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公募盲目擴張之殤:巨無霸基金頻現巨虧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沈述紅——“還有一元買入的在堅守嗎?”

——“拋了一半”、“在呢,就當沒有它,反正虧那麽多了”、“本金快虧完了,我就留著看他還能不能創新低”、“虧了9萬多,堅持就是勝利”。

這是發生在一家知名理財平台基金吧裡的一段對話,這些網友共同把矛頭指向了一隻堪稱巨無霸的基金——富國改革動力基金。在這隻基金的討論區裡,每天都有基民在打卡,吐槽抱怨者甚眾,也有少數巨虧者表示要補倉或堅持持有。

富國改革動力基金成立於2015年5月,初期規模130億元。成立三年半時間以來,該基金頻頻跑輸基準,在所有股票類基金中,一直比較靠後。根據富國基金官網公布的數據,2018年年底,該基金資產規模僅剩21億元,發行總份額也跌至51.49億份。截至1月17日,該基金淨值跌至0.42元,較成立時下跌58%。

事實上,市場上還存在不少類似的巨虧基金。

多位行業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在過去幾輪行情較好的市場裡,一些基金公司在管理費和規模效應的誘惑下,盲目擴張,卻未能匹配足夠的管理能力,最終自食其果,導致基金回報率為負,投資者利益受損。

華南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總經理直言,這些基金出現的背後,還與一些基金公司管理體制不健全有關,包括投研考核標準、考核周期等。

“尷尬而失真”的擴張

在公募基金行業裡,每一次百億級產品出現,都會引起一陣歡呼和矚目。對規模的追捧似乎已成為這個行業的思維慣式。但若不疊加嚴格的風控體系、出色的投研能力和穩定的投資收益,這些暫時的繁榮都只是一場虛幻的泡影。

中國央行在2018年解讀貨幣市場基金新規時便提到,目前,行業部分基金盲目擴張,存在系統性風險隱患。

前文提及的富國改革動力基金成立之初就是一隻百億級產品。該產品首募時每份1元,發行總份額為132.55億份,超過14萬戶基民參與進來。成立三年半以來,該基金經歷了3位基金經理,但這隻基金沒有一天賺過錢,僅有成立之日淨值為1,此後一路震蕩下跌至0.42,均屬於“一虧到底”。

同樣虧損嚴重的還有易方達新常態基金、工銀瑞信互聯網加基金等。他們發行初期規模皆超百億,但成立至今虧損也都超過了5成。兩隻基金的投資目標同樣提及“通過精選個股和風險控制,力求為基金份額持有人獲取超過業績比較基準的收益。”“這幾隻基金都成立於牛市中,在當時的市場行情下,有很多基金公司發行新產品,投資者也願意買單。但其中有一部分基金在管理上沒跟上來,再疊加如今不是很好的行情,導致產品最終虧損。”上述華南基金公司總經理表示。

他認為,基金公司在發行產品前要審慎考慮,不能只顧及管理費和產品規模,借風口盲目擴張規模只是短視行為,要把眼光放長遠,注重長期穩定的業績。

他補充到,因為盲目擴張,有些公司的基金經理兼任多隻產品的基金經理,給他們管理產品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很多情況下,他們負責的這些產品風格有很大的不同,主題、行業、規模同樣差別很大,基金經理不是萬能的,往往隻擅長管理某一類產品,這個對他們來說太難了。”

而對於一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來說,公司擴張也有其無奈之處。這些公司為了填補產品線的空缺,需要根據既定規劃發布新產品,但大公司基本上已經佔據了他們所布局產品線的大半江山,中小型公司的業績和規模都難以做到非常突出。“但如果放棄擴張,基金公司就相當於放棄了一部分業務和一塊有可能取得勝仗的陣地,他們也不願意。”深圳一家基金公司權益類產品投資總監指出,現在之所以有很多迷你基金大批量出現,清盤潮一浪高過一浪,也和基金公司盲目擴張基金產品數量有關。

從整體數據上來看,截至2018年底,剔除貨幣基金和短期理財的債券基金後,公募基金資產總規模為4.86兆元,比2017年同期增加了0.38兆元。然而,股票類基金規模較去年卻減少了0.52兆元。這意味著,股票類產品在2018年的搏殺是在存量減少的殘酷背景下進行的。同時,正是因為基金產品的清盤已經顯著影響了基金產品數量的增長,2018年新成立的基金數量也遠遠高於實際增長的基金數量,新基金發行所帶來的增量成為一場虛幻的泡影。

基金規模過小實際上時刻面臨著清盤風險,根據《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第四十四條規定,“開放式基金的基金合約生效後,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兩百人或者基金資產淨值低於五千萬元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及時報告中國證監會;連續二十個工作日出現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向中國證監會說明原因和報送解決方案”。

克制與救贖

基金公司盲目追求發行數量,追求管理費和規模,無視業績的做法,無疑會損害投資者利益和基金公司的聲譽,同樣也會使基金行業的形象大為受損。

招商基金一位產品部人士表示,唯有自我救贖,提升“內功”,增加投研寬度與深度,為投資者創造真實可持續的回報,才能贏得投資者的信賴和認同,從而吸引源源不斷的資金流入。“在市場高點時,投資機構保持理性克制欲望很重要,盲目擴張的結果就是推著投資者高位站崗,得不償失。”

事實上,並非所有成立於牛市中的基金表現都不如人意。比如,在2008年市場大跌之前,公募基金業曾發行了一批基金產品,其中諾安配置、新華成長、大成回報等在成立後均依靠成立後驕人的業績完成了“自我救贖”和U型反轉,實現了規模增長。

同時,在公募基金行業擴張步伐放緩,存量博弈格局明顯的當前,找到自己的生存點並發力深耕,建立健全投研體系和考核標準,對基金公司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前博時基金股票投資部總經理鄧曉峰曾指出,大資管時代,基金風格有明確的劃分有利於機構投資者進行選擇。儘管投資風格細分後會各具特點,但投資的基礎就是尋找好的公司,通過上市公司的成長與價值創造投資回報,這是一個基本不變的邏輯。

“在我看來,不管是哪個規模的基金公司,上至價值觀,下至估值體系,均要有明確清晰的標準。他們都要根據自身的定位和特長來布局產品線,做好特色業務,而不是指哪打哪。過去擁有多個投資風格的基金經理,現在需根據自身個性、投資優勢確立相對專一的細分領域,摒棄過去多元化的投資思維。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如果多從持有人角度考慮,提供可持續的業績,規模自然慢慢起來了,管理費自然隨之增加。”上述基金公司權益類產品投資總監表示。

在投研體系方面,鄧曉峰認為大可不必“全能”,有鮮明的投研風格已經足夠,並由此進行風格化管理,不能只看重短期收益和短期考核。同時,投研團隊要穩定,其研究要更加精準並且長期耕耘,亦要更加關注投研過程和配套的考核機制。

鄧曉峰表示“不過,無論是執行全產品線和多元化配置戰略,抑或堅守獨特風格創立明星產品途徑,都取決於公司自身優劣勢的分析和行業發展的判斷,關鍵是管理好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