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恪守科學精神 追求創新高地

回顧歷史,全球科技中心的轉移有其內在的規律,即科學精神繁盛之地,必是創新發展的戰略高地。建設創新型國家,完善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應該把培育科學精神放在首位。

科學精神,本質上是對事物本質規律的求索精神,是對知識的確定性的追求,是超越短期功利而對絕對真理渴求的意念。科學精神是在人不斷深化對自然、對人和人、對人自身的關係的認識過程中形成的,它因不同的環境與制度因素的影響而表現為不同的特質。從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來看,西方古希臘傳統中的邏輯推理與近代科學範式的形成所孕育的科學精神偏重個人自由,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近代以來追求民族複興的歷史重任形成的科學精神則強調家國情懷。但是無論哪種表現形式的科學精神,對時代的進步、人類的發展和文明的演進都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科學精神的重要性,在2008年5月4日召開的青年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座談會上,他就對廣大科技從業者提出要求:“恪守科學精神,腳踏實地、埋頭苦乾,堅韌不拔、不畏挫折,淡泊名利、不浮不躁,始終保持探索真知的堅定意志和創新創業的高昂激情。”

1.恪守科學精神,要善於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激發出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但長期以來,有些人談到科學精神時忽視甚至輕視中國的傳統思想,認為中國的傳統思想過多地注重功利性模仿,忽略自由性思辨;過多地強調器物層面,忽略思想層面;過多地重視技術而很少觸及科學。不可否認,西方的古希臘傳統對近代科學技術範式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甚至“科學”一詞也是在五四運動中對“賽先生”演化而出現,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中國傳統思想中的科學精神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科學氣質。在對世界本質規律的求真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同樣蘊含著對當今發展有著積極意義的科學精神。著名思想家孔子提倡“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思在考格物致知中的作用;大理學家朱熹曾經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認為懷疑精神是經學致用的前提。著名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曾經說過:“當希臘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細地考慮形式邏輯的時候,中國人則一直傾向於發展辯證邏輯。與此相應,在希臘人和印度人發展原子論的時候,中國人則發展了有機宇宙的哲學,在這方面,西方是初等的,而中國是高深的。”

近代科學範式的興起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世界化,形成了以形式邏輯、畢達哥拉斯傳統和實驗科學語言為架構的科學話語體系,在這個話語體系中理解中國的科學傳統,難免會有“水土不服”的現象,但是如果從五千年中華文明發展史、中國科技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科學精神要素來看,科學精神在中華民族甚至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從未缺席。正如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國女藥物學家屠呦呦所言:“中醫藥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對於自然資源的藥用價值已經有所整理歸納。”這種整理歸納,在當代科學發展中體現出重要價值,體現了中國獨特的科學精神。

2.恪守科學精神,要善於培育適應當前時代發展的科學能力。有的人認為,西方自由精神是培育科學精神的天然土壤,中國的仁愛禮學不能激發出科學精神和科學力量。但是,分析總結人類發展過程,無論哪個民族哪個國家,只要把握時代的需求,培養適應時代的科學精神和科學能力,就可能佔據發展的先機,這是超越個人狹隘功利主義的社會發展規律。如果把科學精神同人類文明的演進結合在一起,就能看清楚,只有時代的需要才是科學精神產生的最基礎最根本的條件。科學精神的獨立性,在於其不受功利主義的影響,而始終保持對於真理的探求;科學精神的時代性,在於其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成果,原生動力在於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當今時代,我們的發展處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中國轉變發展方式的交匯期。新時代提出了新課題,誰能激發出適應時代的科學精神,培育出適應時代的科學能力,誰就能引領新一輪創新發展。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我們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力爭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未來中國發展所需要的科學能力是有獨立思想、實事求是、開拓創新、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是有擔負國家民族前途命運、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願景的科學追求;是耐得住寂寞夯實基礎研究、頂得住壓力突破重大研究、趕得上潮流引領前沿研究的科學定力;是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堅定創新信心,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科學信念。只有培育出這樣的科學能力,才能夠激發出深沉而持久的科技動力,推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3.恪守科學精神,要善於構建推動科技發展的制度環境。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開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指出:“科技體制改革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闖難關,破除一切製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當代中國科學精神的成長需要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制度環境的營造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在科學研究主體、科學研究基礎、科學研究資源、科學研究環境等方面持續用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要優化和強化科學精神培育的頂層設計,激發各類科學研究主體的科學激情和科學活力,建立容錯機制和激勵機制,形成自由寬鬆的科學環境。要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發揮好組織優勢。要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科技評價制度,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把人的創造性活動從不合理的經費管理、人才評價等體制中解放出來,激發科學主體的積極性,真正做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開幕會上所說的:“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為孩子們尊崇嚮往的職業”,讓科學精神在中華大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作者部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