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超U23球員PK成績就是兒戲 玩弄政策?青訓坍塌才悲哀

中超第7輪富力與深圳的比賽,開場才3分鐘,富力就早早地做出換人調整,斯托伊科維奇用范雲龍換下了U23小將黎宇揚,此舉也開創了中超的一個新紀錄。賽後,斯托伊的解釋也很直白,成績重壓之下,不是做實驗的時候。【中超專題】

沒有扎實青訓為前提的U-23球員政策,變成了空中樓閣,成了拔苗助長。大力培養年輕球員的球隊,無需U-23球員政策“指導”,也可以用2名00後搭檔中後衛,糊弄U-23球員政策的球隊,U-23球員上場1分鐘就會被撤下。

U-23球員政策鬧出笑柄,是中國足球的悲哀,而中國足球的悲哀,就因為青訓被忽視了多年,沒有青訓作為基礎,想培養出一批球員,就只能以行政命令來作為“指導”,除了U-23球員政策外,限制外援登場名額,實際上也是為本土球員“騰位置”。

本土球員+年輕球員強行上位

外援登場名額被限制為3人,U-23球員政策的頒布,足協的初衷就是讓本土球員得到鍛煉,讓年輕球員得到成長。但具體政策在執行中,卻惹出了大“麻煩”,中超球隊失去外援就失去競爭力,尤其是當中超的沒有外援亞外和非亞外之分,除了有亞冠任務的球隊外,其余球隊都將亞外拋棄。

向來“領悟上級精神”走在前列的恆大,本賽季的冬窗一口氣攬下5名95後國腳,球隊本身的更新換代需要是明面上的理由,加上中國足球的大環境使然,無論恆大今年的成績如何,他們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並且恆大還主動在中超賽場削減外援登場名額,做到和足協“步調一致”,站在足協頒布政策的大背景下來看,恆大的舉措有主動向上級“示好”的意思。至少與那些與政策“對著乾”的球隊相比,恆大才是足協想要的“乖乖仔”。

韓國U-23政策大獲成功,但與中超有本質區別

韓國K聯賽的U-23球員政策,一度被認為是向中超“學習”,不過說到底人家的這個政策早就實施了。2011年韓國足壇反賭掃黑之後,大批球員被終身禁賽,韓國足球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時任韓國足球職業聯盟總裁的現韓國足協主席鄭夢奎,讓U資料欄的青年球員強行進入聯賽,這是亞洲範圍內,第一個帶有強製性條款的U資料欄球員進入聯賽的國家。

但鄭夢奎推行的政策,雖然帶著明顯的“賞罰性質”,不安排U-23球員登場的球隊,會減少替補席的球員,甚至不允許賽前的名單準入,但卻沒有強製性的登場政策。只不過相比中超,韓國K聯賽的球隊都比較“聽話”,大量球隊積極使用年輕球員練兵,無力購買大牌球員的市民球會乘機崛起,比如光州FC,青訓堪稱韓國第1的浦項製鐵,用全韓班打造了一代王朝,拿下國內聯賽和杯賽的冠軍,在亞冠也有所作為。

不過韓國足協的政策,初衷的出發點與中國足協一樣,就是督導各隊使用年輕球員,但卻不帶有強製性,只是用政策讓年輕球員進入比賽的18人名單,至於能否出場、能否成為主力,需要的是年輕球員的真本事,而不是用政策強行“拔苗助長”,這是兩國聯賽U-23政策的本質區別。

英格蘭成績飆升,僅僅是因為戶口本政策?

歐洲的中國隊,亞洲的英格蘭隊,曾經的英格蘭和國足,被球迷如此調侃,但隨著英格蘭去年殺入世界杯4強,青年隊連續在歐洲和世界級別的賽事中奪冠,這種調侃已經失去了立足的根本。

英超聯賽的火爆程度,曾經襯托了英格蘭代表隊的舉步維艱,但如今英格蘭代表隊的翻身,與所謂的“戶口本保護”有關係嗎?存在一定的因果關係是肯定的,戶口本政策要求一線隊必須有8名“本土球員”,不過英超球隊的本土球員定義,是指必須在英足總屬下的足球俱樂部裡注冊效力了至少3年時間,哪怕這名球員不是英國國籍也是可以的。

說白了戶口本政策,也就是本土球員培養規則,加上勞工證的限制,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外來“入侵”。實際上,除了英超之外,西甲、意甲、法甲,都有保護本土球員的政策“護航”,比如西甲每隊只能擁有3名非歐盟球員,德甲則必須報名名單中必須有8名本土青訓的球員,其中4名是本隊的青訓球員。

但這些條條款款,並沒有讓歐洲五大聯賽的競爭水準下滑,也沒有鬧出所謂的換人鬧劇,這到底是為何呢?根本原因,包括韓國K聯賽、日本J聯賽在內,都是有成熟的青訓體系。

青訓為王,政策為輔

強如拉瑪西亞這樣的青訓王者,巴薩一線隊也不可能完全等到青訓球員成長起來再去帶動,每個轉會窗都會從市場上引進當打之年的球星,但引進大牌與培養自己的球員並不矛盾。青訓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不可能培養出11個位置的世界頂尖球員,大牌引援是必要的補充。

英超聯賽的“戶口本政策”,更是沒有規定要求各隊必須使用年輕球員,沒有足夠的“本土培養”,限制的只是報名人數,但英格蘭各級代表隊成績的提升卻是不爭的事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青訓發力,培養了一批有能力躋身一線隊的球員。豪門球隊曼聯、利物浦、曼城、切爾西的青訓自然不用多說,中小球隊培養出來的年輕球員,有著“戶口本”保護,一賣就是天價。

同樣,德國足球能重新崛起,也是靠青訓,當然包括了德國足球聯盟的硬性要求,德甲、德乙俱樂部早在10多年前便全部建立了專業標準的青訓系統。如今,這樣的條件已漸漸拓展至各個級別聯賽,甚至有的第七級別球隊都擁有青訓系統和年齡梯隊。

有青訓作為支撐,各種保護性政策,各支俱樂部球隊順勢而為即可,根本就不會出現中超大部分球隊“對抗”足協政策的情形。

日本J聯賽開放外援注冊名額,但絕大部分球隊都是按兵不動,征戰亞冠的4隊甚至都不會用滿外援名額,只有小部分缺乏競爭力的球隊,引進了托雷斯、比利亞、伊涅斯塔來增加人氣。

試想一下,如果J聯賽的外援政策放在中超,不用滿外援名額那才怪呢!日本J聯賽開放外援注冊“鼓勵”各隊引進外援,底氣是各隊有著成熟的青訓,而且青訓體系培養出來的球員數量之大,與外援競爭更是能夠“優勝劣汰”,肯定會有年輕球員冒尖,根本無需擔憂後繼無人。

沒有青訓,才是中國足球的最大悲哀

U-23球員政策實施的第一個賽季,即2017賽季,93年齡段的球員完全成為“棄兒”,但隨後一個賽季,94年齡段的球員又“失寵”,本賽季則是95年齡段的球員位置變得極為尷尬。大部分球隊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臨時抱佛腳引進適齡年輕球員,像蘇寧這樣早就讓高天意、黃紫昌、張凌峰提前鍛煉的球隊少之又少。

臨時抱佛腳帶來的後果,就是大部分球隊,只會在最後時刻上2名U-23球員“湊數”,甚至出現最後時刻U-23球員換U-23球員的現象。U-23政策頒布伊始,外界曾經擔心開場1分鐘U-23球員就被換下的情況出現,但這樣擔憂沒有出現,不過比賽尾聲階段的這種糊弄,與開場1分鐘換人性質無異。

U-23球員政策,強行讓年輕球員登場,這是拔苗助長,但回過頭來看,足協的初衷是什麽?那還是為了讓各隊重視年輕球員的培養,而年輕球員出自何處,除了購買之外,只有青訓。唯有青訓做強了,在各種政策面前才能“遊刃有余”,甚至政策只有指導性意見,而非強製性的行政命令。

但中國聯賽俱樂部的青訓真正到位了,才能讓所謂的U-23政策、限制外援登場人數政策看上去不那麽荒唐,但現階段,兩者之間的矛盾會不斷出現“衝突”。青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非一朝一夕之事,尤其是“迎合上級”的青訓,更無法做到夯實基礎。

深知目前青訓的狀況,才有了“亞洲杯上的國足,是過去10年最差的一支,但卻是未來10年最好的一批國腳”的聲音。

(扎庫米)

相關閱讀

中超新紀錄!富力3分鐘換下首發U23 深圳2分鐘換上換下回敬

斯托談秒換U23:成王敗寇 現在不是搞實驗的時候

中超U23生存現狀:靠政策挺苦逼 教練給點陽光沒準還你個奇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