天之本。

2.經驗方葯

根據治療法則,擬定了以下五方,隨症加減,進行治療。

(1)補腎祛寒治尪湯

川續斷12~20g,補骨脂9~12g,熟地黃12~24g,淫羊藿9~12g,製附片(用量15g以上時,需先煎25分鐘)6~12g,骨碎補10~20g,桂枝9~15g,赤白芍各9~12g,知母9~12g,獨活10~12g,防風10g,麻黃3~6g,蒼朮6~10g,威靈仙12~15g,伸筋草30g,牛膝9~15g,松節15g,炙山甲6~9g,土鱉蟲6~10g,炙虎骨(已禁用,代用藥品寫在後面)。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虎骨、豹骨、熊骨現為禁用品,我常用透骨草20g,尋骨風15g,自然銅(醋淬、先煎)6~9g,三葯同用,以代虎骨,有時能取得類似效果,僅供大家參考。

本方以《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合《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虎骨散加減而成。方中以川續斷、補骨脂補腎壯筋骨,製附片補腎陽、祛寒邪,熟地黃填精補血、補腎養肝為主葯。以骨碎補、淫羊藿、虎骨溫補腎陽、強壯筋骨,桂枝、獨活、威靈仙搜散筋骨肢體風寒濕邪,白芍養血榮筋、緩急舒攣為輔葯。又以防風散風,麻黃散寒,蒼朮祛濕,赤芍化瘀清熱,知母滋腎清熱,穿山甲通經散結,土鱉蟲活瘀壯骨,伸筋草舒筋活絡,松節通利關節為佐葯。牛膝下行引葯入腎為使葯。其中赤芍、知母、土鱉蟲又有反佐之用,以防溫熱葯助化邪熱。

加減法:上肢關節病重者,去牛膝,加片薑黃10g,羌活10g。

瘀血症明顯者,加紅花10g,皂角刺5~6g,乳香6g,沒藥6g,或加蘇木15~20g。

腰腿痛明顯者,去松節、蒼朮,加桑寄生30g,並加重川斷、補骨脂用量,隨湯藥嚼服胡桃肉(炙)1~2個。

肢體關節蜷攣僵屈者,可去蒼朮、防風、松節,加生薏苡仁30~40g,木瓜9~12g,白僵蠶10g。

脊柱僵直變形、屈曲受限者,可去牛膝、蒼朮,加金毛狗脊30~40g,鹿角膠9g,羌活9g。

關節疼痛重者,可加重附片用量,並再加製草烏6~9g,七厘散1/3管,隨葯沖服。

舌苔白厚膩者,可去熟地,或加砂仁3~5g或藿香10g。脾虛不運、脘脹納呆者,可去熟地,加陳皮、焦神曲各10g。本方最常用,主治腎虛寒盛證。

(2)加減補腎治尪湯

生地15~20g,川續斷15~18g,骨碎補15g,桑寄生30g,補骨脂6g,桂枝6~9g,白芍15g,知母12g,酒炒黃柏12g,威靈仙12~15g,炙山甲9g,羌獨活各9g,製附片3~5g,忍冬藤30g,絡石藤20~30g,土鱉蟲9g,伸筋草30g,生薏苡仁30g。

本方乃以上方減去溫燥之品,加入苦以堅腎、活絡疏清之品,但未完全去掉獨活、桂枝、附片等祛風寒濕之葯。在臨床上,本方雖較補腎祛寒治尪湯稍少用,但較之下方尚屬多用。本方主用於治療腎虛標熱輕證。

(3)補腎清熱治尪湯

生地15~25g,川斷15g,地骨皮10g,骨碎補15g,桑枝30g,赤芍12g,秦艽20~30g,知母12g,炒黃柏12g,威靈仙15g,羌獨活各6~9g,製乳沒各6g,土鱉蟲9g,白僵蠶9g,蠶沙10g,紅花10g,忍冬藤30g,透骨草20g,絡石藤30g,桑寄生30g。本方主用於腎虛標熱重證。

本方較上兩方均為少用,但遇邪已化熱者,須先用本方治療,故主用於腎虛標熱重證。

標熱消退後,仍需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漸漸以補腎祛寒法為主治其本。

(4)補腎強督治尪湯

熟地15~20g,淫羊藿9~12g,製附片10~12g,骨碎補15~20g,羌活12g,獨活10g,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土鱉蟲6~9g,白僵蠶9~12g,防風12g,金毛狗脊20~40g,鹿角膠(烊化)9g或鹿角霜10~12g,川斷15~18g,杜仲15g,麻黃3~6g,炙山甲9g,懷牛膝12~15g,生薏苡仁30g,伸筋草20~30g。本方主治腎虛督寒證。

加減法:腰胯疼痛、大腿伸屈不利、下蹲困難者,可加澤蘭12~15g,白芥子6~9g,蒼耳子6~9g,蒼朮9g,五加皮9g。

汗多可減麻黃,一般不減也可。腰痛明顯而以腰脊強痛為主者,可加補骨脂12g,製草烏3g,乾薑3~6g。

略見熱象(上火)者,改熟地為生地,加炒黃柏12g,秦艽12g。骨關節見損者,可加尋骨風15g,自然銅(先煎)9g。

(5)補腎清化治尪湯

骨碎補15~20g,川斷10~20g,懷牛膝9~12g,黃柏9~12g,蒼朮12g,地龍9g,秦艽12~18g,青蒿10~15g,豨薟草30g,絡石藤30g,青風藤15~25g,防己10g,威靈仙10~15g,銀柴胡10g,茯苓15~30g,羌獨活各9g,炙山甲6~9g,生薏苡仁30g,忍冬藤30g,澤瀉10~15g。本方主治濕熱傷腎證。

加減法:四肢屈伸不利者,加桑枝30~40g,片薑黃10g,減銀柴胡、防己。

疼痛遊走不定者,加防風9g,荊芥10g,去地龍。

痛劇難忍者,可加鬧羊花0.3~0.6g。肌肉痛者,可加晚蠶沙9~15g。

本文內容選自《焦樹德醫學全書——方葯心得》,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