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喜歡點滴的中國人,卻不知道這些問題

喜歡點滴的中國人

中國人平均每年使用點滴8瓶(袋)

遠遠超過國際上2.5-3.3瓶(袋)的水準

這跟公眾的認知水準有關

很多人認為打針掛鹽水病好得更快

也跟部分醫生的認知水準相關

尤其是部分基層醫院

喜歡把點滴當成營養品和第一選擇

又快又好

「病人說好才是真的好」

也是無奈的現實

過度點滴的危害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顯示:靜脈注射給葯發生的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佔57.8%,遠超口服和肌注給葯。

  • 過度點滴可能傷害皮膚、胃腸系統等,甚至可能出現過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 加重肝腎負擔,損害肝臟、血液系統;

  • 致熱原反應,空氣栓塞等。


點滴的費用支出大於口服,增加患者負擔的同時,也造成了醫護資源浪費。

科學點滴

不拒絕,但絕不盲目


不過,點滴也並不是「洪水猛獸」,網傳的「點滴=慢性自殺」更是妖魔化的說法。

靜脈點滴治療是現代藥物治療的重要手段,在治療某些疾病和挽救生命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葯口服靜脈等各途徑使用都效果不錯,而有些葯只能通過靜脈輸注。

例如:

  • 腫瘤病人,可以用「化療泵」,藥物以每小時4ml的速度緩慢、持續、勻速地進入體內,保證較好的化療效果;

  • 消化功能差,無法口服的病人適用;

  • 口服、肌注等途徑無法奏效時適用。

訓練有素的醫生,並不會一味拒絕或者迎合靜脈點滴治療,而是會綜合考慮病人的情況:選擇什麼途徑給葯、是否聯合用藥等。

實際上,近年來許多醫院都在控制點滴治療的使用量,三級以上醫院一般不會存在故意過度點滴的情況,患者相信醫生的診療判斷即可。

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點滴


到過邵逸夫醫院的人

都會對醫院八角形的門急診大樓印象深刻

這幢樓最獨特之處在於:不設門診點滴室

這是醫院自1994年建院之初

就從美國引進的管理模式

在當時的中國可謂挑戰傳統醫療的革命性舉措

如今,「門診不點滴」

已經成為邵逸夫醫院20多年的堅持

「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點滴」

也是世界衛生組織的倡議

如今,「門診不點滴」的理念

已經被國內越來越多醫院接受

圖片來源:2017年央視新聞

如何守護針尖上的安全?

中國人對打針點滴的印象

多半還停留於一個又一個嘈雜的治療室

這種全/半開放的方式其實弊端頗多

容易造成微生物汙染、配伍不合理、交叉感染等

而在西方發達國家,100%教學醫院建有PIVAS

藥物被集中在藥學監護下的潔凈環境中調配

1994年,建院之初的邵逸夫醫院

已經實現了全胃腸外營養、腫瘤化療藥物集中調配

2004年,按照澳大利亞管理標準建成PIVAS

實現全院大點滴的集中管理

這樣做的好處是:

  • 加強藥品品質控制,提高患者用藥的安全、有效、經濟;

  • 以患者為中心提升藥物治療水準,實現醫院藥學向技術服務轉型;

  • 提高醫院的現代化管理水準;

  • 節約費用:胰島素、赫賽汀等價格昂貴的大規格用品,通過合理拚用,可以為病人節省大量費用。

關於點滴,病人還關心這些問題

病人最關心的問題:

氣泡入血究竟會不會死?

各種點滴都難免會有氣泡產生。有經驗的護士會提前預防,採取彈擊等方式盡量排出氣體,但微量氣泡還是難免會出現在點滴器內。

患者總是非常緊張:氣泡入血會怎麼樣,會不會導致病人死亡呢?

我們來看,這些微量氣體,分為幾個走向:

  • 部分氣體會在2小時內通過過濾膜消失,點滴管的排氣閥也會排出一些氣泡;

  • 微量氣泡會隨著靜脈血流進入右心和肺動脈,到達肺毛細血管,經肺泡呼出而消失;

  • 還有一部分會分散到肺小動脈內,經毛細血管吸收,不會對人體產生任何影響。

如果氣體量較大,確實可能會引起局部紅腫、疼痛、栓塞等

如果短時間內氣體量過大,嚴重的可能會造成猝死,但是對於成年人來說,這個「大量」大約需要100-150ml氣體

所以可以完全放心,一份合格的點滴,一般不會有氣泡導致的安全問題,即使偶然有一丁點氣體,也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影響。

葯都打光了,拔針不及時

氣體會不會進入血管?

答案是:不會。

電視劇裡總有這麼一種狗血劇情:一覺醒來吊瓶掛完了,大呼醫生、護士!好像下一刻就要沒命了。

實際上完全不必擔心!點滴靠重力作用進入血管,快滴完時,壓力是小於靜脈內壓的,因此不可能有空氣進入血管。

但是,滴完前應及時告知護士,可以防止回血造成的血栓堵塞針管,還可以保證及時繼續用藥。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