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奇霖:銀行理財產品改革路漫漫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李奇霖

  在銀行理財方面,我國監管層給予了大行成立理財子公司足夠的額度來承接當前的存量業務,監管為理財提供了相對公平的平台,未來可以預見理財借助管道優勢有進一步壓縮其他資管的趨勢。

  銀行理財從2004年第一隻“陽光理財A計劃”面世之後,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成為中國式“影子銀行”的老大,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截至2017年底我國共有562家銀行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共9.35萬隻,總餘額29.54兆。

  商業銀行借助自身信用,模糊存款和理財的界限,吸收社會儲蓄投資於“非標”,用“資金池”、“期限錯配”的方式來“高舉高打”,一定程度上帶來了一些風險隱患。

  為了規避風險,我國的“去杠杆”帷幕拉開,對銀行理財影響最大的就是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

  在資管新規正式稿頒布半年後,在18年即將落下帷幕時,我國銀行理財的轉型情況如何?我們將對中國理財網上現存的50500個理財產品展開分析。

  1 

  銀行理財可以有多大規模?

  根據規定我國銀行從事理財將會主要面臨兩個方向:一個成立理財子公司,另一個是成立單獨的資管部門或者“將理財業務整合到已開展資管業務的其他附屬機構”。

  成立子公司的基本門檻是10億資本金,《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第十一條規定“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注冊資本應當為一次性實繳貨幣資本,最低金額為1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自由兌換貨幣。”

  能否拿出10億的資本金要看拿出來以後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是否還達標,系統重要性銀行要求8.5%,其他7.5%,根據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的《關於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評選系統重要性銀行的標準,我們假設國有行和股份行是系統重要性銀行(8.5%),其他都算作7.5%,我們發現按照2018年中報的數據發現除了2家小型股份行,其余42家A股和港股的上市銀行都達標。

  根據公開資訊目前市場上共有20家銀行擬設立理財子公司,其中包括5家國有行、9家股份行、6家城商行和1家農商行,總注冊資本合計約1160億(無披露的北京銀行和順德農商都假定是10億)。

  理財子公司的規模也不是無限擴張的,但是《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中並沒有明確給出規模管理的具體資訊,其中第四章第四十五條規定“銀行理財子公司應當遵守淨資本監管要求。相關監管規定由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另行制定。”

  用基金和信託業的風險資本權重作為參照,所有類別投資品的風險系數平均是1%左右,也就是一部門淨資本能擴張出的資產是100倍左右,10億資本金能產生的規模是1000億左右。

  根據上文目前所有公告成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擬總出資1160億,可以形成的資產規模是116兆,是2017年我國銀行理財總規模的29.54兆的將近4倍,另外再加上沒有設立子公司的獨立資管部門的理財,足夠承接我國當前的理財規模。

2

  2

  銀行理財怎麽做?

  銀行理財業務可以分為四大類,公募產品、私募產品,理財顧問和資訊以及其他業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公募和私募產品的部分。

  (一)公募理財

  公募理財的投資範圍主要是標準化債權、股票。

  《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中第三章第二十六條規定了公募理財產品主要投資標準化債券類資產以及上市交易的股票,不得投資於未上市企業股權,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另有規定的除外。

  標準化債權資產:在《資管新規》中被要求應該是1、等分化、可交易。2、資訊披露充分。3、集中登記、獨立託管。4、公允定價,流動性機制完善。5、在銀行間市場、證券交易所市場等經國務院同意設立的交易市場交易。

  根據上述的定義,銀登中心非標轉標的“非非標”和北金所的債權計劃都不太符合要求了,因為銀登中心是“是經財政部同意、銀監會批準成立的金融基礎設施服務機構。”,北金所是“在一行三會、財政部指導下,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專業化金融資產交易機構”。

  股票:銀行理財子公司放開對股票投資讓理財子公司的牌照價值大增,放開股票也是出於資管行業的公平性,賦予理財和基金等同樣的權益,然而我們認為股票在短時間內不會成為銀行理財的主要方向。

  截至12月15日中國理財網上現存的產品顯示,一般客戶的50500個公募理財產品中佔比最高的是混合類(23628個)、其次是債券類(18245個)、結構性投資類(4816個)、代客境外投資類(1397個)、銀行存款類(1030個)和貨幣市場工具類(452個)。

  在公募理財的標準化債權類中,最主要的產品類型是債券類和銀行存款類,涉及股權的不多,一共只有24個,夾雜一點非標的混合類數量遙遙領先,其次直接歸為非標類也不少(377個)。

  按照時間來看,現存產品中2018年發行量增長較多的也是混合類、債券類和結構性投資類產品。

  2018年發行的產品中,佔比較大的主流產品混合類、債券類、結構性投資類和非標準化債權類的比例相對穩定。

  增長較快的有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類、理財直接融資工具類、同業存單類和另類投資類。下降最快的是代客境外投資類、股票類、貨幣市場工具類、股權類和公募基金類。

  從預期收益率來看,從預期最高收益率來看(市場上基本上是按照預期最高收益率來兌付),2018年我國銀行理財的平均預期收益大部分都較高,其中非標準化債權類、混合類、結構性投資類都是4.7%,債券類和另類投資類是4.6%,貨幣市場工具類是4.5%。

  從發行量和最低預期收益率的關係上來看,我國的理財產品分成兩條線,一條是隨著預期收益率增加發行量增大,包括混合類、債券類、結構性投資類這些主流產品。另一條線是無論收益率高低發行量始終不高,其中還包括一些收益率較高的品種,比如貨幣市場工具類、股權類等。

  按照運作模式來看,傳統的封閉式非淨值產品最受歡迎,其中債券類、混合類、結構性投資類、銀行存款類包括貨幣市場工具類的運作模式都是封閉式非淨值佔主導,基本上都是3個月、6個月和1年的短期定開,這是符合資管新規的要求 “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期限不得低於90天”。

  有趣的是,對於開放式淨值型產品中部分也給出了預期收益率,這表明目前我國的淨值型產品仍不是真正的淨值型。

所以綜合上述條件我們可以發現目前市場上的銀行理財產品可以分為這幾類:

  所以綜合上述條件我們可以發現目前市場上的銀行理財產品可以分為這幾類:

  含有非標的混合類、非標準化債權類,這是歷史遺留問題,資管新規要求“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終止日不得晚於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的到期日或者開放式資產管理產品的最近一次開放日”,所以未來銀行公募理財投非標最大的問題就是“期限匹配”。

  非標的期限一般較長,但是公募理財大部分都在1年以下,可以預見未來金融創新會產生一些“非標轉標”、“非標縮期”和“非標流轉”的工具讓銀行繼續使用非標來做高產品收益。

  其中混合類是目前市場上佔比最大的品種,投資標的的範圍相對較廣,收益率也較高,以某銀行一年期穩健型1號產品為例,該產品的投資標的中除了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債券,以及資金拆借、信託計劃等還包括具有預期收益的或明確業績基準的基金(含基金專戶)、證券公司收益憑證、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收益權、股票質押式回購、申購新股基金,分級基金優先份額、其他銀行理財計劃、信託計劃、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公司(含基金子公司)專項資產管理計劃、證券公司資金管理計劃(含定向、集合、專項)、保險資產管理計劃、期貨公司資產管理計劃等。

  債券類:債券類是當前的第二大品種,未來也將是銀行理財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封閉式非淨值型佔95%,類似短期定開債基。

  債券類封閉式非淨值型中的收益方式包括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三種,風險等級相對較低,大部分都在二級以下(包括),也包括少量三級和五級的產品。

  以某農商行禧臨門系列中一個二級風險的封閉式非淨值產品為例,該產品期限85天,期間不開放申購和贖回,5萬元起購,投資範圍包括信託計劃、券商資產管理計劃、債券、銀行存款、資金拆借及逆回購等。

  如果該產品的實際收益率高於或等於預期最高收益率則投資者獲得預期最高收益率,超出的部分扣除託管費和銷售費後成為銀行的收入,如果產品的實際收益率低於預期最高收益率,則投資者獲得實際收益率,發行銀行支付託管費和銷售費,投資者獲得的最低收益率是0。

  債券類理財是除了混合類之外市場發行量最大的品種,未來有望在非標逐漸到期後取代混合類成為市場上最主流的品種,但是債券類理財需要一定的投研能力和人員配備,根據我們調研來看這是目前市場上很多銀行的最重要的籌備方向,前不久某招聘網站上發布過某籌建中的理財子公司擬以150萬起招聘固收/量化/衍生品交易投資總監。

  結構性投資類銀行理財,銀行的結構性投資類理財主要分成兩類:

  第一類是優先劣後級的結構性產品,在《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中第三章第二十一條規定“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分級理財產品的,應當遵守《指導意見》第二十一條相關規定。”,《指導意見》(資管新規)中第二十一條規定“公募產品和開放式私募產品不得進行份額分級。”所以公募理財中的這種結構性產品以後會逐漸減少。

  第二類是與衍生品掛鉤的結構性產品,就是前段時間很火的結構性存款。但是監管也下了指導意見限制沒有衍生品資質的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所以這種產品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爆發後也面臨萎縮的趨勢。

  貨幣市場工具類現存產品較少,共有452個產品,佔總數的1%,其中88%是封閉式非淨值產品。

  數量較少的原因可能是將貨幣市場工具歸入了債券類,因為貨幣市場工具理財配置的基本上是短期或者流動性好的債券,比如國債、央票、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政府短債、企業債券和同業存款等,容易被劃入債券類。

  當前我們看好開放淨值型的貨幣市場工具類理財,俗稱“類貨基”,在現存的所有產品中只有2例,但是仔細觀察發現目前市場上的開放淨值型貨幣市場工具理財還是疑似攤余成本法計價的“偽淨值”、短期定開產品。

  以其中某銀行開放式淨值型理財產品為例,該產品以1個月為一個運作期,在上月初下月末的銜接時間開放,沒有申購和贖回費,折合年化收益率約4.68%。

  另一產品的情況與該產品類似,成立於2018年4月2日,將於2023年3月30日到期,每月一個運作期間,會在運作期間開始前公布業績比較基準,第8期和第9期是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95%上浮2.35%和2.15%,投資者可以在每個運作期之間的開放期內選擇贖回,如果不贖回則自動轉入下一個運作期,投資標的主要包括債券投資、信貸流轉資產和權益類投資。

  涉及股權的股權類、股票類和公募基金類,其中公募理財不能投資非上市公司股權,所以股權類會逐漸減少,銀行理財子公司準入股市後,股票和公募基金類有提高的趨勢,但是我們認為股票的投研要求較高,公募基金很可能會成為銀行的重要選擇,但是很可能只是作為理財拉高收益的手段在其他類型產品中少量配置,大牛市行情外不太可能成為主流。

  所以未來短時間內銀行理財的主流產品仍然是混合類和債券類,但是長時間來看可能是債券類和貨幣市場工具類,並在其中配置少量“非標”或股權類資產做高收益。

  (二)私募理財

  私募理財的優勢是可以投資非標,並且投資非標的規模進行了適當的放鬆。根據《銀行子公司管理辦法》第三章第二十九條,銀行理財子公司投資於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餘額在任何時點均不得超過理財產品淨資產的35%。

  假設20家理財子公司淨資產是116兆,可以投資非標的規模是40兆,遠超2017年我國銀行理財的非標資產4.8兆,所以理財子公司足夠承接當前我國的存量非標業務,但問題是我國銀行理財子公司一套流程走完要最少一年,不知道等子公司開門並且全面開花承接這些“非標”的時候,這些公司需要能撐多久。

  私募理財的優勢在於可以分級(封閉式私募),並且杠杆加到2倍(公募只能1.4倍),未來私募產品的收益將比較可觀,可以預見未來市場上高收益的產品是與私行部門合作的類似“黑箱”的封閉式私募產品,專門提供給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

  3 

  銀行理財未來走向何方?

  (一)銀行仍是資管霸主

  從大局上來看未來我國的資管格局,銀行仍然是霸主地位,甚至在一系列監管措施之後銀行的優勢更顯著了。

  銀行的弱點在於投研能力不夠強,但是可以通過做非標來拉高收益,監管以後雖然限制增多但是未來未必沒有創新產品或者工具讓“非標轉標”。

  銀行理財的銷售管道更廣了,當前最大的理財管道就是兩大類,一個是銀行網點,一個是互聯網代銷。對銀行網點來說,銀行理財是“親兒子”,其他資管產品只是託管。對互聯網代銷來說理財子公司產品可以用,互聯網代銷平台對所有資管產品都是託管,沒有親疏。所以,銀行理財擁有資管產品銷售的兩大管道。

  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起售門檻降低了,和貨幣基金直接站在了同樣的賽場上。 以往銀行被貨幣基金分流走了很大一部分存款,但是隨著監管趨嚴,貨幣基金也面臨很多挑戰,投資限制增多、收益下降、流動性降低:《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中對貨基的投資進行了限制,流動性資產投資限制不得超過基金資產淨值的10%。18年6月實施的《關於進一步規範貨幣市場基金互聯網銷售、贖回相關服務的指導意見》中對T+0提現的金額上限、墊支方和宣傳推介等方面進行了限制,限額1萬元。再加上隨著我國去杠杆的進程,貨幣保持穩健中性,短端利率相對處於平穩下行的趨勢,貨基的收益也在下降,已經突破3%,銀行的壓力下降不小。

  (二)銀行理財機構格局激變

  在銀行理財輝煌依舊的同時,理財內部的格局也會發生變化:

  第一,理財子公司擁有更多優勢,包括降低起購金額、拓寬代銷管道、首付不必臨櫃等都是理財子公司的獨家優勢。成立理財子公司的門檻是10億。根據上市銀行的總資產和風險資產的比值,我們算出銀行總資產的平均風險加權系數是68%,也就是銀行的風險加權資產=總資產*68%,所以10億資本對資本充足率的影響是:

  減少10億資本金減少的銀行資本充足率=10/(總資產*68%),對規模1000億的銀行,拿出10億資本金將降低資本充足率1.5個百分點,銀行本身規模越大,成立理財子公司對其資本充足率的影響越小,尤其逾期90天劃入不良對銀行來說資本金壓力更大。

  但是這也不是說小行就不能成立理財子公司了,目前市場上很多中小銀行雖然獨資的壓力較大,但是還可以合資成立理財子公司。根據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的規定合資成立的子公司必須是境內注冊成立的商業銀行作為控股股東,境內外金融機構、境內非金融企業作為股東。

  再結合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等的股東構成,我們認為合資的理財子公司可以是中小銀行作為控股股東發起,和國內非銀金融機構、外資金融機構和國企等大型企業合作成立,兩類對象會是重點的股東候選人,第一類是銀行自身股東,對子公司在業務協同和交易成本方面都比較便利,第二類是非銀金融機構,後續子公司可以借助非銀的多牌照展開多樣化的合作,可能會是部分中小銀行首選的合作對象。

  第二,就算不成立理財子公司,中小銀行的理財資管部門也可以有所作為。未成立子公司的資管部門理財產品雖然門檻較高(一萬起售)、限制更多(首次需要臨櫃),但是在配置資產方面還是與子公司基本一致的,在行情好的時候考察的是投研和管道,在行情差的時候更是考察投研,而且中小銀行風險偏好高,對“非標”的風控經驗豐富,未來仍然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三)銀行理財產品改革路漫漫

  從上述數據分析我們發現,我國銀行理財目前轉型仍然在路上,並且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第一,要實現淨值化,戒掉“剛兌”和戒掉“長期非標”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我國的銀行理財一個典型的產品畫像是:投資者將錢交給銀行資管部門,對產品的認識大概就是運行期限和預期收益,然後錢就進入銀行理財的“黑箱”裡了。

  銀行將用這筆錢去配置非標、債券、信託計劃、資管計劃甚至股權、公募基金等產品,其中最重頭戲的是“非標”,現在銀行還有不少存量的“非標”,在非標之餘如果收益率的要求較高就找券商資管等配置一些承諾收益的資管產品等,如果收益率的要求不高就自己配置一些期限短、流動性好的債券。

  非標的期限長於產品的運作期,到期兌付的時候如果不是銀行自己墊錢,那應該就還是“資產池”滾動兌付。

  要單獨記账、單獨管理並不難,但是讓長期的非標對接短期的理財,同時還能兌付的出來就不容易。所以短時間內短期定開仍是是主流,長期來看銀行理財要想打破剛兌,實現真正的淨值化,要麽就是想辦法讓“非標”短期化或者便於流通,做出1年以內可以兌付的“非標”或者完善“非標”市場二級市場。要麽就乾脆戒掉“非標”。

  第二,“非標”未必能長久提供高收益,從我國的經濟周期來看,地方政府債務在處理,房地產周期在下行,提供“非標”資產高收益的這些領域已經沒有太大的後勁來支撐過高的收益率,未來“非標”的收益率也下降的情況下,銀行通過配置“非標”來拉高理財收益率的行為就不可持續了。

  第三,如果“非標”能做的規模受限,再疊加“非標”本身收益率不會一直居高不下,那麽未來銀行理財的投資重點早晚會落到投研能力上了,通過數據我們也可以看出銀行理財是極度缺乏投研的,因為在資管新規頒布半年後,市場上認為淨值化轉型重點方向的門檻低、操作難度小、收益不錯的現金管理類“類貨基”,從實際數據上來看,真正滿足開放式淨值化的“T+0”產品貌似不多。

  第四,如何提高投研能力呢?銀行可以培養自己的信用研究人員,在巨集觀經濟和利率研究方面多與非銀機構合作,一層委外或者投顧等形式都可以。

  一層委外:公募理財的合作機構可以是券商資管和保險資管等,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第二十八條規定“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可以再投資一層由受金融監督管理部門依法監管的其他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但所投資的資產管理產品不得再投資公募證券投資基金以外的資產管理產品。”私募產品除了這些還可以與私募基金合作,直接投私募產品,銀行的投資對私募來說是利好,但是真正能獲得銀行白名單資格的私募不會太多,並且隨著時間的發展私募基金的行業格局會因為銀行理財的篩選更加集中化。

  投顧:投顧模式中合作機構不是直接幫銀行管理資金,而是通過自己的研究為銀行提出建議,账戶操作等都是由銀行決定,非銀的投顧研究員甚至可以作為“駐場工程師”的角色進入銀行,為銀行制定“一對一”的投資策略。

  綜上,我們看出在銀行理財方面,我國監管層給予了大行成立理財子公司足夠的額度來承接當前的存量業務,監管為理財提供了相對公平的平台,未來可以預見理財借助管道優勢有進一步壓縮其他資管的趨勢。

  但是非銀也有利可圖,主要有幾個途徑,第一是為銀行做投顧,光“真淨值化”一條就可以反映銀行的投研能力仍需要學習,第二就是做“非標轉標”、“非標縮期”和“非標流轉”的“金融創新”。

  (本文作者介紹: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