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劉慈欣又獲獎了,他的新作就在這本書裡

劉慈欣又獲獎了——

美國當地時間11月8日晚,劉慈欣被授予2018年度克拉克想象力服務社會獎,以表彰其在科幻小說創作領域做出的貢獻。

《三體》之後,你是不是已經等了很久?前不久劉慈欣終於推出了新作——短篇小說《黃金原野》作為新書《十二個明天》的首篇亮相。

這本收錄了12個短篇科幻小說的新書匯聚了13位星雲獎、雨果獎、軌跡獎得主,其中5位更是雨果獎和星雲獎的雙料得主。中外高手齊聚一堂,12種寫作風格同書呈現,從“新浪潮”到“新太空歌劇”,再到“生物朋克”和美式繪本小說,無疑是科幻閱讀的一場盛宴。

然而,無論什麽寫作風格,《十二個明天》首先是一本基於當今科技發展和應用科學研究的 “硬”科幻——人工智能、虛擬現實、腦植入、區塊鏈、智能代理……卻又先人一步,超前“解鎖”被科技顛覆的未來。

總統換了一顆由外國提供的3D列印的植物心髒,他還值得信任嗎?AI醫護系統基於數據和算法,不顧我的個人意願而強行將我留院治療,這是不是一種囚禁?有缺陷的兒子進行了腦植入,他還是他嗎?超級智能是否會有哲學思索?在堅硬的“科技內核”之下,小說傳遞給我們更多的還是在科技衝擊下,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感體驗,對自我的重新認識,對倫理顛覆性的理解,對人類處境的深深思考……不過,它始終是充滿希望的,因為本書的主編堅信:“悲觀主義者不會發明疫苗或者製造登月火箭。”

從 2011 年開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十二個明天”專欄就圍繞當今最重要的新興科技,邀請才華橫溢的科幻小說家進行創作。2018版《十二個明天》是該專欄的第五本科幻小說集,也是很少出版小說的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當代科幻小說集。

《十二個明天》中文版的出版時間,與英文版僅僅間隔三個月。翻譯由國內著名科幻小說家陳楸帆領銜,《科幻世界·譯文版》的資深翻譯劉壯也加入其中。和英文版相比,“湛廬文化”在中文版中更是邀請到11位跨界大咖,為讀者解讀故事與其中的技術——北京天文館朱進館長解讀大劉以太空探索為主題的《黃金原野》;劉慈欣為“老搭檔”劉宇昆的小說《拜佔庭同情》做解讀,談對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理解;“中國大數據第一人”周濤則是在意猶未盡中,創作了另一篇科幻小說作為回應……

玄幻與科幻僅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藉科幻,我們可以展開想象,提前窺探和思考未來。而在玄幻的世界,從來看不到未來。

未來,正如劉慈欣在克拉克獎頒獎禮上所說:“在未來,當人工智能擁有超過人類的智力時,想象力也許是我們對於它們所擁有的惟一優勢。”

《十二個明天》怎麽樣?

且聽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雷軍如何說——

人類未來的無限可能

雷軍

一部好的科幻作品,可以促使人們進行更加深刻的思考。因為這一點,一直到今天,劉慈欣的《三體》還是我最喜歡的中國科幻小說,沒有之一。在該書出版後不久我就讀過,2014年又重讀了一遍,仍然覺得很震撼,並且推薦給了幾乎所有認識的企業家。

儘管《三體》是一部科幻小說,但它講了很多經營企業的道理,對於理解公司戰略和市場競爭有很大的幫助。其中的哲學道理如“降維攻擊”和“黑暗森林法則”對制定公司三到五年的戰略非常有啟發意義。

最近,我讀了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科幻小說集《十二個明天》的簡體中文版,裡面收錄了劉慈欣的短篇小說《黃金原野》。我覺得劉慈欣的這部新作與《三體》有非常大的不同。《三體》描繪出的是一個完全虛擬的世界,告訴我們在暗黑的宇宙,總有很多秘密等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而《黃金原野》與《十二個明天》裡其他的故事更像是建立在現有科學之上的擴增實境,告訴我們,即將進入新的時代,它是“人性的自然延伸,是我們從未想象過的維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讓我們更加深入地思考,是什麽讓當下與過往的時代變得不同,我們會走向一個什麽樣的未來,在此變化中我們會受到何種影響。

科技打開了人類未來的無限可能。《十二個明天》展現了人工智能、VR、物聯網、區塊鏈、無人機、機器人、生物醫學甚至航天科技的應用場景,書中的一些設想要變成現實也許並不會很遙遠。在這樣一個技術加速革新的指數級時代,這些小說以及其中展現的場景不僅賦予我們想什麽的力量,而且賦予我們如何想、為何想的力量,並且在未來的可塑性中蘊含了深深的人文關懷。

實際上,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很多以前難以想象的事情已經發生了,例如人類通過遊戲、VR 和人工智能的方式,可以創造出完全超越想象的虛擬世界。《黃金原野》裡的麥克是一名程式員,在長達19年的歲月裡,每個深夜都會通過 VR 去太空陪伴冬眠的女宇航員愛麗絲。書中這樣描述:“這是他一天中最美好的時光。”

我很好奇未來的世界將是什麽樣子,也尤為關注科技將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與歷史上 PC、手機、互聯網的作用相似,未來必然還會出現某項新技術、某種創新,具備顛覆性的力量,深刻地改變這個世界。科幻小說不僅會帶給人們關於未來科技的種種想象,也會設想人類文明 如何進化,以及可能面臨的新問題。所以,也可以說,雖然我們常常假設科幻小說關乎未來,但它實際上關乎現在。其中偉大的想象力與好奇心,能夠激發我們去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把瘋狂的想法變成現實;激發我們用不懼失敗的勇氣去質疑、去校正自己的行為;激發我們站在更大的格局上去思考肩負的責任與人類的未來。

“時間無所邊界,偉大沒有盡頭”。全新的物種總是與全新的時代同頻共振!希望這本《十二個明天》能夠對我們以科技探索未知世界有所幫助。

陳楸帆劉慈欣

關於科幻創作的問與答

陳楸帆:科幻創作始終與現代文明的發展同步,甚至比人類科技水準發展得更為超前,探討著人類在時間線上的各種可能性。但是您也說過,當下科技發展的速度遠遠超過科幻作家的想象力,那麽,科幻要如何拓展出更多的可能性?

劉慈欣:這是科幻文學目前所面臨最大挑戰,現代科幻一直在試圖拓展出更多的可能性,包括對文學表現的探索和對社會現實的關注,但迄今為止成效並不大,難以重現黃金時代的生命力。但另一方面,與科幻文學的衰落相反,科幻作為一種文化和一種思維方式,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方面,科幻是與時代一同前進的。

陳楸帆:是什麽激發了您創作《黃金原野》這篇小說?

劉慈欣:主要是有感於航天事業發展的現狀。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人類太空探索的規模逐漸收縮,航天技術也沒有本質的突破,這與IT技術的發展及其影響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正如我們一直擔憂的那樣,IT技術似乎正在形成一個技術的安樂窩,將人類文明塑造成一個內向的文明,失去了開拓新世界的願望和激情。這篇小說只是對這種擔憂的一種粗淺的表達。

陳楸帆:今年是《弗蘭肯斯坦》誕生200周年,媒體也紛紛認為中國也將迎來科幻的黃金時代,但是在剛剛結束的亞太科幻大會上,您選擇讓“黃金時代”獎項空缺,您對中國的科幻創作現狀有什麽判斷,對創作者有什麽樣的建議?

劉慈欣:中國是一個充滿未來感的國度,這給科幻小說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中國科幻目前遠稱不上黃金時代,科幻創作在各方面都還有待發展,作家和讀者群體數量都很小,缺少有影響力的作品。在過去的一年中,在科幻作者的創作努力下,確實出現了不少優秀的科幻小說,但卻未能在科幻讀者中產生較大反響,並引發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對此,在“黃金時代”獎項上,我也只能遺憾地選擇空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