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立體育改革潮頭 發思想理論先聲 繼承·創新·發展——改革開放40年體育科技專家研討會發言摘要

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為回顧繼承我國體育改革與發展40年來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創新、推動新時代體育科技和體育事業的發展,為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建設提供科技與智力支持,中國體育科學學會舉辦了「繼承·創新·發展——改革開放40年體育科技專家研討會」。

我國體育各學科知名專家盧元鎮、楊樺、任海、陳佩傑、馮連世、鍾秉樞、白晉湘、胡揚、鮑明曉、邱丕相、陳小平、潘紹偉、於善旭、郝勤、袁守龍、易劍東圍繞體育強國、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體育外交、學校體育、運動訓練、體育法治、體育傳播、體育學科、體育人才、民族體育、體醫融合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研討。

發言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內容:

1

成就與經驗

2

形勢與挑戰

3

方向與應對

一、成就與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我國體育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樹立了全球體育大國的形象,奠定了向體育強國邁進的基石;從「部門體育」到「社會體育」,在推進體育強國建設中,群眾體育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其中最為深刻的就是由部門體育向社會體育的演進。隨著部門製的消解,「部門人」向「社會人」的轉化,多項目標關聯,多個主體協同,多種機制耦合的社會體育迅速崛起。

在這一過程中我國群眾體育發展迅猛。全民健身、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礎和保證已成為國家和人民的共識。全地域覆蓋、全周期服務、全社會參與、全球化合作、全人群共享的「大體育」理念已成為體育工作的定位。國務院建立了全民健身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機制,各級人民政府建立了全民健身工作協調機制,從頂層設計、體制機制、部署落實、評價激勵等環節上解決好全民健身工作的擺位問題,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群體」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33.9%,城鄉居民身體素質逐年提高。從「舉國體制」到「政府、社會與市場協同」,我國舉國體制在保障冬夏兩個奧運會和世界大賽上取得優異成績發揮了巨大作用,彰顯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

競技體育全面回應社會發展需求,社會對競技體育價值功能重新定位,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推進,全運會制度創新改革,備戰奧運模式從垂直式管理向扁平化管理邁進,項目中心管理功能弱化到協會備戰實權化轉型,奧運備戰實現國家、地方、社會多元化模式,舉國體制優勢向社會化、協會化、市場化、個體化立體化機制轉型;從體育事業到體育產業,我國體育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規模、結構、品質和效益四個方面都有了快速提升。2016年體育產業總規模為19011.3億元,實現增加值6474.8億元,與2008年4628.0億元相比,漲幅達到310.8%,年均增長率為19.32%;同時,體育產業體系不斷健全,基本形成以競賽表演、健身休閑為核心層,以體育場館服務、體育中介、體育培訓等業態為外圍層,以體育製造、體育建築等為相關層的門類體系。各類市場主體不斷壯大,形成了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體育企業和知名品牌。體育產業與文化、教育、旅遊、醫療、養老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呈現良好勢頭。

作為五大幸福產業之一的體育產業已經成長為推動中國經濟高品質增長的新動能、新業態、新太空;從為國爭光到體育文化軟實力,改革開放四十年中體育文化的核心體現是通過「乒乓精神」「女排精神」等運動隊精神的廣泛傳播,極大地影響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1996年的「中華體育精神」,2008年的北京奧運精神,成為中國各項體育工作的精神指南。1979年陳肖霞獲得跳水世界冠軍後媒體提出「衝出亞洲,走向世界」,1981年男排獲勝引發「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口號,體育極大地影響著社會思潮。及時回應時代主題和適時引領社會精神文明,是改革開放四十年裡中國體育文化的重要成就和主要經驗;從「封閉」到「開放」,我國體育外交以自身獨特的方式架起了不同政治外交之間的橋樑,通過成功開創處理台灣問題的「奧運模式」,首先在國際競技場上實現「一國兩制」構想,鬆動中韓凍土,融化中日之冰、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成功申辦北京冬奧運會等實踐和探索,以積極主動融入世界,開放文明、友好和諧的大國形象改變著西方對中國封閉、刻板的印象,通過不斷提升我國體育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塑造著與大國地位相符的國家體育形象。

從「體質教育」到「運動教育」,從1978年《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1979年《中小學體育工作暫行規定》,到1990年《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強調「學校體育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評定標準「最根本的是看學生體質是否有所增強」學校體育地位明顯強化,學生體質健康水準得到遏製。90年代開始強調「是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的重要途徑」,以「陽光體育運動」為標誌的學校體育活動蓬勃發展。從《學校體質健康標準》到中央7號檔案的「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對學校體質健康水準持續三年下降的地區和學校,在教育工作評估中實行『一票否決』」等政策,大大提高了全社會對學生健康與學校體育重要性的認識;學校體育條件不斷改善,體育內容活動進一步豐富多彩,全社會支持參與學校體育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從「單打獨鬥」到「奧運突破」,競技運動訓練從「自然」的初始階段,進入到了多學科的理論與技術開始介入、基礎科學和成體系的科學訓練理論支撐的奧運科研突破與科技服務的逐步開展和不斷深入,在多學科聯合突破下,競技運動訓練的科學化水準不斷提高。

從「一法三綱」到「全面推進」,《體育法》的頒布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體育產業發展綱要》和《奧運爭光計劃綱要》的同時面世,成為國家推進體育法治加強建設的重要標誌和體育法規制度全方位發展的重要開端。北京奧運開拓了中國體育的國際視野,催促體育法治的全球化發展,建設體育強國對構築了體育重心調整與維權的體育法治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布局,進一步開闢了全面推進依法治體、建設中國特色法治體育的新征程。

從「體育媒介」到「媒介體育」,超級鏈接下的體育文化大時代折射出在20世紀末以來傳播大革命背景下中國體育與公眾關係的調整與適應軌跡。在體育新聞傳播業態急劇變革的時代中,我國體育新聞學、體育傳播學逐步發展,體育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成績斐然,為我國體育新聞傳播的發展從理論創新、實踐指導和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體育理論」到「體育人文社會學」,我國體育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分化與整合經歷了為擴大學術容量而進行的裂變階段以及完成了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的整合兩個發展階段,體育人文社會學形成了學科堅實穩定的發展方向,建構了完整的學科體系;從「單一學科成長」到「多學科融合共進」,我國體育自然科學站在國際理論與方法研究的前沿,準確把握學科國際發展動態,對體育自然學科進行整合,有效地推進了體育自然學科從單一學科向多學科的融合共進,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從「教練教師」到「多類別多層次」,我國體育人才培養在不斷服務國家需要,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下,培養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大,培養的層次和品質日益提高,培養方向朝著跨學科、多樣性發展,形成了多類別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為我國體育發展和體育強國建設提供了人才支撐。

從「傳統」到「現代」,我國民族民間體育建立了一系列有利於民族民間體育文化保護和發展的制度和政策體系,一批以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民族民間體育文化項目得以及時搶救和發展,一批民族民間節慶體育文化活動品牌產生了廣泛影響,民族民間體育文化進校園成就斐然,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科研成果成效顯著,我國民族民間體育從「民間」走向大眾,從傳承走向開拓創新;從「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我國民眾在滿足了基本健身的需求後,不僅對合理鍛煉、科學健身提出了要求,而且對體育鍛煉合理輔助和治療相關慢性病的安全性、有效性也提出了要求。在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實施下,體醫融合作為將全民健身向全民健康推進的有效途徑,成為新時代全民健康促進的目標與方向。

二、形勢與挑戰

新時代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既是體育自身提質增效、全面發展的實際需要,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需要。推動這一進程是偉大夢想呼喚體育強國、美好生活邀約體育強國、高質經濟內需體育強國、創新社會治理寄望體育強國、繁榮文化需要體育強國、全效體育依託體育強國。

在推進體育強國建設中,群眾體育在中國社會進入具有鮮明過渡特徵的後部門時期因為部門製消解,去組織化進程加速,又因社會組織不成熟,再組織化進程緩慢,導致群眾體育出現組織低度化,碎片化的鬆散狀態,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發展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價值取向的社會體育,需要我們重新認識我國群眾體育的發展目標、活動形式、組織樣態、發展動力、發展路徑和運作機制。

競技體育發展過程中,奧運爭光追求金牌和獎牌效益最大化在催生我國六大優勢項目的同時,也屏蔽了體能類項目和國際職業化發展較快的集體球類項目發展的視窗期,致使奧運爭光計劃的「月光效益」日益凸顯。體制改革滯後,機制創新乏力導致我國競技體育發展出現項群間失衡、區域發展失衡、冬夏項目失衡、競技水準與青少年體質失衡。

體育產業在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有:產業發展不平衡與不充分並存、有效供給不足與有效需求不旺並存、企業規模不大與盈利能力不強並存、產業人才數量不多與品質不高並存、產業政策不完善與難落實並存等;體育文化由於歷史和文化負荷、體制慣性等原因,錦標主義乃至金牌至上一度左右著中國體育的價值取向,成為我們建設體育強國不可迴避的問題。伴隨著運動員的優秀賽場表現,我們並未呈現出同等震撼世界的文化表現和價值主張,而以2016年裡約奧運會上傅園慧的「洪荒之力」為代表的運動員聲音得到廣泛認同,在整體層面上將中國體育文化的格調轉向了個人風采。中國急需建立一種「文明觀賽事,理智對輸贏」的看台文化,將「寬容本隊運動員的失誤乃至失利,樂見他國或他隊運動員的良好表現」作為體育觀賞文化建構的方向。

學校體育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強調「育體與育人」有機結合,彰顯學校體育的教育功能;《學校體質健康標準》等強調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強調學校體育的生物學改造功能,學校體育一定程度上被體能測試與訓練取代。學生中出現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甚至出現體育弱勢學生害怕、厭惡學校體育的現象。由於學校的體育態度與行為未能得到改善,導致學生體質健康水準仍然令人擔憂。

競技運動訓練的重要發展趨勢是科技將更加深入影響甚至主導運動訓練的未來發展,訓練、科研和保障「三位一體」的無縫銜接與充分融合,大數據智能化訓練將成為世界競技運動訓練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運動關鍵環節的重大創新突破」和「運動訓練科學化水準的整體提高」是世界競技訓練水準不斷增長的兩個重要「槓桿」;體育外交應運用體育運動自身的魅力與人文精神連接不同國家和民族已成為外交的重要途徑。在「人文外交」成為我國特色外交的主導,元首體育外交開拓了中國外交實踐新創舉,「一帶一路」倡議、金磚國家經濟夥伴戰略、中國與「東盟」國家發展戰略等重要多邊機制中,體育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成為我國多邊機制建構的助推器。

體育法治建設在現有的體育體制與實踐氛圍中,還存在著與現代法治不和諧的各種元素,由於體育行業較強的專業技術性、封閉性和某些壟斷性特點,使體育管理缺乏普遍的社會行政與公共服務作為,且體育法治建設的頂層制度設計遲未揭曉,一些影響體育改革發展的法律瓶頸問題尚待突破,特別是體育系統缺乏執法實施體系構成的嚴重製約,都使依法治體面臨諸多的困難,因而也更為緊迫地依賴於體育法治建設的全面推進和迅速加強。

體育新聞傳播因互聯網所帶來的媒介變革與發展發生了急劇的變革,面對互聯網時代輿情的失控可能,政府宣傳機構的焦慮感與無力感顯而易見。體育新聞傳播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相對於國家、社會和業界需求均存在隔膜感與滯後性;體育人文社會學尚處於一種鬆散集成的狀態,體育經濟學、體育社會學在當前適宜的社會經濟土壤中將得到較快發展,體育法學、體育倫理學需要迅速提升,以滿足體育實踐的需要,等新體育人類學、體育娛樂休閑理論等學科需要扶植,體育史、運動心理學需要突破性進展,體育美學需要加快前進的腳步,體育哲學需要擺脫母學科教條的枷鎖,求得新生;體育自然學科中的理論與方法創新不足,解決運動訓練中的關鍵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健康中國2030建設過程中體醫結合效果的最佳化實現還受製於諸多瓶頸;體育人才培養存在人才培養模式陳舊,培養方式單一,人才與社會對接度不高,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教師知識更新不足,教學制度改革滯後的問題,導致培養的體育人才與新時代社會對於體育人才的需求不相適應。

中國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傳承和發展面臨封閉半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的轉化中,西方強勢體育文化的融合與衝擊,宗教、準宗教社會向世俗社會的轉化中,部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價值失去依託,傳統農牧社會向工業和資訊化社會轉化中,民族民間體育文化與傳統生產勞動關係已經發生位移,市場經濟背景下民族民間體育文化事業與商業開發的衝突。

體醫融合由於體育與衛生部門行政管理體制上的條塊管理,本應發揮的促進健康的共享和協同作用很難達成,體育指導人員缺乏相關的醫衛知識,不能有效地針對民眾的身體機能狀況、健康水準等個體差異與需求提供安全有效的健身指導,醫務人員雖知道體育運動的重要性,但由於不具備體育運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無法在慢性病醫治過程中給予患者切實可行的運動指導。

三、方向與應對

堅定不移地推進體育強國建設,通過高標準地建設體育強國,為健康中國奠基,為和諧中國助力,為經濟發展增利,為和平崛起代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鮮活的精神動力,從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和實現我國經濟的高品質發展,促進社會建設和創新社會治理,繁榮和創新社會主義文化,推動體育發展實現多能全效,促進和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群眾體育在部門體育與社會體育並存,此消彼長的今天,繼續發揮部門體育的作用是必要的,也是應該的,但重點是構建社會體育的基礎——社區體育。社區,是今天中國社會的基本單元,是承載多種社會功能,具有多種社會關係的「生活共同體」。社會體育只有紮根於社區,才能服務社會、融入社會,最終內生於社會。旨在滿足「社會人」美好生活需要的社區體育,是我國社會體育的基本形態,也是今天推動群眾體育改革的關鍵所在。

競技體育堅持和完善以為國爭光為目標,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基礎,政府調控為保證,國家隊為龍頭的多級條塊結合的訓練體系為重要措施和組織形式,各級各類體育競賽為槓桿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為競技體育發展提供體制保障。以建設體育強國為導向,改革創新為出發點,政府、巿場和社會協同發展為新動能,構建具有社會活力和市場支持的綜合性、多元化、多類別的競賽體系和備戰體系,創新國家隊備戰機制,不斷提高我國競技體育綜合實力。

體育產業必須從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大力吸引社會投資,積極構建體育產業全鏈條,打造現代化體育經濟體系,推動「體育+」和「+體育」發展,大力促進產業融合;鼓勵體育領域創新創業,推動產業轉型更新,推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積極打造產業增長極,加強體育賽事引領,大力發展運動項目產業,以重點人群為目標,積極擴大體育消費,加快產業載體建設,積極拓展發展新太空,推動實施新開放戰略,提升產業國際化水準等方面推動改革,持續發力,力爭到2025年高品質完成國務院提出的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兆的奮鬥目標。

體育文化在政、產、學、研、商、資、社、媒等力量前所未有地介入體育事務之時,大眾體育價值觀也在不斷變革。學校體育從增強體質到增進健康,從鼓勵競爭優勝到養成長官能力,在四十年中走過了一條曲折的路線。社會體育的健身、娛樂、休閑、旅遊、社交、消費等功能得到了空前釋放,體育已成為民眾追求健康、快樂、幸福三大人生目標的鮮明標誌。體育文化管理部門應主動對接社會生活各領域,使體育文化有機嵌入社會的運作機制和動力系統中,推動體育文化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為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生活服務。

體育外交必須從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出發,緊密圍繞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和助推體育強國建設,有效整合和利用體育資源。在價值認識上,從體育外事到體育外交;在戰略謀劃上,從部門戰略到國家戰略;在交流主體上,從單一平面到立體格局;在話語爭奪上,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塑造,維護中國體育利益,維護世界體育公平正義,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體育的智慧。

學校體育發展方向是以「立德樹人」為本,培養身心強健、全面發展一代新人。學校體育從「體質教育」「體育教育」向「運動育人」方向轉變,強調「立德樹人、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在學生積極主動、快樂參與體育過程中,形成強健的體魄、堅強的意志、優良的品德和樂觀開朗、陽光向上的人生態度,實現自由充分、健康和諧發展。

競技運動訓練應大力倡導和推進「科技助力」,提高金牌背後的科技含量,通過科學訓練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誤、增強效率,改變傳統的單一和分離式的訓練模式,在組織、管理和運行上建立科研、訓練和保障「三位一體」高度融合的協作機制,搭建多學科和高科技的訓練團隊,彙集各個領域和學科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改變陳舊的訓練理念和方法,提高運動訓練的效率和科學性。

體育法治必須從立法到執法等各法治過程和各體育領域法治的全面推進,要在各項體育改革發展制度的建構完善和運行實施中,在不斷面對新時代的體育新需求新挑戰中,發揮出保駕護航的積極作為,使中國體育法治不斷邁向新起點,攀上新高度。

體育新聞傳播在進一步發展過程中,業界(體育界與傳媒界)、政界(體育管理部門)與學界「三界」互動融合是未來體育新聞傳播發展的理想主旋律與應然走向。這一目標的實現尚任重道遠,需要三界相向而行,共同努力;體育人文社會學要以探求體育的人文價值觀念和體育的社會發展方向為己任,實現自身的現代化,其職能需由議論輿論性的,轉變為說明和解釋性的,進而成為預見性的,決策支持性的,從而提高我國體育實踐的預見性、科學性和自覺性;體育自然學科應從實施運動訓練學和運動人體科學的融合,實施體育教育和運動人體科學的整合、實施運動人體科學和其他自然學科的跨界融合等三方面入手,開展多學科融合共進開展理論與方法創新研究,發揮體育自然學科在「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建設中的積極作用;體育人才培養應遵循服務國家需要,滿足社會發展需求,調動中央和地方雙重積極性,更好發揮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基本規律。圍繞「服務需求,提高品質」這一主線,主動適應社會發展,主動服務社會需求,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大膽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探索建立新的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創新體育人才培養方式,構建新時代教育教學制度。

中國民族民間體育文化應明晰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的定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體育文化,注重在「民族」和「民間」思想智慧中汲取營養,在社會倫理、道德引領等方面貢獻中國智慧,建立中國民族民間體育數字化、資訊化傳承體系,加強新時代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的治理與創新發展;「體醫融合」的科學健身模式是構建民眾健康屏障的最佳組合。實現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需要多部門協同和社會參與,實現分工合作、資源共享、統一步驟、政策配套、效果落實、成就共享、問責有度。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