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世紀傭兵時代騎士武器的精華:騎槍

騎著高大的戰馬,手裡平端著一根騎槍,身著厚厚板甲,面對千萬敵人毫不畏懼,在一聲可怕的戰吼中,猶如雷霆的馬蹄轟鳴聲響起,熱刀切黃油般把敵人的陣形一劈為二,這就是人們對騎士的傳統印象。

從公元前開始,主流重騎兵的主要武器就是騎槍了。在12世紀之前,騎槍槍杆主要是硬木槍杆,長度相對後世騎槍來說較短,大約在2~3.5米。到了13世紀,出現了前細後粗的矛杆,手握處刻有手握槽柄。這種長矛由於矛杆前端比後面細許多,使長矛大部分重量移至搖桿處,易於騎士控制和掌握平衡。槽柄使騎士在衝刺時長矛不易脫手。到傭兵時代,為了對付逐漸興起的步兵方陣,騎槍進一步加長,往往可達5~6米。但是騎槍過長卻會使重心過於靠前,從而導致難以拿穩,極大地影響了衝鋒。解決辦法也很簡單,將騎槍的杆加工成一個錐形,在省力的同時平衡了重量。下馬作戰時,還可以截去一段使之成為短矛。

騎槍的槍頭往往帶有插槽,再用釘子固定住。為了防止刺進人體後無法拔出,槍頭後面加上了槍翼。

傭兵時代,一杆騎槍的結構通常分為槍頭(Head)、槍翼(Lugs)、鐵口(Socket)、槍柄(Shaft)、槍墩(Buff)。

被騎槍刺中的步兵,會像巨大的拋射體一樣被拋進空中,撞倒他的數名夥伴並在陣形中製造缺口(而被子彈打中的人只會癱倒或踉蹌一下)。要達成這種效果,騎兵並不需要處於慢跑的狀態;他只需要從靜止狀態開始前衝兩三米就能辦到。

和手半劍一樣,隨著傭兵時代的來臨,騎兵的騎槍也因同時代鎧甲的發展而受到了挑戰。當時,即便是端正長騎槍也很難擊穿做工合格的板甲,多半只是從板甲光滑的表面滑過去,或者把自己的槍杆撞碎裂,卻無法給對方造成什麽致命傷害。於是,騎槍也衍生出了很多格鬥技巧來應對板甲。

由於借助馬力的關係,騎士不需要用其他手段加強穿刺力,只需要擊中正確的位置。當時,一個技藝高超的騎士,可以在戰馬對衝的高速運動中刺中對手的咽喉部位。

當然,不是每個騎士都有這麽高超的技藝。第二個技巧相對而言要簡單得多,和手半劍的配重球砸擊一樣——倒過來用。上文介紹過,由於騎槍後半部比較大,重心就靠前,和真正的戰錘很相似,這一擊無法殺死對手,但可以讓其暫時失去作戰能力。

還有一種技藝顯然很違反騎士精神,做法就是攻擊對方的戰馬。但是不可否認,它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都是相當實用的技巧。

總體上說,傭兵時代前期,重裝騎兵的騎槍衝鋒依然是雷霆萬鈞的。這種力量在1512年月11日的拉文納之戰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隨著16世紀40年代德意志黑衫騎士(Reiter)的崛起,騎槍與手槍之爭貫穿了整個16世紀下半葉。16世紀末期最優秀的西班牙軍事理論家當屬博納迪諾·門多薩(Bernardino Mendoza),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寫於1592年的《1567—1577年間尼德蘭戰爭史》(Comentario de lo sucecido en los Paises Bajos desde el a o 1567hasta el de 1577)和寫於1595年的《戰爭理論及實踐》(Theórica y práctica de la guerra)。同時,門多薩也是久經沙場的將軍,聖地亞哥騎士團的騎士。他曾在阿爾瓦公爵麾下與尼德蘭人作戰。他堅持認為騎槍是比火槍更有用的騎兵武器。他說,一個100~120人的槍騎兵連,如果能夠分成數個小隊從多方向同時向敵人發動衝鋒,那麽他們可以擊敗一支為數400~500人的裝備火槍的騎兵,當然如果有一定數量使用火槍的騎兵在側翼支援槍騎兵的話就更好了。門多薩還指出,之所以當時有這麽多人青睞火槍,是因為火槍騎兵對人員和馬匹的素質要求較低,因此更便宜,更容易組建。至於騎兵應採用的隊形,他認為指揮官應該根據具體情況決定隊形的深淺寬窄,但縱深與正面之比不宜大於1∶3。

無論是戰場上的表現也罷,理論上的爭執也罷,都不是最終的決定性因素。社會和經濟的劇變才是決定戰爭勝負和武器發展的關鍵因素。重裝槍騎兵的主要來源是騎士階層,當然不是說所有的槍騎兵都是騎士,但是“窮文富武”的道理古今中外皆宜。騎士主要為貴族子弟,又自侍從時代起便練武,並不缺乏練武的時間和金錢。到了中世紀晚期,侍從的裝備甚至可以趕上真正的騎士,所缺的僅僅是個頭銜而已。但是眾所周知,中世紀的騎士階層起源自查理·馬特的采邑體制,即王向貴族分封土地而貴族為王而戰。隨著文藝複興的到來,傳統的封建采邑經濟受到了強烈的衝擊,很多騎士為了生計甚至拋棄貴族的尊嚴,當起了強盜。而隨著騎士階層的瓦解,貴族子弟更多地轉入中下層軍官,手持騎槍的騎士也慢慢退出了西歐的歷史舞台。就像《皇帝的刺刀》所述:“騎兵自身也經歷了一場轉變,他們放棄了使用騎兵矛,或者說是冷兵器。重騎兵為手槍騎兵所取代,後者的主要武器是轉燧或是火繩手槍。他們的戰術是半旋轉——一個騎兵團向預先選定的目標行進,每排騎兵衝上前去,擊發手槍,射擊步兵團或騎兵團,接著撤走,重新裝填彈藥,下一排騎兵衝上前去進行射擊。”

相比當時西歐的同行,波蘭依舊保持著槍騎兵的傳統。因為東歐受到的文藝複興大浪潮衝擊較之西歐為少,所以采邑體制依舊穩固,依舊能夠給國家提供優質出色的槍騎兵。他們中的佼佼者自然是有著“17世紀最強騎兵”美譽的翼騎兵。傑茲·迪奧多薩克(Jerzy Teodorczak)是這樣描寫翼騎兵的戰術的:翼騎兵橫排成兩或三行,第一排是出身貴族的夥伴騎兵,他們手持騎槍,侍從騎兵則大部分帶著火槍排在後面。

騎槍毫無疑問是翼騎兵的標誌。翼騎兵的騎槍兼具東西方特色,有些騎槍柄部按照西歐風格加粗,有些則沒有。

翼騎兵的騎槍一般為4.5千克左右,雖然很輕,但是攜帶在馬上還是顯得很不方便,所以翼騎兵的馬鞍側面(通常是右邊)掛有一個帶有長皮帶的桶裝套子。

在慢走的時候,騎槍往往豎著或者靠在騎兵肩上,騎槍柄部靠近馬鐙附近;在小跑步時,騎槍向前傾斜,騎槍柄部向後遠離馬鐙的位置;在疾馳時,騎槍端平或者夾在腋下與身體呈水準線。

不過,不論是1656 年華沙城下波蘭翼騎兵對瑞典國王卡爾十世的決死突擊,還是1683 年維也納城下波蘭翼騎兵擊敗奧斯曼大軍的偉大功績,都只是翼騎兵或者說槍騎兵在歐洲最後的輝煌。

翼騎兵的一枝獨秀無法改變波蘭急劇直下的國力,也改變不了槍騎兵終究是過時兵種的現實。雖然拿破侖戰爭之後,歐洲近代騎兵的序列裡重新出現了槍騎兵的身影,但他們已經和傭兵時代手持騎槍的騎士沒有直接關係了。

本文摘自《戰場決勝者002:歐洲傭兵戰爭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