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腹針的針刺手法

在腹針前首先應檢查肝、脾的大小及是否觸痛。然後對準備施治的部位從上而下地進行觸壓、對每一個部位的肌緊張、壓痛、痞塊、積結都應進行仔細的甄別,了解上述癥狀的出現是否與治療的疾病相關,然後進行治療。有時腹部的一些反應不僅能幫助明確診斷對針灸的處方進行調整。而且對一些被忽略的疾病也能提供相當有價值的診斷資訊,從而使疾病的診治達到一個較高的水準。



腹針施術時,應根據病人的胖瘦,脂肪的浮薄,病程的長短,病氣的深淺,疾病的虛實等幾個方面來選擇針具的長短、進針的深淺及手法的補瀉。

一、針具的選擇

為了避免針刺意外的發生,便於控制進針的深度,腹針時通常採用每一個病人使用統一長度的針具來進行治療。一般而言,體型較高大或胖短體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層較厚,太短的針有時達不到施治的深度,一般選用60毫米長度的針具治療。而中度肥胖及普通體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層適中,一般採用50毫米長度的針具治療。削瘦體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很薄,較易刺穿腹壁層。一般採用更短-些的如40毫米長度的針具治療。這樣,不僅可施術時針具得心應手,而且可以在進針時減少病人的痛苫及使進針的深度得到很好的控制。

二、進針的深度

腹壁層較厚,針刺時不僅疼痛程度較輕而且便於施術。由於腹壁的分層局部解剖結構各不相同,因此,影響的外周系統亦有明顯的不同,往往同樣的一組穴位可以依據進針的深淺不同而可以治療多種疾病。故腹針時將進針深區分為天、地、人三部。一般病程較短或其邪在表的病。針刺天部(即淺刺);病程雖長,未及臟腑或其邪在腠裡的病。針刺人部(即中刺);病程較長,累及臟腑或其邪在裡的病針刺地部(即深刺)。但是,在運用時也有例外,如腰部的疼痛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雖病程短而往往採用針刺地部較易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在臨床應用時亦應靈活多變。

三、針刺的手法

腹部進針時首先應避開毛孔、血管,然後施術要輕、緩。如針尖抵達予計的深度時,-般採用隻撚轉不提插或輕撚轉,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內的大網膜有足夠的時間遊離,避開針體,以避免刺傷內臟。施術時一般採用三部法,即候氣、行氣、催氣手法。進針後,停留3-5分鐘謂之候氣,3-5分鐘後再撚轉使局部產生針感,謂之行氣;再隔5分鐘行針1次加強針感使之向四周或遠處擴散謂之催氣;留針30分鐘起針。

腹針的補瀉手法依刺激的強弱而定,弱刺激為補,強刺激為瀉。因腹針的適應證以慢性病為多,而慢性病又久病則虛,故腹針時補多瀉少。施補法時除採用手法外,多施以灸法,灸時可由上而下地對每個針刺的穴位溫灸,也可以艾灸架置於神闕穴,以壯元陽、溫經絡、使腹針的療效得以提高。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