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標簽後,美國接下來要做什麽?

《財經》記者 蔡婷貽/文 郝洲/編輯

8月6日,在美國總統川普的呼喊下,美國財政部正式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的行列。但受到更大質疑的是財政部決定的合法性,以及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標簽後的具體效應。

根據《綜合貿易和競爭力法》,美國財政部將需要與“匯率操縱國”進行雙邊對話或通過國際貨幣基金(IMF)進行協調。

美國已選擇通過IMF處理。財政部在其聲明中指出,將與IMF合作,消除中國通過操縱匯率換來的不公平競爭優勢。

曾供職於美國財政部、現擔任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員的哈夫鮑爾(Gary Hufbauer)指出,依IMF長期對中國的匯率表現評估,他認為IMF可能對美國財政部的指控不予理會,因為這一輪人民幣在市場下跌起因更像是來自川普再度增加關稅的威脅,顯然並不是中國為了在出口市場取得不公平的優勢。

但是,他也警告,川普政府可以通過對新任IMF總裁的投票權威脅換取IMF對此政策(指控中國為“匯率操縱國”)的支持。

IMF在8月9日發布中國年度第四條款磋商報告,重申2018年中國經常账戶順差下降,人民幣匯率水準與經濟基本面基本相符。

IMF亞太部助理主任、中國事務主管詹姆士·丹尼爾對媒體表示,2018年人民幣匯率水準與經濟基本面基本相符,並不存在明顯高估或低估。他指出,近年來中國經常账戶順差持續下降,IMF支持中國增強人民幣匯率靈活性,繼續推動中國經濟轉型、擴大開放和推動結構性改革。

隨著中美貿易爭端進入第18個月,白宮再次宣布擬對中國30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以及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的新決定,讓8月初剛完成新一輪談判的中美關係瞬間再次逆轉。中國國務院稅則委員會宣布中國相關企業暫停購買美國農產品,8月3日後新成交的農產品採購也不排除加征關稅。

在美國匯率評估機制下,韓國在1988年10月、1989年4月和1989年10月三次被列為匯率操縱國;台灣地區分別在1988年10月、1989年4月、1992年5月和12月四次被認定為操縱匯率;中國大陸則有1992年5月、12月,1993年5月、11月,1994年7月共5次。美國均未因此對這三個貿易夥伴進行貿易製裁,而是要求其對匯率管理制度進行改革,放鬆對資本的管制,讓經常性項目數字下降。

一旦對話失敗,美國可以對該國家或地區采取的手段相對有限,如不能參與美國政府採購投標以及停止美國海外民間投資對該國支持的項目。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就對中國采取了後一種方式。

美國企業研究所亞洲問題專家史劍道對《財經》指出,人民幣貶值的幅度其實很小,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看起來更像是川普總統未來向中國徵收更多關稅的借口。“不過,他無論如何都會這麽做(增加關稅)。”

1988年的《綜合貿易和競爭力法》要求財政部每半年向國會提出一次報告, 評估美國主要貿易夥伴是否為了取得不公平的競爭優勢,而操控本國貨幣。

該條例第3004條明確列出匯率操控的定義:(該夥伴)持有巨額的經常項目盈余、與美國存在大量貿易順差。由於該條例未對貿易額進行具體規範,美國國會又於2015年通過《貿易便利化和貿易之行法》,財政部依此發展出具體機制。該機制自此成為美國評估其主要貿易夥伴是否操縱匯率的標準。

主要貿易夥伴的定義為與美國貿易額達到每年400億美元的國家或地區。判斷標準包括:與美國存在大量貿易順差超過200億美元、經常性項目額度達到該國GDP 2%、同時在過去6-12個月內花費GDP 2%的預算經常性單邊乾預匯率市場。在此標準下,若主要貿易夥伴符合其中兩項就會被列入觀察名單,若符合三項就會被列為匯率操控者。

依常規運作,美國財政部對各國匯率的乾預評估只在5月和10月。財政部在今年5月底才發布的報告明確指出,中國並未符合三項標準。該報告最後將符合兩項標準的國家列入觀察名單,除了中國外,其它8個國家為德國、愛爾蘭、 意大利、日本、 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越南。

美國財政部在兩個多月後瞬間修改結論遭到不少前官員抨擊。克林頓政府時期的財政部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就發表文章,抨擊努姆欽的決定是為川普的意志服務,傷害的將是他自己的信用。

事實上,川普8月5日晚在推特上公開他的指控後六個小時,美國財政部才發出正式聲明指出,基於1988年通過的《綜合貿易和競爭力法》賦予的權力,財政部長姆努欽“認定中國是匯率操縱國”。

哈夫鮑爾則指出,財政部這次的新聞稿指出中國人民銀行“手持大量現金卻不進場支撐匯率”,這是全新的匯率操作標準定義,並不在常規評估之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