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伏葯浴, 扶陽驅寒, 全身都暖了~

三伏時節做葯浴?不熱嗎?

在大眾認知裡,葯浴、泡湯這些事兒,似乎是冬天的「專利」。不過,在陳秀華看來,夏天,尤其是三伏天做葯浴,其實妙不可言,可謂是春夏養陽、冬病夏治的上乘秘技。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夫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三伏葯浴,是春夏養陽、扶陽祛寒、未病先防的養生之舉。

受訪專家:陳秀華(廣東省中醫院大院傳統療法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醫學博士,中華中醫藥學會外治法分會副主任委員)

1中藥葯浴,源遠流長

葯浴,用於治病保健由來已久。兩千多年前,先秦的《禮記》就有記載:「頭有瘡則沐,身有瘍則浴」,說的是古人用藥浴來治療皮膚病。

清代慈禧太后也愛用藥浴。《慈禧光緒醫方選議》中寫道,禦醫姚寶生用木瓜、桑枝葉、青皮、茵陳蒿等藥材給太后煎湯沐浴,以祛風、利濕、止癢。

時至今日,葯浴的應用更加寬泛,不僅濕疹、蕁麻疹等皮膚病,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疾病,以及肩周炎、頸椎病等關節痛症,亦可以施以葯浴、中藥熏蒸治療

2扶陽祛寒,巧治「冬病」

那三伏葯浴為何能治「冬病」呢?

這主要基於葯浴「熱」和「葯」的雙重功效。取通絡走竄、開竅活絡之劑煎煮成藥液,浸泡洗身,熱水的溫熱作用可疏通腠理、活血通經、發汗解表;加上中藥藥物的藥理作用,便能療病除疾也。

此外,葯浴還有一個「透皮」功效。通過某種引經葯(也就是「藥引」),將具有治療之用的其他藥物藥效,從表皮引入經絡,直達病所,療效便更上一層樓了。

總結而言,三伏之際,人體陽氣旺盛,體內寒凝之氣處於易解狀態,用中藥葯浴扶陽驅寒、溫經通絡、活血化瘀,能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還能為秋冬儲備陽氣。

3足浴、坐浴、全身浴,怎麼選?

中藥葯浴的方式多種多樣,根據葯浴的部位,可分為全身、半身沐浴和局部浸浴(如足浴、手浴、面浴等),此外,還有熏蒸法。

不同疾病,葯浴法也不相同。如慢性盆腔炎、陰道炎等婦科病,宜採用坐浴的方式;老年人常見的骨性關節炎、足跟痛等,最好用足沐法;而產後身痛、頸背酸痛等,則施以全身葯浴或全身熏蒸比較合適。

需要注意的是,以中藥葯浴治療「冬病」,中藥藥材處方、煎煮和洗浴方式均有講究,最好經過「望聞問切」中醫四診,辨證處方,效果更佳。

4葯浴的五大須知

在中藥葯浴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溫度不宜過高,一般38-42度左右,可根據各人的耐熱度調節,溫度過高會加重心臟負荷,使血壓升高。

2.時間不宜過長,通常20-30分鐘為宜。體虛者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出汗過多導致虛脫,甚至腦供血不足而昏厥。

3.次數需依病情而定。通常體虛人群可連續泡三天,但體熱之人,建議隔天泡為好。

4.葯浴前可先補充一杯溫開水,避免水分流失;葯浴後若身體殘留中藥味,不要馬上用清水沖洗,否則會降低藥效。

5.孕婦、女性經期、皮膚破潰者禁用,高血壓、心絞痛、糖尿病等患者慎用;空腹、飽食、酒後者不宜。

鏈接:三伏足浴方

【吳茱萸白醋方】

方法:取吳茱萸15克煎汁,再加入500毫升溫水、500毫升白醋,用足盆浸泡雙足20分鐘,每天一次。

功效:吳茱萸性熱,味辛、苦,有小毒;入肝、脾、胃經,能引火歸元、降虛火,適用於失眠多夢、高血壓等症。

【生薑艾葉方】

方法:生薑200克,艾葉30克,洗凈,打碎(保留薑皮),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煎煮20~30分鐘成3000毫升生薑艾葉水;待溫熱時(不宜加入冷水調溫)沐足20分鐘,睡前沐足效果更佳。

功效:生薑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能疏風散寒;艾葉苦、辛,溫。歸肝、脾、腎經,能溫經散寒除濕,適用於風寒感冒、頭痛、產後風、濕疹瘙癢等症。

【木瓜桑寄生方】

方法:取木瓜100克,桑寄生30克,洗凈,置鍋中煎水後去渣,待溫熱時沐足。

功效:木瓜性溫味酸,歸肝、脾經,有舒筋活絡、除濕和胃的功效。桑寄生味苦、甘、性平,入肝、腎經,祛風通絡、養血益精,適用於風寒濕痹、骨關節病等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