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羅素兄弟對話烏爾善,英雄神話不分國界

前天,許久未露面的烏爾善和《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注:下文簡稱《複聯4》)的導演安東尼·羅素和喬·羅素兩兄弟進行了一場對談直播,本以為風馬牛不相及的幾位原來早就是朋友,是喝過白酒、啃過烤鴨的交情。

想來也在情理之中,他們在不同的文化世界裡構建著各自的奇幻宇宙,在該類型領域也算得領頭式的人物,的確緣分不淺。

從這次對話中,筆者感受到了兩個重要信息:中國人自己的英雄神話史詩誕生在望;電影工業化打開了神話改編的想象之門。

作為漫威電影宇宙十年的里程碑式作品,《複聯4》承擔了重大的敘事任務之餘,更是對整個超級英雄神話體系的一個階段性總結。

超級英雄與神話人物互文

神話,一直是大量影視化作品構建其初始概念的源頭,在《複聯4》這裡,該源頭即北歐神話體系,超級英雄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人心理的寫照。

其實,漫威電影裡很多人物的靈感來自不同的文化,然後在美國的大熔爐裡相會,在文化環境不斷變化的語境中,超級英雄也會不斷地被演繹和打造,在不同時代的作品裡呈現出不同的形象,原著漫畫的故事也隨處可見二戰、蘇美對峙等時代印記。

相對之下,筆者想到的最可以代表中國文化的神話故事就是《封神演義》,一方面它取材自真實的歷史事件,有著歷史的厚重感,在漫長的歷史跨度之中,大量的歷史典籍、宗教文化和民俗傳說被不斷加入到這些故事裡,最終形成了一個宏大的充滿中國本土想象力的世界。是一部亦真亦幻的神話史詩作品。

如烏爾善導演在對談中談到的,美國的超級英雄和中國的神話人物是一種想象力的來源,都是有一部分的歷史,同時增加了大量的想象的世界,演繹我們內心裡的精神的旅程。

可以說漫畫就是美國的神話,對中國人來說《封神演義》裡的所有人物,就是漫畫裡的超級英雄,《封神演義》的所有角色,每一個人物都在演繹我們人性的某一個層面,不管正面反面人物,都呈現我們中國人心理的某個角度。

十年磨劍 終成宇宙

相對於漫威用十餘年推出22部電影,打造出了一個風靡全球的電影宇宙,華語電影還沒能構建起一個比較完整的神話世界。

但現在,烏爾善不僅要拍小說《封神演義》,還要把它做成中國首部采取三部連拍模式的電影作品,《封神三部曲》顯然是想要打造中國人自己的英雄神話史詩。

在憑借《刀見笑》獲得金馬獎最佳新導演之前,烏爾善導演隻拍過一部獨立製作的《肥皂劇》,而《刀見笑》的成本也不過千萬,而到了《畫皮Ⅱ》和《尋龍訣》,都是上億的大製作。

就電影內容來說,不管是融合了武俠與喜劇的《刀見笑》,還是聚焦於志怪和奇情的《畫皮Ⅱ》,又或者是把“奪寶”故事賦予時代質感的《尋龍訣》,都有很強烈的風格化特質,能達成這樣的效果,跟烏爾善擅長運用工業化的電影製作來改造神話有很大關係。

再到中國神話,《封神三部曲》提供了更大改編空間的同時,也對烏爾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羅素兄弟的對談中,他就透露近五年來,花了大量的時間處理世界觀的架構、視覺的設計,而完成三部曲可能需要10年的時間。

十年,對於一個神話史詩級別的電影大抵是一個相對合理的周期。因為不管是美國漫畫還是中國神話,都有其宏大的歷史背景,以及與時俱進、觀照現實的時代內涵。

電影工業化是打造英雄史詩的鑰匙

羅素兄弟在6到7年時間裡,拍攝了四部漫威電影,沒有高效的電影工業化是不可能完成的。

最為肉眼可見的就是影片特效,也是許多觀眾最欣然所見的。漫威漫畫裡的超級英雄本身很多就是由科技打造的,而高科技的特效製作使得這些人物及影像畫面的呈現成為可能,如果看十年以前拍的超級英雄,很多特效或許已經無法被觀眾所接受了。

現代的電影技術使得影像對於文本的再創作更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封神三部曲》中的法術施展、飛禽走獸、奇觀異境,也都需要用數字技術去實現,將文字描述轉化為具體影像。特效的不斷升級,不僅擴寬了導演實現想象力的方式,也給與他更大的空間去創造一個封神宇宙。

不過常常存在著一個誤區,工業化等於電影技術,或者說簡單一點,特效。事實上,技術只是電影工業化的一部分,項目開發、製作管理都是重要組成部分。

在導演的對談中,也著重提到了項目開發階段的劇本創作、演員選拔等方面。據羅素兄弟分享,兩人會花幾個月的時間打磨出一個三頁的故事大綱,如果大綱足夠夯實,就會擴充至包含起承轉合的二三十頁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慢慢完善成一百頁左右長度的傳統劇本。此外,在片場還會突現即興創作的情節,不斷吸納製作團隊及演員的意見。

除了故事的反覆打磨,羅素兄弟的合作態度也是業內有名的,據媒體報導,羅素兄弟為了應聘《美國隊長2》的導演職位,在兩個月的時間內四次與漫威碰頭,在還沒有正式被聘用之前就已經打磨出《美國隊長2》的輪廓,一本30頁的小冊子涵蓋了參考影片、故事腳本、劇本、電影主題基調、影片打鬥的方式等等。

這種認真對待電影製作的“工匠式”精神,不僅讓漫威電影屢創票房紀錄,也讓羅素兄弟穩坐漫威電影掌鏡人的位置。

自2014年6月正式開啟項目,《封神三部曲》第一次前期策劃會邀請了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民俗學家、歷史專家等專家學者,幫助編劇團隊分析《封神演義》的原著價值和當代意義,隨後開啟了近五年的劇本打磨工作。

導演烏爾善及主創團隊,希望從心理學的角度,站在人性共同體驗的角度,重新講中國自己的神話故事,讓它變成為全世界的觀眾都能夠理解、接受的故事。

導演在對談中提到:“我覺得不要把我們的文化當成’古老’的文化,這個形容詞可能約束了我們自己的想象力。首先,神話故事不是過去的故事,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的故事。所有的神話,都可以看做是“有情節的心理分析”,是我們內在精神生活的一個象徵性的表達。用這個角度去理解神話、理解漫畫電影,我覺得是一個當代的方式。這會讓我們的傳統文化變得新鮮、變得和每一個人的現實生活相關。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此外,導演烏爾善帶領概念設計團隊、美術設計團隊和編劇團隊走訪了包括殷墟博物館、青銅器博物館在內的十所商周歷史、文物博物館和玉皇廟、永樂宮等古跡,在中國古典美學演變歷程的思考和分析基礎之上,對不同歷史時期美學特徵的融合與再創作。力圖從古物、壁畫這樣的文化精髓中,確立《封神三部曲》的美學風格。

為了打造適合影片角色所需的技能與氣質的演員,《封神三部曲》特設“封神演藝訓練營“,訓練營以君子六藝為基礎,用了24周封閉的專業課程(包括表演、馬術、射箭、格鬥、鼓樂等)去訓練他們。

可以說,烏爾善及《封神三部曲》團隊也是在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力求將本土神話打造成英雄史詩,讓觀眾重新認識中國的傳統文化。

電影工業化打開了神話改編的想象之門,除此之外,《封神三部曲》以開創性的製作模式去觸摸神話史詩的內核,同時力圖打造出自己的“封神美學”,它能否開拓出中國人自己的英雄神話史詩?我們拭目以待。

進影迷群請至公號對話框「勾搭」備注加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