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點滴次數多了 是否覺得免疫力再逐漸降低

你是否因為點滴藥效來得快就特別依賴點滴,不論大病還是小病都用點滴來解決,是否點滴的頻率越來越高,只是以為自己的抵抗力越來越低,那是因為你不知道點滴的危害,知道了這些危害,還你一個健康的身體。

點滴又叫打點滴、打吊瓶,在我國這是人們十分熟悉的一種治療手段。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注射大國」,接近世界注射次數的三分之一,在西方,打點滴一直是醫生不到萬不得已不會使用的「最後的治療方式」。

而在我們國家,不管是成人、老年人甚至是小孩,只要生病,不論病情輕重,很多人一進醫院就要求打點滴,可是打點滴並是你想像的那麼好,它的危害是巨大的。

1、不良反應

靜脈點滴不同於口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給藥方式,藥物不經過人體天然屏障的過濾而直接進入血液循環,療效更直接、更快,但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相對更高、更快,藥物中能引起過敏的雜質直接進入血液,嚴重的能引起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肉芽腫

由於人體最小的毛細血管的直徑只有4-7μm,經常點滴會使藥液中超過4μm的微粒蓄積在心、肺、腎、肝臟、肌肉、皮膚等毛細血管中,長此以往將會導致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靜脈壓增高、肺動脈高壓、肺纖維化並致癌。

微粒堵塞還會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組織缺血、缺氧、水腫和炎症、過敏、肉芽腫等。

3、肺水腫

點滴速度過快,短時間內輸入過多液體,使循環血容量急劇增加,心臟負擔過重而引起水腫,嚴重者有生命危險。

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快速、大量點滴可加重心力衰竭,重者甚至會誘發肺水腫。

4、醫源性感染

在幾種給藥方式中,打點滴是最危險的。

打點滴穿透皮膚屏障,直接把藥液輸入血液中,需要嚴格的無菌處理。

如果藥液在生產或儲藏過程中被汙染,或者沒有使用一次性針頭,或者針刺部位的皮膚沒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讓病毒、病菌進入體內。

輕則引起局部發炎,重則病原體隨著血液擴散到全身,引起敗血症,甚至導致生命危險。

5、發熱反應

輸入致熱物質、點滴瓶清潔滅菌不完善或被汙染等原因,都會導致病人發冷、打寒戰和發熱,嚴重者高熱達40~41攝氏度。

6、靜脈炎

靜脈炎是物理、化學及感染等因素導致的對血管內壁的刺激,常表現為局部的紅、腫、熱、痛、緊繃及脹感,沿著注射部位的血管會產生條索狀的紅線,觸診時有發熱、發硬的感覺。

易致化學性靜脈炎的因素有藥物的pH值(pH值>9或<5都會明顯增加靜脈炎的風險)、藥物的滲透壓、藥物的細胞毒性、藥物的血管活性及其他藥學因素(如點滴速度、藥物濃度、藥物的劑型設計等)。

長期輸注濃度過高、刺激性較強的藥液,或靜脈內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時間太長,都可引起局部靜脈壁的化學炎性反應,也可因在點滴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引起局部靜脈的感染。

7、空氣栓塞

原因在於點滴時空氣未排盡,橡膠管連接不緊有漏縫。

只要少量空氣進入靜脈,患者就會感到胸部異常不適,隨即發生呼吸困難、嚴重紺紫和缺氧,並可導致猝死。

8、價格比較昂貴

以感冒為例,多數感冒屬於病毒感染,一般一周左右即可自愈,最好的辦法是適當休息、多喝水、補充維生素,或通過口服抗感冒藥物進行治療。

所以,古人對感冒就有「吃藥不吃藥,都是七天好」的說法。

當然,如果感冒患者癥狀較重,如高燒不退、食慾極差、頻繁嘔吐、繼發細菌感染時,就要及時請醫生診斷,決定是否需要點滴。

酒後「打吊針」多數沒必要

要走出點滴好得快、能防病、能解酒等認識誤區。如酒後「打吊針」,多數情況下是沒有必要的,相反會加重肝功能負擔,導致肝功能受損。

除非患者酒精中毒癥狀十分明顯,如頻繁嘔吐或出現昏迷時才需要點滴。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輸了液,也只能說一定程度地緩解癥狀、促進恢復,並非能夠「液到酒醒」。

點滴要到正規醫院

應掌握科學用藥的方法,牢記「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點滴」。

尤其要注意,不要輕易輸抗生素和激素,否則會引起機體耐藥性或繼發二重感染,增加治療難度。

另外,在必須點滴的情況下,盡量到條件較好的正規醫院,避免因點滴操作不當帶來危險。

需要點滴的3種情況

1、確實需要用藥的患者,如有吞咽困難或選用的藥物肌肉注射吸收效果不好時。

2、患者雖能口服,但存在嚴重的吸收障礙,如嘔吐、嚴重腹瀉,需要大量補充營養和體液時。

3、病情危重,神志不清,藥物必須在體內迅速起到效果時。

如果不是這3種情況,建議最好不用或少用點滴這種治療方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